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作者:
于欢 更新:2025-07-16 06:13 字数:2856
国之乱,终苦于万民,而民,乃国之根本,民不安,则国家不稳。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臣工上承君王,下启于民,欲使民富,天下安定,君臣则不可离心。
此治国之道,辅君之道,希望你们能够明白。
众人听后,眼里充满了震惊,并开始质疑那传闻中凶神恶煞的平阳公主,与今日所见所听闻的是否是同一个人,这般气势,甚至让他们觉得平阳公主已是这王座之上的掌权者,而非作为监国代理朝政。
一些世家出身的子弟更是从中看到了平阳公主的野心,今日召见,恐怕是为了向他们宣告,以及施压。
在这种威压之下,他们不敢再有异声,齐刷刷的应道:臣等谨遵公主教诲。
赵砚书在这群新官中格外显眼,平阳公主看了他一眼,随后带着左右离开。
众臣就此散去,走出殿外后,议论声多了起来。
适才平阳公主那几句话,差点让我误以为是天子在说话。
我亦有这种感觉。
她是天子之女,国朝公主,有此魄力与气势也不足为奇吧。
赵郎君。宫廊夹道,一名女官拦住了赵砚书的去路。
内廷女官制度确立之后,平阳公主又命少府制作了对应的女官服饰,以别于妃嫔。
赵砚书看着她的穿着,很快就反应过来了,于是作揖,下官赵砚书。
女官回礼,余乃平阳公主身侧书女,萧鸢鸢。
公主有令,请赵郎君留步。萧鸢鸢又道。
赵砚书没有疑惑,也没有多问便跟随上了萧鸢鸢。
一路上赵砚书显得有些不安,萧书女,公主为何要单独见我?
自是为了授官。萧鸢鸢并没有敷衍于他,郎君不必前往吏部。
赵砚书愣了愣,下官何德何能。
公主向来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萧鸢鸢提点道,这份特例,必是郎君有过人之处。
过人之处?赵砚书不解。
相貌也算呢,郎君。萧鸢鸢笑道。
赵砚书忽然止步,瞪着一双明眸很是吃惊,他提步跟了上去,下官不相信,公主适才在殿中的高谈阔论,绝不是这样肤浅之人。
萧鸢鸢回头,在赵砚书眼里发现了什么,赵郎君怎知不是,难道赵郎君
下官只是十分敬佩公主。赵砚书连忙打断道。
萧鸢鸢撇了他一眼,好了,公主就在殿内,郎君请吧。
赵砚书沉了一口气,单独入见,心中难免还是有些紧张,他将朝靴脱下,齐整的摆放在一侧。
此殿为勤政殿的偏殿,是平阳公主处理政务接见大臣之所。
下官赵砚书,见过平阳公主,公主千秋。赵砚书走到平阳公主案牍前屈膝跪道。
起来说话。平阳公主放下手中的书简。
赵砚书再次叩首后,从地上缓缓爬起,公主。
赵卿为何不敢抬头,是怕吾会吃人不成?平阳公主见赵砚书一直低着头,遂道。
公主,赵砚书抬起头,下官不敢。似有些青涩。
平阳公主仔细端详了一番,萧书女应该都与你说了。
是。赵砚书道。
吾要授你官,不经吏部,你明白是什么意思吗?平阳公主问道,你在州郡中做过幕僚,应该是个机敏之人。
下官明白。平阳公主的话里暗藏玄机,赵砚书点头,下官自幼孤苦,幸得使君赏识,对下官接济一二。
对于赵砚书的提拔,平阳公主并非突然,除了欣赏他的文章之外,也曾对他有所调查。
那么,平阳公主的脸色突然变得凝重,对于吾,以及吾所做,你的看法是什么?
