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情报王 第125节
作者:
静静的海河 更新:2025-10-27 16:04 字数:2403
“陈老板,其实你有好多同行都挺关注你的,打听到你用我们公司的产品之后,也换成麦香记。你快成包子标杆了。”
海滨市少说一千万人,包子店肯定多了去了。
当然不会只有社区食堂一家。
陈舟笑道:“还是你们面粉品质比较稳定。”
“这倒是。”闫工不太谦虚地点点头。
他真的从事研发岗位,所以对自己工厂的产品有点自信:
“我们常说的面粉有筋性,这是因为里面两种蛋白质跟水混合后,形成一种有韧性的网状结构。
发面,就是里面的酵母发酵产生的气体,填充到这个网状结构当中,从外表上看,面团会膨胀变大。
不同产品有不同的筋性蛋白比例,当然就适用不同的需求了。”
陈舟本来就是理工科专业,数理化知识没忘光。对方比较通俗易懂的说法,他还是能够理解的。
小师妹作为多专业复合型人才。
可学的全是财会、人事的文科,闫工所说的内容,进入了她的知识盲区。
但对方说话风格,她非常欣赏,所以还是会认真听一两句。
郑阿姨,郑阿姨没空听。
陈舟则给闫工讲了讲具体操作上的东西:
“一开始的时候摆摊嘛,卖的量小,一个人也勉强忙活的开。
后来开店,添加了和面的机器,又招了我们这大姨过来,流程上也改进了一下。”
闫工点点头:“早餐店都挺忙活,但海滨这座城市给人感觉生活节奏还是比较悠闲。
人们挂在嘴边的——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
陈舟对此深有体会。
“以前做的时候赶时间,酵母放的多,里面还加糖,这样发酵得快,现在店里都是晚上先把面和好,冰箱冷藏一宿。”
闫工点点头:
“对,加糖之后,会给酵母发酵早期提供营养。低温发酵过夜就不需要了,发酵时间足够,还会产生独特的风味物质。”
“还是您专业,”陈舟继续说道:
“到了第二天,就是个二次醒发的过程。
早上来了,先把面团拿出来,放到和面机里面,高档位把面团揉光滑,三两分钟的事,这就可以直接分剂子了。”
陈舟一边说着,指向店里的郑阿姨。
她老人家就在这么操作着。
闫工点点头:“对,早上再用揉面机,是在帮助面团排气。一般情况下商用酵母发酵,控制好温度,ph比较稳定,也不用再加碱。”
这工程师真懂......陈舟笑道:
“我和我们店里的大姨都住这小区,晚上过来一趟就行。
揉面用机器省劲儿。
但真到包包子的时候,就是纯手工了,这个替代不了。”
闫工点头称对:“确实替代不了。换了机器,生意就黄了。”
陈舟把馅调好,开始上手包包子。
他邀请道:
“等会儿包子出锅了,你们一块尝尝,研发部门的过来,总得深度调研一下吧?”
“这倒是。”
闫工递上一袋精品的小包装面粉,作为回访客户的小礼品。
随后,又点了点头。
他忽然觉得,自己来,也不用提供什么技术支持,就是过来蹭顿包子。
都快成点头机了。
很快,第一笼包子出锅。
闫工今天来得早,有专属席位。
他接过两盘包子后,开始仔细品尝起来。
包子看上去白白净净的,面皮暄软蓬松,抓在手里弹性十足。
嘴巴贴上包子,微微用力,
牙齿先感受到一股柔软的阻力。
上下合拢,慢慢把面皮挤压到变形。
近距离闻着麦香味和发酵香气的时候,牙齿最终还是给面皮咬断。
揉面、发面,步骤繁琐,都是为了这一口的扎实体验。
咬开之后,内馅散发出醇厚的肉香。
勾引人继续品尝。
接下来的味觉体验就属于包子了。
闫工只能说,味道确实名不虚传。
除了招牌鲜肉,他也尝了尝灌汤包。
面皮依旧是选用自己公司的面粉,死面的,薄薄一层,能吃出来是中筋款。
韧性挺足,看着有点半透明的光泽,估计还加了淀粉进去。
吸一口滚烫的肉汤,鲜美滋润。
闫工瞥了眼对面配送的师傅,对方可不负责品鉴产品——
早已经吃得满嘴流油了。
闫工笑起来,他心想:这回去得跟经销商建议一下,食堂也加顿包子不香吗?
厨房里,
陈舟则收获两个来自麦香记的好评+1。
很快,用餐高峰来临,社区食堂开始忙碌的一天。双方也没再过多交流。
...
等到上午的时候,昨天买的战损级擀面杖也送到店里。
老物件并非都好用,但里面有情怀,有感情,是新东西替代不了的。
第124章 郑阿姨恢复巅峰状态,幼儿园秋游订餐
到付的好处在于,快递一般都会送达指定地点。
陈舟扫码付款结清运费,随后拆开了快递尼龙袋子。
老马旧货提供的服务不错,两根擀面杖还简单清理了一下。
但是不可避免的,岁月曾经无情的在上面留下痕迹,虫子可能也跟着留下了几个洞。
确实没法用了。
没等陈舟把两根枣木擀面杖拿给郑阿姨。
大姨先发现了老板手中的东西,她几步走到门前,说道:
“俺咋觉着这擀面杖瞅着恁面熟哩?”
给郑阿姨激动得方言全抖擞出来了。
不能怪她孙子......陈舟觉得,大姨再说两句,自己也得需要人翻译翻译。
他安抚道:“您冷静冷静。”
“咳咳,”大姨平复了一下心情,随后看向两人:
“老板,小赵,你们有所不知,我当初在汴梁灌汤包店上班,就是用了这样的两根擀面杖,整整使用了十年时间。”
也没必要这么标准......陈舟简单解释了一下擀面杖的来源。
快递发货信息上都有:北海二手市场、老马旧货。
郑阿姨拿过一根擀面杖,给两人指了指:
“你们看,这还刻着字儿呢。”
陈舟和小师妹看去,确实在擀面杖的尖端,隐隐约约有个蚊子大小的“张”。
郑阿姨解释道:“我们之前那老板姓张。”
情报无误,老马发来的东西也没错。这就是郑阿姨之前工作时用过的擀面杖。
陈舟不禁有些纳闷:
“您当时下岗了,就没考虑着把这两根擀面杖带上?怎么还让它们流落街头了?”
枣木的东西不说一棍传三代,精心保养一下,用几十年还是没问题的。
郑阿姨严肃地说道:“咱不能拿人老板的东西。”
还得是郑阿姨,陈舟心想。
他将眼前的两根枣木擀面杖,全部交到了大姨手上:
“这回您就别跟我客气了,回去当个纪念吧。”
“谢谢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