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学霸 第317节
作者:一桶布丁      更新:2025-11-04 16:53      字数:4218
  很久没有人用这种目光看他了。上次有人用这种眼神看他,还是他博土毕业的时候。
  至于乔喻,显然没有受这些困扰。他只是觉得果然跟大脑在线的聪明人探讨这类学术问题就是轻松。只需要他稍微引导一下,就能快速抓住重点。
  这可比跟计算所那些家伙聊问题要舒服多了,经常鸡同鸭讲。
  不过开口的时候乔喻就不是这么说了。
  「这的确是个麻烦,但我已经有解决办法了,而且还不止一种哦。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难。
  既可以用模态路径的拓扑约束来减少路径的可能性,又或者每次都对引入路径进行一致性校正。两种方法都能解决这个问题。」
  说着,乔喻顺手就把之前思考的解决方案调了出来。
  虽然这两个解决方案他都不满意,但气势上绝对不能弱了。
  总不能让彼得·舒尔茨认为他暂时搞不定这个问题,所以还挺想跟他聊聊,看能不能有什么灵感的。
  对不起,在没搞定这个问题之前,不能让这些老外尝到一丁点甜头,哪怕是精神上的愉悦。
  毕竟对于彼得·舒尔茨这种已经不太缺钱的数学家而言,精神上的收获很多时候比物质上的收获更让人开心。
  彼得·舒尔茨再次开始进入思考状态。乔喻则端起放在手边的水,也开始思考。
  没办法这个问题的确不太好解决。
  很久后,也不知道办公室里安静了多久,彼得·舒尔茨才皱看眉头说道:「这两种方法结合计算量太大了!我觉得不太适合。」
  乔喻立刻反驳道:「但是能够精确模拟。」
  「不,不,不,不确定性原理决定了量子世界其实并不需要那么精确。
  我个人认为你应该是利用这种不确定性,而不是总想着要如何消除。」
  彼得·舒尔茨的声音打断了乔喻的思考。
  乔喻飞快的在大脑里过了一遍彼得·舒尔茨的意思,然后理直气壮的说道:「其实你这个思路我也仔细思考过的。
  就是从高维映射本身的性质中找到一种规律,使模态路径的分支具有统计上的可控性。」
  彼得·舒尔茨想了想,问道:「你是说从概率的角度引入最优路径选择机制?比如构造一个路径权重函数,从全局上让路径跟分布概率统一?」
  没错!」乔喻很肯定的点了点头,然后开始举一反三。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让系统自己选择最优路径,而不是人为的去强加约束。这一点要从基础的权重构造规则中确定,我之前的打算就是用路径的稳定性指标作为初始条件。」
  他没想过这是养喻刚刚才想到的。以已度人,起码他的思维没这么快,
  事实上彼得·舒尔茨到现在还在惊叹于乔喻在学问研究这块所表现出的高效。
  他完全想不明白乔喻是怎么做到的。数学家偶尔的灵光一闪,然后解决一个世界性难题这种事情并不新鲜。但总不能灵光不停的闪吧?
  人可以没有瓶颈的吗?要知道乔喻可是前不久才刚刚解决了黎曼猜想。
  所有人都认为他会继续深耕数论这块的时候,他又搞出了一个乔喻模态空间—
  彼得·舒尔茨自认也是一个天才,事实上世界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但今天乔喻给他结结实实上了一课,只让他觉得人生颇有些索然无味。
  不夸张的说,他的凝聚态数学项目都有些懒得继续了。总感觉未来的用处还不如乔喻的广义模态公理体系。
  不夸张的说养喻的这套体系继续这么扩展下去,完全可以取代他的凝聚态数学。
  毕竟他最终的自的也是为了在研究诸如代数几何、代数拓扑跟高维范畴论中,提供更简单的工具,并验证复杂的定理。
  很显然他的最终自标,养喻的广义模态公理体系都能做到,他还费那个心思干嘛?
  第216章 还是别问了!