赵砚书抬起头,眼里的惶恐与不安逐渐散去,公主以女子之身,救楚国于危难,百姓于水火,砚书,万分敬佩,遂厚颜向使君求得选官,三国立足已久,皆有时弊,齐之临沂,燕之高都,未尝不曾挽留,却接连失败,唯有本朝,公主虽为女子,可在砚书眼里,更胜男儿。
第326章 风云再起
王珺离宫后,将平阳公主召见新任官员所说的话,如数转告给了提携自己的恩师尚书令裴长之。
平阳公主在殿内讲述治国辅君之道,就好像是让学生们辅佐她王珺看着自己的恩师,小心翼翼的讲述着,陛下子嗣众多,宗室也尚有人在,为何会让公主监国。
你真以为,让公主监国,是陛下的意思吗?裴长之端详着手中的茶盏,我辅佐陛下数十年,从王府一直到朝堂,陛下是什么样的人,我能不清楚吗。
一个将权力看得无比重的帝王,连自己的儿子都不信任,牝鸡司晨,又怎么可能呢。裴长之又道。
那平阳公主王珺大惊。
内廷应该被中宫所把控着,恐怕就连陛下也被囚禁在了内廷。裴长之推测道。
岂有此理。知道真相后,王珺怒骂道,妻女囚禁丈夫与父亲,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更何况还是在天家,不忠不孝,这是谋逆,谋大逆。
老师是尚书令,百官之首,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吗?王珺又道,并将对赵砚书的推测也说了出来,今年选官的上品第一赵砚书,是平阳公主的人。
裴长之抬起老眼,缓缓放下手中茶盏,王珺的话他并不意外,因为除了新入选的士子,朝中也被安插进了许多平阳公主的人,无一例外,几乎都是没有家世与背景的寒门子弟。
平阳公主不仅作为女子,且出身皇室的她,竟站在了寒门那边,而裴长之身后是代表着氏族,不同的利益阶级,同处一个朝堂,共争利益,避免不了争斗,亲眼见识过平阳公主的手段,裴长之自然害怕,我这个尚书令
皇帝执政时,对于阶级关系一直是持平的态度,且重要决策都会听从重臣的建议,而平阳公主却是截然相反。
比起皇帝,平阳公主的手腕要更加强劲,以至于就连裴长之在奏事时都感受到了威压与强势。
裴长之眯起老眼,且不论平阳公主的女子身份,便是她的性格,也并非是世家出身的臣子们所想要的理想君主,不好办呐。
两大边将,都是平阳公主的人。裴长之有所顾虑。
边军距京千里,京中变故如果突然,地方如何能够及时驰援。王珺从旁道。
裴长之看了他一眼,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冒这个风险的,看来,需要想办法见到陛下才行。
※ ※ ※ ※ ※ ----
太康七年初秋,定品第一的赵砚书,被授予秘书省秘书郎,于御前行走,记录皇帝的起居。
平阳公主此举,加上殿中那番话,在裴长之的暗中操作下,于朝中引起了不小的风波,群臣以平阳公主作为命妇却插手朝政,议论纷纷。
而后,群臣又联名上疏中宫,求见皇帝,中宫以天子体弱,需静养为由,驳回了群臣的诉求。
此举引来了朝臣的不满,中宫挟持天子把控朝政的消息也就此传开。
就在此时,已油尽灯枯的皇帝,在寝殿中驾崩,距选官结束才不过短短几天时间。
而平阳公主与郑皇后的那次探望,成为了最后一面。
即便是在悔恨中,也依然未能求得妻女的原谅,几乎与他的父亲一样,作为帝王的李喆,晚景凄凉。
皇帝的突然驾崩,势必会引起时局的动荡,平阳公主得知消息后,眼里没有悲痛,只是命人将消息封锁,秘不发丧。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皇帝驾崩后不到一天便走漏了风声。
平阳公主欲扶持还在襁褓中的太子李兴为帝,尚书令裴长之得知后,联合中领军韩修与群臣发动政变。
韩修作为皇帝的心腹,统领禁军多年,中央的精锐之师,几乎都掌握在韩修手中,尽管平阳公主安插了人手进入了中护军府与中领军府,但短时间内,韩修的声望与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因此平阳公主执政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拉拢韩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