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作者:
持营 更新:2025-11-04 16:35 字数:3134
那个病重的祖父也是实在没办法了,才把孙女交给这样一伙不太熟悉的陌生人。
孩子们簇拥着大货车也是开到了祠堂边,叽叽喳喳的讨论着什么是杂技。
完成这段相似剧情的拍摄,货车在祠堂前面的空地停了下来,几人从前面的驾驶室爬下来,七手八脚地把车厢的三面打开。
这里咔了休息一会儿,工作人员们把一堆货物的空箱子搬到了车上,有泡面啊、零食啊,还有一些生活必需品,靠近前面的是真的空箱子,堆在后面被挡住了一半的是直接用纸板印出来的。
前期准备道具的时候已经试过并且调整了很多次,能做到完全不穿帮露馅的程度了。
口蘑被赵珺的助理牵上了车,藏在箱子货物后面。
休息了一个小时的演员们再度走到镜头前面,重新开拍。
左丹雪手里拿着个乱蓬蓬的拖把头一样的东西,爬上后车厢,钻进被货物挡住的车厢中间,把手里的拖把头展开,抖了抖,然后套在了一只金毛犬的脖子上。
她牵着一只白白的萨摩耶和一只脖子上套着毛毛围脖的金毛下了车,然后把两只狗分别赶进了一人高的铁笼子里。
铁笼子是刚才父亲和兄弟从车上取下来一面面的栅栏,临时拼好的。
左丹雪往两个笼子上面分别挂了两个牌子。
一个写着“北极狼”,另外一个写着“狮子”。
两个笼子上都贴了“咬人勿摸”的大字。
刚刚到人大腿高的狗被关在两米见宽一人多高的笼子里面,如果真的是狼和狮子,那妥妥的太狭窄了。
但是这是狗狗,其实足够大了。
没一会儿就有几个小孩子跑了来,围着两个笼子叽叽喳喳地说起话来。
“这是狮子啊?好小一个!”
“这个狼好白!”
“它为什么跟在笑一样啊?”
一只穿牛仔背带裤的猴子从车厢里蹦出来,落在一个小孩的卫衣兜帽里,猴子对着笼子张牙舞爪,笼子里的“狼”和“狮子”就嗷嗷地叫了起来,把几个孩子吓了一跳。
几个大人又陆陆续续从车厢里取出来了装鹦鹉的鸟笼,大尾巴蓝孔雀等等几种动物。
以车厢为一面墙壁支起一个大帐篷,马戏团就算是基本上布置好了。
这里又被赵珺喊咔了:“袁老师,你搬东西的时候也不要太用劲了,对于这家人来说,车上的东西是经常搬动的,没有那么重。”
袁家伟演的有点用力过度了,搬空箱子搬出了咬牙流汗的感觉。
“好的,导演。”袁家伟,迅速调整了状态,第二遍的时候就没问题了。
经验丰富的演员就是这点比较好,哪里有问题直接点出来,立刻就能改好。
这段搬货,每个角度拍了几遍,演员们把东西卸下来以后也不需要复原了,就在旁边卖起了货。
杂技团的货物和马戏团的不一样,那个赵珺打算明天一早拍,刚好今晚拍完,工作人员们可以把大缸钉板之类的道具放上去,明天早上来让演员们拍一遍卸货,省了时间。
“你要哪个可乐?”左丹雪一手拿着一瓶红的,一手拿着一瓶蓝的,问那个预定了可乐的男孩。
他犹豫了一会儿,问:“怎么没有黑色的?过年我妈回来给我带的是黑色的。”
左丹雪皱着眉头想了想,想到了原因,黑色的应该是别的口味吧?
她直接下结论:“黑的没有这两个好喝。”
作者有话说:说起《百年孤独》,因为这本书我挺喜欢魔幻现实主义,还去看了点莫言,后面发现还是更喜欢《百年孤独》,然后我大学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就跟导师我说我想写国外的魔幻现实主义,他给我推荐了托卡尔丘克的书,当时她刚拿诺贝尔没多久,导师说这个选题新不容易重复,我记得是叫《太古和时间的房子》(ps我竟然连书名都记错了,搜了一下是《太古和其它的时间》还有《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结果足足看了一年,我才看了三分之一,灰溜溜的换题目了。
真的看不下去,不能理解,世上竟有如此看不懂之书
第194章 23岁,你继续拍摄……
那个男孩犹豫了一下,两扎都买了下来。
他其实手头有不少零花钱,当然只是相比于其他的村里孩子而言的。
这个男孩也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不过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还有个弟弟陪在父母身边,在城里读书。
生他的时候太早了,父母赚的钱还不够租房子,自己都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哪有地方放孩子?
