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学霸 第375节
作者:
一桶布丁 更新:2025-11-04 16:53 字数:4285
敲门声让邓茂昌将注意力从文件上转移,扬声道:“请进。”
很快办公室门被推开,秘书探进了半边身子:“邓总,徐总工来了。”
“徐总工快请进。”站了起来,亲自将口中的徐总工迎进了办公室。
对于这位徐总工,邓茂昌还是很尊重的。
徐海闻,这位可是现在正儿八经的华夏光刻机行业内大佬,而且是在光刻机的技术空白期,毅然放弃了国外的高薪职位,回国挑起了大梁。
邓茂昌是知道的,那个时候临海微电子连一台完整的样机都没有。只能靠拆了国外已经被淘汰的设备来做研究。
当时这位徐总工就开始带着团队,从基础光学,到精密机械,再到控制系统模块一点点的做技术公关,经过二十多年的研发才有了现在90nm商用光刻机。
可以说大家都是一起从苦日子熬过来的。最关键的是徐海闻不止耐得住寂寞,在实验室一呆就是几个月,而且性子特别低调。
虽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不会想着要争权夺利,甚至都懒得接受各种宣传。
可以说是天生的实验室人,哪怕是现在还是只热衷于呆在实验室里带领团队。
“邓总,什么事不能电话里说?还专门把我叫过来?实验室里还忙着呢。”
一进门,徐海闻就皱着眉头不太客气的问了句。
邓茂昌也不在意,两人合作很久了,他太了解这位总工的性子。
“老徐啊,实验室不急这一会,你也不年轻了,很多东西放手让年轻人做嘛。来,先喝杯茶。”
“是让他们做,但我得看着才放心。茶就不喝了,我那边什么都有。咱们有事儿说事,节省点时间。”
“行吧,那你先看看这个。”邓茂昌点了点头,直接把桌上的文件递了过去。
徐海闻接过这份文件,随便坐到沙发上便看了起来。
跟邓茂昌逐字逐句的阅读不同,只用了五分钟多一点,这位总工就放下了文件,感慨了句:“配合量子模拟芯片开发,研发相应的光刻设备?这是想要弯道超车啊。”
“嗯……可能有这个意思吧?就是你觉得会不会太着急了?文件上说的这种量子模拟通用计算机真能替代经典电子计算机的地位?”
邓茂昌直接了当的问了句。
徐海闻沉默了半晌,然后摇了摇头,直接答道:“不知道。年纪大了,接受这些新兴的东西也要比年轻人慢了。
不过这个乔喻我知道,前不久我还看了他的直播回放,他提出的量子模拟技术的确是有应用前景的。
但这个项目太大了,而且从他的年纪来看肯定是没有主持这种大型工程项目的经验。不过他又是现在最炙手可热的科学家。所以我说不好。”
邓茂昌知道徐海闻这不是推诿,单纯就是实话实说。
没有人比他们这代工程人更清楚从无到有做出东西有多难。
而且真要说起来,他们虽然没有实体设备做参照物,但起码有国外成品的各种技术参数做参照。
但乔喻提出的这个项目属于华夏率先提出的,世界范围内目前都找不到成功案例,那可真就是盲人摸象一般的研发。
唯一的优势大概就在于,现在的华夏也不是两千年那会儿还相对贫穷的华夏了。
而且这些年在微电子、计算机科学、量子科学、精密机械跟材料学领域的发展,攒下了很多支持科技创新的技术资本。
“我也是这么考虑的,我觉得这大概也是上面想要征询我们意见的原因。你的意思是,这次竞标我们就不去凑热闹了?”
徐海闻考虑了片刻,开口答道:“我不是完全不看好这个项目。但考虑到时间因素,我觉得不妨提出建议。
让另外的企业去做这件事。我们目前还是按部就班的聚焦28nmduv光刻机的研发。即便这个项目成功了,电子芯片也不会马上从市场淘汰。
我们的项目还是有用武之地。如果项目最终破产,起码我们没有分出太多精力,不会影响到现在的工程进度。
华夏科技要发展,必须有人着眼未来,但也要有人去做保底工作,聚焦现在。鉴于我们的历史使命,暂时没必要参与到如此激进的项目中去。当然,这是我的个人意见。”
都是老熟人了,邓茂昌从徐海闻的语气中,品出了浓重的失落情绪。
他感觉能脑补出徐海闻没有说出的潜台词:“如果我能年轻二十岁,这事可以做。”
第268章 又圆又大还好吃的饼!
同一时间,深城,大名激光总部大楼高层会议室内,包括公司董事长在内的三位高管也在研究几乎同样的文件。
“适用于量子模拟集成电路的光刻设备?不是,这个量子芯片不是华夏科学院一直在研制吗?我记得是要低温环境什么的?这玩意儿也能光刻设备扯上关系?”
