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作者:
沐雪焚香 更新:2025-10-04 21:05 字数:3169
“再者,发展商业还可以促进各地道路的完善。而完善完备的道路对于一个国家的作用,想必不用我多说。”
沈乐妮继续侃侃而谈:“所以,诸位不要光看表面,商业背后所涉及的,乃是一整个链条,牵涉到的事物非常复杂且全面。若商业发展好,便可带动许多方面的进步。诸位都担心商
业的发展会危急农业,乃至国本,但究其原因,是因为律法的不完善及监管的不到位。凡事皆需与时俱进,正如古时商鞅变法,不可否定的是商鞅改进了律法,很长一段时间使得秦成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之一。”
她顿了下,最后道:“我之所以举此例,是想告诉诸位,只要律法与时俱进,那么商对于一国,只会是利大于弊。一种事物究竟是害人还是利人,端看如何使用,以及如何把握一个‘度’字。”
沈乐妮言辞有力的声音回响在阁内阁外,虽然放眼四下皆是人,却都沉浸在她洋洋洒洒的这大段话里,安静到只剩阁外的蝉鸣之声。
坐于上首的刘彻低着眸,似有所思。
对面的儒生高声道:“总之,我方认为,国师说的都是空谈。自古商人误国之例不在少数,同样,古时对于管理商的律法不算多但也不算少,可依旧避免不了商人的逐利性。所以我方认为不能轻易改变商的地位,否则一旦出了事,就很可能危急国本。望诸位谨慎、深思!”
阁外的围观人群里瞬间嗡嗡议论起来。
“我怎么觉得,国师好像说的有道理??”
“是啊,以前从没想过,商业还能涉及到如此多的方面……”
“嘶!要是这么说的话,或可以扶商试一试?”
“尔等休要胡言乱语!”
“绝不可扶商!”
“扶商便是伤农!怎可行如此伤国本之事?!”
“妇人也懂国事?!”
“我看就是胡诌!”
“……”
阁外的争论声逐渐变大,或许有觉得沈乐妮说的有理之人,但大多数人支持的都是太学儒生。
而阁内人群也在小声议论,前面的五位评委也都拧着两条眉毛,内心的许多观点在相互碰撞。
本轮辩论比试到这里只剩下最后一个提问环节了,几位评委还没开口,上首的刘彻就忽然问沈乐妮道:“为何说,商业交流比联姻和亲更能使国与国之间保持时间更久?”
沈乐妮浅浅扬着唇道:“那臣有一问,若陛下眼前有两条路,一条是与异国进行商业买卖,双方除了各取所需,每年还可为国库进账几千万两。这条路既看得见好处,同时也因异国有自己所需之物,不会轻易与对方开战,对方亦是如此。那陛下是会选择这条踏在实处的路,还是会选择虚无缥缈的联姻来期盼两国之间经不起敲打的和平?”
刘彻没说话,但默然不语何尝不是一种态度。
“商业背后涉及的,除了国师方才所说,还有什么?”石庆问。
沈乐妮道:“商业包罗万象,人有什么样的需求,商业便可涉及到什么。凡你眼睛所见、你所能想到的,都可以和商挂钩。”
接下来的一刻钟,几个评委分别向两方问了一些问题,得到回答之后,各自思索了会儿,便开始为两方进行打分。
看见几位大人开始动笔,围观人群纷纷把脑袋朝那边伸过去。外面的人群因为有护卫拦着无法进来,更是急得抓耳挠腮。
终于没一会儿,几位评委放下笔,相互看一眼,然后举起了手里的布帛。
第一轮,沈乐妮以只比对方多六分的分数险胜。
得知结果,太学的学生登时就一脸不可置信,想要当场质问,可瞥见上首坐着的刘彻以后,只能把气往肚子里憋,憋的脸色一个比一个难看。
听到传报结果的人说完,纵然围观的大部分人都很失望,却不敢表现出来,只能在心里骂,有人骂评委纯属讨好沈乐妮,有人骂那些学生统统是废物。
第二轮比的,乃是作诗。
规则为由裁判出题,双方在两刻钟之内各作一首,最后进行打分。
几位评委正在讨论,这时刘彻开口道:“不如这一轮,便由朕来出题。”
君王既然开口了,几人也只好起身拱手道:“请陛下出题。”
刘彻想了会儿,然后开口道:“太学初建,在场学子居多,那便以‘志’为题吧。”
题既出,接下来便是两方的创作时间。太学诸学生立马开始苦思冥想、绞尽脑汁,一堆人围在一起嗡嗡不停,可反观另一方的沈乐妮,却一副气定神闲之态。
明明看上去是寡不敌众,可倒让围观人群有种反之的错觉。
“这个题出的好啊。”
“写出来是不难,可要取胜的话,可不太容易。”
“我觉得这局,似乎国师的胜算大一些……”
“为何如此肯定?”