  乔喻并不知道因为他装过头了导致此时的彼得·舒尔茨的愁肠百转。
  他正处于兴奋之中。
  如果不是他不喜欢喝酒,觉得不管什么酒都难以下咽,都想要去弄一瓶酒,来跟彼得·舒尔茨煮酒论英雄了。
  不对,有一种甜丝丝的米酒还挺好喝的,而且特别适合温着喝。可惜了他这里没有……
  不然一定去弄个炉子跟老彼得一边温酒,一边讲这个故事,然后两个人晕乎乎的把当代世界数学界的大佬们鄙视一圈。
  他怎么就没想到压根不需要完美的去控制,只要让全局不超出控制就行了呢?这就转化成了一个数学上最为简单的最优化问题。
  这一刻乔喻只感觉豁然开朗!三天时间足够他把整个理论给完善一遍了。
  哪怕做报告那天还不能解决得尽善尽美,问题也不大。
  他又不是投论文,这些关键部分能解释清楚就足够了。
  而且根据他的经验报告会上如果说一些新的东西,台下能及时理解的人也不会太多,更别提说挑出什么漏洞了。
  当然站在其他人的角度,大概也不会刻意去做这件事。
  乔喻的思维公认非常缜密。作为乔喻两篇论文的审稿人,彼得·舒尔茨不止一次在朋友面前说过这一点。
  那个时候乔喻还没拿菲尔兹奖,彼得·舒尔茨是单纯从一位数学教授考察学生论文的角度所做的分析。
  原话是很难相信一个还没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能够写出思维如此缜密的论文,他抱着挑毛病的心态去找论文的漏洞,都找不到。
  毫无疑问,对于彼得·舒尔茨这种身份的教授来说,这种评价已经相当高了。
  “彼得,你怎么不说话了?难道不认可我的想法?”见彼得·舒尔茨一直没有回应,乔喻云淡风轻的问了句。
  “不,我只是在思考。”彼得·舒尔茨摇了摇头,否认了乔喻的说法。
  “那就是认同了!我打算在十六号的报告会上讲讲这个,你觉得怎么样?”乔喻又开口问道。
  彼得·舒尔茨苦笑道:“十六号是你的专场报告会,你想讲什么都行。又不是数学家大会,需要征求组委会的意见。
  至于乔喻模态空间我个人认为的确是个非常不错的选题。只是你应该多邀请些数学物理方面的学者,相信他们会对这些很感兴趣。”
  这话乔喻很爱听,只要彼得·舒尔茨认可了就行。这样他就能大大方方的跟对方聊天了,于是开口就给出了保证。
  “所以相信你也可以理解我最近有多忙了。不瞒你说,主要就是我想在报告会上跟大家讨论乔喻模态空间,所以这段时间才会这么忙。
  你放心,彼得,等这次报告会之后,我就能腾出时间了,到时候你再找我肯定就不会敷衍了。咱们一起把你的凝聚态数学给做出来。”
  彼得·舒尔茨复杂难言的看了眼乔喻,摇了摇头说道:“这次报告会之后你怕是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闲不下来,其实我能理解你很忙。
  事实上所有的菲尔兹奖获得者,在拿到奖项半年的时间里都很忙。我当时也是一样。我记得那时候会有太多无法拒绝的邀请。
  游走在各个高校跟研究机构之间,天天都有做不完的报告跟讲座。所以当我知道你拒绝了很多邀请,打算在燕北大学的报告会之后再去别处做讲座,我才那么着急。”
  乔喻恍然的点了点头。
  原来如此。
  其实彼得·舒尔茨知道自己会很忙,但没想到自己忙的东西跟他想的不一样而已。
  乔喻当然知道彼得·舒尔茨说的是实情。在田导的不停念叨下,他已经养成了每天都会看看邮箱的好习惯。
  自然能看到邮箱里那一封封邀请函。而且这还只是发到他邮箱里的,还有希望通过田言真跟袁老邀请他去做讲座的。
  国内的,国外的,太多了……
  也算是让乔喻理解了花花轿子众人抬的意思。
  不过乔喻压根就没打算接受太多邀请。
  一方面是田言真跟袁正心都不建议他近期再出国。正巧乔喻自己也懒得再出去。