所以他就被送回了老家乡下和爷爷奶奶生活。
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急着生孩子,生了又不养。
虽然很无语,但是这种现象非常常见。
过了几年,父母成了高级工,收入增加了,租了房子可以养孩子了,却又生了二胎,房子里只能放下一个孩子,也只能供得起一个没有户口的孩子在大城市里上私立学校,所以他还是待在老家。
父母也许怀有一些愧疚,所以会按照日子每天给他几块钱零花钱,在过年的时候交给爷爷奶奶,让他们按月给或者按周给,因为是孙子,爷爷奶奶倒也没有抠他的钱。
包括之前孩子们在玩的羽毛球,也是父母带给他的。
这些钱和城里来的玩具足够让这个孩子成为村里的孩子王,尽管每天几块钱可能只是弟弟订鲜奶的费用。
电影发生的季节是秋天,距离这个孩子的父母上一次回老家已经过去了大半年,所以他手里的羽毛球已经秃了,拍子上也断了线。
这个孩子的父母回回家的频率比马戏团来这个村子的频率还低。
这就是留守儿童的困境。
因为一直没有待在父母身边,所以和父母没什么感情;因为农村的教育条件比不上城里,所以学习也比不上跟在父母身边的弟弟;又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又“没见识”,即使后面被接到城里,也会被父母觉得畏首畏尾不大气。
跟父母压根没有感情,又大概率学习不好,这些孩子未来很可能会重复他们父母的道路,等到十七八岁就辍学进城打工。
以前的留守儿童还好些,在农村没什么玩的,还会认真读读书;电子产品越来越流行以后,很多留守儿童会沉迷手机了,因为爷爷奶奶也没什么耐心带他们,能够让一个孩子安安静静不惹事的方法就是给他们个手机。
而他们跟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弟弟是“城里人”,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就算读不了书打工,至少眼界开阔些,打工工资可能还更高。
这样对两个孩子极其不公平的培养方式早晚会闹出乱子来。
男孩在别的孩子羡慕的眼光中,一下子拿下了两箱可乐,几个孩子上来帮他搬,希望自己能借此喝上几口。
村子里的各处离祠堂都不是很远,把东西拿走以后,没过多久孩子们又回来了,这次有不少老人也听到卖货郎来了的吆喝,拿着钱过来买些生活用品。
孩子里的主角这次也出现了,小女孩牵着奶奶的手,爷爷则跟在边上,一家三口走到了货车旁边。
爷爷背上背着个背篓,奶奶挎着个篮子。
“嗖(收)山货喽?”奶奶用夹杂着浓厚口音的方言问梁丽雯。
“嗖的!”梁丽雯一抬手就从车上拿下来个电子秤,放在地上。
用过体重秤的大家都知道,秤这种玩意儿是要放在很平的地方才会显数字的,梁丽雯这个是那种指针转动指向数字的秤,不是显示数字的液晶屏,所以就算没放平也能用,只不过不准。
相比起杂技团版本,马戏团当然是好人,但好人也有多样性,稍微扣一点点,是人之天性。
奶奶从篮子里摸出来个纸包,然后把手里的篮子交给梁丽雯。
梁丽雯在秤上撑开一张卡纸,把篮子里的干蘑菇都倒在了上面:“五斤……六两,我给三百块钱。”
奶奶抠着手指头算了一下,算不太清楚,就低头问孙女:“宁宁给算算,这是多少钱一斤?”
孙女的小演员自己六岁,演的角色大个一两岁,还不是能算这么大数字除法的时候,不过她很聪明,还是算了一下:“五十……五十一,不对,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多了,五十三块多!”
奶奶摇头:“那不成,最少给五十五一斤。”
“五十五一斤是……”梁丽雯想掏计算器,但是孙女先报了数字,“三百零八!”
“真聪明!”梁丽雯笑着夸了孙女几句,想了想道,“咱们也别争了,我给您三百,剩下的还给您补个零,给小姑娘挑十块钱吃的吧,”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opj.html" title="持营"target="_blank">持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