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3节
作者:见月明      更新:2025-07-17 13:39      字数:2228
  而且随着和诸多御医交流增多,再加上翻看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医书。
  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对中医来说很致命的问题。
  理论体系不统一。
  这是一个一直被他忽略的问题。
  前世大家基本都知道,中医讲究阴阳五行什么的。
  可在古代,阴阳五行只是流传比较广的一套体系。
  同时期还流传着许多不同的理论体系。
  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同样的病在不同的地方,找不同的医生去看,就有可能得出两个结果。
  原因就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医生,采用的可能就不是同一套医理。
  还有就是,不同地域生长的药材不同,治疗同一种疾病的药方也不同。
  因为药材大多都具有可替换性。
  外来药加上运费,价格会翻好几倍。
  本地药也能用,价格还便宜,干嘛用外来药?
  除非是本地不长,又没有可替代种类的药材,才会使用外地药。
  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果,医生换一个地方,开出来的药方可能别人就看不懂了。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本草纲目》了,它的出现解决了药材上的地域差异。
  只要熟读《本草纲目》,不论跑到哪里,都能按照当地情况开相应的药方。
  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
  也是陈景恪,为什么要编写医书的另一个原因。
  但药材上的地域差异,可以靠一部医书来解决。
  医学理论上的不同,就有些麻烦了啊。
  前世还是解放后,国家集合了当时的中医国手。
  以阴阳五行为主,吸收了各个体系的精华,才形成了统一的中医理论。
  陈景恪一直学习并使用的,就是这一套体系。
  他倒是能将这一套体系给写出来,可问题是,怎么推广啊。
  前世是靠着国家力量推广的,后来所有医科大学都采用的这一套体系。
  你不学,连行医资格都不给你。
  现在医学传承基本都是靠家传,或者是师徒带,想统一理论体系,很难。
  实在想不到办法,他只能摇摇头叹道:
  罢了罢了,先把医书写出来,推广的事情再慢慢想办法。
  大不了到时候我自己出钱,大量印刷免费给别的医生送书。
  这年头知识都很宝贵,很少有人会和别人分享。
  有免费的医书,就不信他们不感兴趣。
  到时候自己再弄出现代医学,他们不想学都不行。
  接下来几天,陈景恪的生活又恢复了正常。
  每天看看书,写写医书,朱标有需要就去给他帮帮忙。
  这期间,他也旁敲侧击的找朱标打探了一下,为什么朝廷要扩招算科。
  难道计官的缺口真的有那么大?
  朱标倒也没有瞒他,将实情相告。
  得知现状,陈景恪心情也不由得沉重起来。
  朱元璋杀伐果断,是个敢掀桌子的皇帝,而且还是三番五次掀桌子。
  这么做的好处自然是有的。
  但也带来了一个恶果,官僚体系被破坏,大量职务出现空缺。
  导致的后果就是,基层的混乱。
  权力出现空白,就需要有人来接手。
  朝廷派不出足够的官吏填补空缺,那这个位置就会被地方大户把持。
  现在大明的基层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
  而这,对一个国家来说,太致命了。
  第80章 心眼真多啊
  大明当前的情况,让陈景恪想起了万历时期。
  前世流传一个说法,明实亡于万历。
  这位万历皇帝,斗不过文官就开始摆烂。
  你们文官不是厉害吗?
  老子不给你们授官,看你们能怎么办。
  官位出现空缺,那就空着呗。
  最严重的时候,六部尚书和九寺卿只有不到一半人在任。
  六部给事中只有四个人,主事全部空缺。
  十三道御史只剩下五个人,要负责巡视全国。
  要知道,按照规定六部给事中应该是五十余人,都察院应该是一百余人。
  地方衙门主官空缺就更多了,很多府县都是次官在掌管政务,而且一管就是一二十年。
  后果有多严重,只要想一想就知道了。
  地方官升迁无望,又没有人来监督,就和地方士绅勾结,大肆捞取钱财。
  万历摆烂,却不耽误他捞钱。
  派出镇守太监,去各个地方坐镇捞钱。
  这些太监又和地方官、地方士绅勾结在一起,上下其手,榨取百姓最后一滴血汗。
  最终的结果是,大明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
  万历死亡二十四年后,大明灭亡。
  他身体力行的践行了一句话: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眼下的大明,和万历时期何其相似。
  大量官员空缺,地方大户攫取了当地权力,大肆侵害百姓利益。
  只不过万历是摆烂导致的恶果,朱元璋是杀伐过重造成了当前局面。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必须要尽快解决,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不,恶果已经出现了。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土地兼并加剧,士绅大户将赋税转嫁给百姓。
  权力这种东西,让出去很简单,收回就难了。
  尤其是土地兼并,一旦到了大户手里,再想让他们吐出来,就千难万难了。
  除非大开杀戒……
  等等,陈景恪忽然愣住了,大开杀戒?
  朱元璋貌似已经开始对地方大户动手了。
  卧槽,不会吧。
  老朱竟然将自己隐藏的这么深?
  之前他还以为,朱元璋是因为赵瑁案,才去动的这些大户。
  现在看来,并没有那么简单啊。
  有没有一种可能,朱元璋已经察觉到了这种情况。
  所以才决定借助赵瑁案,将这些大户清理一遍?
  越想陈景恪就越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
  再回想一下朱标的态度,也很可疑。
  除了最开始劝说朱元璋不要大开杀戒,之后貌似就不闻不问了。
  这次朱元璋对地方大户动手,他在做什么呢?
  忙着建设仓库筹集物资,无暇顾及朝政,连内阁差事都暂时放下了。
  所以他没有发表什么看法。
  这完全不符合他的性格。
  还有马秀英,确实劝说朱元璋少杀点人,两人还大吵了一架。
  然后呢?
  她被禁足,朱元璋该杀还是继续杀。
  不正常,十分有十二分的不正常。
  这一家子不会是在演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