  说实话这次费城之行虽然他全程不是在车上就是在酒店里,不过这一路上的风景还真让他对国外的城市失去了兴趣。
  外头有的华夏都有,而且明显还更好。至于那些华夏没有的东西,乔喻也不太喜欢。
  比如酒店房间里每隔一会就能听到刺耳的警笛声,也不知道是费城的警察叔叔太敬业又或者其他什么原因。
  至于国内的邀请,其实耽误不了多少时间。华夏高铁交通太发达了。最重要的是,高铁上也有网络。手机热点一开,商务舱里也可以正常办公。
  “放心吧,舒尔茨教授。相信我,这次报告会开完之后,我的时间很多的。我跟其他人不一样,田导也说了,我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业上,而不是到处讲座。
  所以下半年我主要就忙一些博士论文跟答辩的事情。你可以理解为走个过场,所以接下来半年我会有很多时间。这次我能保证。”
  乔喻情真意切的说道。
  彼得·舒尔茨目前看来还挺厚道的,众所周知,乔喻对厚道人其实一直都挺不错的。还是那句话,同行厚道人越多他越好混。
  只是彼得·舒尔茨还是摇了摇头,意兴阑珊的说道:“也不用这么上心,这次回去之后我打算重新审视这个项目的必要性,我会跟团队的人讨论之后再决定这个项目是否需要继续。”
  这句话让乔喻愣住了,诧异道:“放弃了?为什么?你研究这个项目好多年了啊,这个时候放弃了你不觉得可惜吗?”
  彼得·舒尔茨洒然道:“其实没什么好可惜的。你的广义模态公理体系在拓展之后,其实也能实现那些功能,说不定还你能实现得更好。”
  乔喻连忙说道:“但这并不涉及到利用人工智能完成数学定理的证明。起码我目前的研究这一块还是空白。”
  彼得·舒尔茨苦笑道:“你是不是对凝聚态数学有什么误解?我们的工作是将那些数学定理改造成电脑能看得懂的形式,来训练人工智能进行辅助性定理证明。
  实际上广义模态公理体系也可以做类似的改变或者说翻译。区别仅在于我们用哪种方法让电脑能够理解那些复杂的数学定理。”
  乔喻连忙劝慰道:“我知道,但那意味着又要重头开始。更意味着之前你多少年的时间都浪费了!这怎么能行?你听我的,舒尔茨教授,这个事业千万不能放弃!
  更别提据我所知,数学界已经有很多人使用你的凝聚态数学验证一些复杂定理,这代表着数学界对你的认可,怎么能说不做就不做了?这是对团队其他人的不负责任!”
  开什么玩笑?
  这套系统对于乔喻来说可是有大用的。
  虽然没有太多时间去帮着彼得·舒尔茨一起研究,但之前研究的资料乔喻换脑子的时候已经都浏览过一遍了。
  一个菲尔兹奖大佬带领的团队,花费了七、八年时间做的事情可不是开玩笑的。
  如果从头再来一次,哪有那么多时间浪费?
  广义模态公理体系也好凝聚态数学也好,乔喻都无所谓。但能够读懂数学定理的人工智能技术,乔喻还是很有所谓的。
  彼得·舒尔茨愕然的看着乔喻。他真没想到乔喻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一时间不由有些感动。
  其实说到底,最让彼得·舒尔茨感觉麻烦的还是团队其他人。
  虽然说他当初也没保证过这个课题肯定能成功,事实上如此复杂的课题没人能保证一定成功。
  但其他人毕竟是因为他才组成了团队,一直坚持到现在。在没有发现明显到让他们无法继续的困难时就放弃,的确很伤人品。
  任何行业都一样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尤其是团队里很多年轻人,都盼着这个项目能成功,才可能在数学界更进一步。
  如果项目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失败了还好说,主动放弃的确挺伤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