第151章
作者:
于欢 更新:2025-07-16 06:12 字数:2841
明面上是在夸赞郑珩,实际是在提醒皇帝,郑珩的才能,满朝皆知,而一手将他扶持上来的皇帝曾是与他一同长大的儿时伙伴,又岂会不知他的才能呢。
只不过眼下朝中有几大边将,各自负责镇守一方,皇帝好不容易才维持的平衡,必然不想就此打破。
而这几个边将中,立功最多的是柱国大将军陈文泰,也是皇帝最为倚仗同时也是最忌惮的,因为陈文泰的背后还有一个皇子。
对于这次西北的战事,你有什么看法?皇帝停下筷子问道。
李宣放下了手中的碗,但没有当即回答,阿爷问的是
这里只有你我父子,但说无妨。皇帝挥手道。
儿子听闻此次获得厚赏的,除了带兵的大将军之外,还有一个小将。李宣说道。
是,一个不入流的军侯,也是从东境调往西北的。皇帝点头道。
东境李宣摸着光滑的下巴思索了片刻,阿爷可是调了一队人马,而领队之人,是东境洪城那个功臣。
萧怀玉。皇帝说道,这个小将是萧怀玉的部下。
这就奇怪了。李宣疑惑道,麾下立了如此奇功,为何长官却没有任何功勋,以他在东境的骁勇与军功来看,西北之战,不该如此无声才对。
李宣的话,瞬间引起了皇帝的疑心,然而赏赐他已经发下去了,君无戏言,皇帝不想打自己的脸,于是说道:场上之势,瞬息万变,西北的军功上呈了两份,其中石骁也对此做出了解释。
李宣猜到了皇帝的心思,疑心的种子既然已经埋下,他便不再过多的询问,阿爷,菜快凉了。
抛开国事,父子两谈起了家事,用过膳之后,皇帝开始关心起了李宣的终身大事。
六郎,你也年岁不小了,是时候娶妻成家了。皇帝看着李宣说道,前几天也询问了你母亲,你母亲的意思是看朕。
听到要成家,李宣抬起头,阿爷,孩儿尚未及冠
哎,古之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男子总要成家立业,提前举行冠礼又有何不可。皇帝说道。
李宣从皇帝的话中听出了什么,当即起身跪伏,阿爷,文王与成王乃是天子,为早日执掌国政才提前行冠礼,孩儿年纪尚小
已经不小了。皇帝打断了李宣的话,因为这件事是他心中一早就定下的,巴陵侯萧世隆的幼女与你年岁相仿,待字闺中,朕曾经与巴陵侯提起过此事,所以这么多年,他的幼女一直未嫁,朕原本是想将你阿姊嫁入巴陵侯府,奈何
皇帝此时让竟陵王李宣娶巴陵侯之女,其用意十分明显。
朝中最有威望的大臣当属三公,在国事之上,皇帝也十分倚靠他们,其次便是三大武将。
孩儿知道了。看着父亲的眼色,李宣瞬间明白,于是只能顺着心思答应。
见李宣答应,皇帝亲自上前将之扶起,并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几个兄长的死,朕一直很痛惜,你不愿出廷做官,也是个好事,不要辜负朕的厚望,但同样,不能做出残害手足之事。
孩儿知道了。李宣拱手道。
李宣离开后,皇帝瞬间变了脸色,贾舟。
小人在。贾舟匆匆入殿叉手道。
西北的战事?皇帝问道。
探子已经在回京的路上了。贾舟回道。
这么多年了,郑珩还是如此贪得无厌,朕屡次提醒他都不知道要收敛。皇帝不悦道。
郑将军的确是贪心了点,然而平庸之人最是好掌控。贾舟在皇帝的身侧道提醒道,像巴陵侯与陈大将军,二人虽有能力,却各怀鬼胎,且他二人在军中的威望极高,难以控制。
郑珩也不是省油的灯。皇帝说道,眼下若能扶持一个没有根基且有能力的武将出来为我所用是最好的。
陛下封了那位小将,可是有此打算?贾舟小声问道。
原本是想要如此,但现在情况有变,朕不需要第二个郑珩。皇帝说道。
小人明白了。
※ ※ ※ ※ ※ ※ ※ ※ ----