“你不会没听说国师的那四句话吧?”
“自然听过,可光凭那几句话能代表什么?与她比试的可是太学学生,还是这么多人。”
“就是,一个妇人而已,我不信她读的书能比太学学生这么多人加起来还多……”
时间顷刻就过去了一半,太学那边似乎写好了比试之诗,转头傲首问沈乐妮道:“学生们已准备好,不知国师的诗写到哪里了?”
沈乐妮微微一笑,只说道:“那不如诸位先来吧。”
对面的人互相看一眼,然后走出来一人,带着自信的神态看着沈乐妮道:“那学生,便恭敬不如从命了!”
说罢,他摊开桌面上一册干净的竹简,然后提笔挥毫,没一会儿就写好了他的诗。
他放下笔后,立马就有人上前去取走竹卷,呈到了几个评委面前。
那学生昂首扬声,开始一番抑扬顿挫:“青山不老志长存,破浪乘风梦未沦。十载寒窗磨一剑,且将壮志写乾坤!”[1]
“好!!!”
那学生话一落,立马就引起许多人的喝彩。
“太妙了!以青山比喻志向,青山不会老,志向不会灭!”
“还有最后一句,把壮志豪情写在天地之间,实在妙啊!”
“不愧是我太学的学生!”
“不知国师有什么好诗?”
听见阁外的一大片夸赞之声,学生们不由挺直了背脊,拿鼻孔看向对面之人。而沈乐妮自始至终都面色淡然,丝毫不被外界之言影响。
见她如此淡定,那些以为太学一方赢定了的人却又忽然有些不太确定起来。
沈乐妮一手摊开竹卷,一手执笔书写,笔尖走姿轻逸豪迈,神态从容轻松。
原本喧闹的人群不由安静下来,目光皆被沈乐妮的姿态所吸引。
很快,沈乐妮便搁下了笔。在旁人把竹卷递上去时,她面带和煦的笑容朝着众人,微扬声道:“本官仅以几句诗,代表我对在场及大汉莘莘学子的祝愿。”
而后她唇角微扬,声色有力、吐尽诗中豪迈:“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
寂静。
无比寂静。
寂静过后,便是震动天地一般的喝彩,久久不绝。
“好!!!好诗,好诗啊!!”
“短短几句,便将泰山之景描绘于眼前,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啊!”
“好一句阴阳割昏晓!”
“好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攀五岳之首,俯瞰天下第一景!若有志向,也定当如此!”
“身而为人,定当有勇攀泰山之顶的决心……”
令众人没想到的是,夸的最厉害的,竟然是那些当初最不看好沈乐妮的儒生文人。
太学一帮学
生神色慌乱地四下看去,而不论是上首的陛下和几位评分的大人,还是阁内外围观的人群,大多数都在为沈乐妮的诗不住点着头,或抒发着感叹,登时心里就咯噔了一声。
而沈乐妮面上却平淡,实则不动声色地强压着止不住要上扬的嘴角。
抱歉啊,虽然她书确实读的没有对方多,可诗却背的比对方多啊!
反正在场除了刘彻和霍去病,又没人知道。面对对面那些厚颜无耻之人,她也不用讲什么文德了,能赢就行!
最终,沈乐妮以高出太学学生二十几分的分数赢了第二轮比试。
-----------------------
作者有话说:[1]“青山不老志长存……且将壮志写乾坤。”这首诗是用ai随机生成,作者实在憋不出来。
[2]本诗取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第124章 该不该开民智
比到这里,今日的比试胜负已出。
太学诸学生脸色登时就难看起来,有的把头有多低埋到多低,恨不得直接埋到地下去,有的则是羞愧的眼神四处乱瞟,似乎是想看看太学博士们在不在场。
而更有人气得神智全无,直接当着刘彻的面大放厥词:“不可能!一介妇人,怎能写出如此之诗?!分明是有人偏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