没过几天,一匹从边关回来的快马就飞奔进了楚京城,中侍中省拿到密报后第一时间就上呈给了皇帝。
果真如皇帝猜测一般,大将军郑珩顶替了他人的军功,又或瞒报军功,因为眼线无法接近指挥台,所以传回来的消息,都是眼睛所能看到的详情,其中包括萧怀玉领一万人马冲锋陷阵,扭转了以少对多没有胜算的局面。
虽然早有猜测,但看到实情的皇帝仍旧很气愤,岂有此理,这个郑珩,竟敢欺君。
陛下,这件事情的真相,恐怕还要询问才能得知。贾舟提醒道。
威远将军还在京吗,传他入宫来见我。皇帝道。
喏。
楚宫
半个时辰后,在邸舍官员的安排下,王大武焚香沐浴更换了一身官袍跟着宦官再次入了宫。
这一次他的心中更为紧张,因为是皇帝单独召见,并且不知道什么原因。
由于害怕,王大武差点穿着靴子踏入殿中,还是值守的宦官提醒,王将军,入殿面圣,需解剑脱履,自开国以来还没有哪位大臣获得过剑履上殿这等殊荣呢。
王大武紧张得直冒冷汗,他脱掉靴子小心翼翼的踏入殿内。
臣臣,叩见陛下。
皇帝见王大武如此惧怕的模样,不由得深思了起来,这样的人,怎可能单独击杀敌军大将呢。
你是大楚的功臣,起来说话。皇帝说道。
听到功臣二字,王大武心中更加心虚与害怕了,谢谢陛下。
王卿,朕有些疑惑想要问问你。皇帝开口道。
只见王大武又跪了下去,是,是。
作者有话说:
王大武只是个平民出身啦,他虽然也有军功,但是这些东西改变不了出身阶级。
第124章 王大武的实话
大将军府
郑珩进爵之后,大将军府前来贺喜送礼的显贵多了不少,然而这次郑珩却学聪明了,没有再贪心。
大将军,今日一早,威远将军王大武被中侍中省的宦官带进了宫中。
正在榻上休息的郑珩突然惊起,陛下这么快就传召了?
人已经入宫了。将军府的司马说道。
郑珩旋即走出府邸,瞪着几个心腹骂道:不是说他惹了巴陵侯府吗,为什么迟迟没有动静。
几个心腹也是一脸疑惑的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巴陵侯的长孙是出了名的纨绔,且又是个睚眦必报的性子,这王大武那天夜里明明为何巴陵侯府还没有动静?
失去耐心的郑珩将人一把拽了过来,这点小事都办不好,我要你们有何用?
将军。众人恐慌,纷纷下跪求饶。
将军府的司马见状,连忙走上前说道:大将军,陛下召见王大武之前,下官按您的吩咐派人送去了提醒,此事也关乎着他的性命与前程,下官想,他应当不会胡言乱语的。
郑珩松开手中拽着的武将,生气道:陛下的中侍中省可不是吃素的,他们审讯人的法子,不比廷尉差,就应该趁早铲除才对。
王大武被皇帝召入宫中,郑珩的心里十分忐忑,甚至有些埋怨平阳公主阻止他动手杀人。
眼下这个时候宫中还没有动静,想来他在御前说的话,应该没有纰漏。司马又宽慰郑珩道。
郑珩转过身,突然又想起了平阳公主的提醒,冷哼一声道:不管他说什么,我不认账就是了。
※ ※ ※ ※ ※ ----
楚宫
王大武如此恐惧的模样,以及各种表现都让皇帝十分不满意。
这样的出身,加上性格,就算皇帝有心想要扶持,恐怕也没有办法站稳脚跟。
这样的人,显然也无法独当一面,单独镇守一方,皇帝甚至都在担忧将一支几千人的军队交给他,能否胜任,毕竟军侯与将军之间差得太多了。
原先皇帝以为军中又出了一个骁勇的将才,如今看来,似乎并不是。
陛陛下。王大武见皇帝不说话了,于是跪在地上诚惶诚恐的喊道。
然而皇帝不知道的是,王大武的这些表现,一半是出自于因为阶级差距太大而导致内心的紧张,另一半则是萧怀玉在他入京前所对他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