大名激光创始人,同时也是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文栋看到这文件的时候只觉得二丈摸不着头脑。
于是直接把在公司的管理决策层委员会的高管们,跟负责光刻机技术研发的技术人员都请来召开了这次会议。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说起来国内做光刻机的就他们跟临海微电子装备,但怎么说呢,两家公司做的可以说就不是同一种东西。
大名激光制造的光刻机业务其实主要是做pcb板跟泛半导体领域,两者之间是存在技术代差的。
大名激光目前根本就不具备研究集成电路光刻机的能力,所以他们压根就还没进入真正的芯片级光刻机领域。
两家属于完全不同的赛道,客户群体都没有直接竞争关系那种。
没办法,大名激光可以说是一家从小作坊做起来的民营企业。不管是技术储备,还是资金实力都没法跟有国资背景的临海微电子装备相提并论。
真让他们从光源开始研究,在光学系统、纳米级精密控制等等这些基础技术领域开始突破,做出ic级光刻机,几乎是天方夜谭。
当然也不是说大名激光的研究没有意义。虽然在pcb领域的光刻技术已经是很成熟的市场,技术层级并不高,但大名激光生产的光刻机起码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所以张文栋才完全闹不懂京城这份文件的意思。
量子模拟计算机,这名字听着就高大上,但跟大名激光这个搞工业的有什么关系?
这玩意就算不是华夏科学院主持研究,也得是直接安排临海微电子去做才对。
不管是人才储备,还是技术积累,临海微电子装备才是华夏在高精度光刻领域内正儿八经的no.1。
这么大一块蛋糕,张文栋怕把自己噎死。
“应该是一种全新的电脑设备。这个事情我之前听到过一些风声,好像很多公司都收到了同样的竞标邀请。
包括民营的包括有为集团、小里巴巴、威尔股份、紫力集团、景微gpu等等,国企性质有的公司有华夏电科、华夏电软、华芯国际、华信通讯等等。
收到通知的企业几乎涵盖了计算机从硬件到操作系统、软件所有领域。我们这已经属于靠后才通知的了。
所以我估计这次国家大概是想玩真的。做pc产业的全面升级,直接弯道超车,绕过西方的所有专利,做下一代的电脑产品。”
说话的是公司副总之一赵泽凯,也是公司管理与决策委员会副主任之一,主要负责公司公关工作。
“是啊,我也听朋友提起过。这段时间科技界都在讨论这个消息。主要还是那个乔喻,他前段时间不是提出了量子模拟的概念。
然后还搞了那次全球直播。我估计上次直播就是一次测试,论证了量子模拟计算的优越性,说服了上面开始做相关的技术研发。
有一说一,如果真如文件中说的那样,这种以量子模拟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机真的能够研发成功,意味着我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赛道。
那这可就是一场空前的盛宴了。只要建立足够的专利壁垒,我们说不定还能成为下一个阿斯麦!而且这次可是全国最有实力的公司一起做生态协同,我觉得成功的几率很大。”
赵泽楷刚说完,负责光刻技术的工程师傅海涛便立刻接了一句,而且语气颇为兴奋。显然对这个项目非常看好。
当然这也是搞技术的通病。
如果公司真的参与竞标,并成功加入到这个项目中去,那就意味着大笔的钱会投向新一代光刻设备的研发。
那也意味着公司会为了这项研究建立新的实验室,投入更多的高精尖设备,招聘更多的相关工程师。
唯一需要担心的大概就是他这个光刻技术总工程师可能要让位。毕竟他在高精尖光刻技术方面了解的并不多。
不过傅海涛觉得无所谓。
公司如果真能参与到这个项目,还能招聘到牛人来开发,他哪怕跟着大佬打打下手也是愿意的。
毕竟这种项目只要能参与进去,对于他这样普通科研人来说,足以吹一辈子牛逼了。
而且傅海涛今年才刚刚35岁,博士毕业后工作六年,本就对这种新技术有极大的兴趣。
傅海涛的话音落下,会议室内出现短暂的沉寂。
张文栋摸了摸下巴。说实话,身为董事长他也是很心动的。
正如傅海涛说的那样,如果这个项目真的能成功,那对于大名激光来说,还真就是最大的机会。
而且看文件里的阐述,这次是科委牵头,项目主持人还是最近声名鹊起的天才乔喻。
怎么说呢?唯一让人担心的,大概就是乔喻的年纪了。
十七岁,还没成年。
不过考虑到这个年轻人过往的战绩,倒也不算太夸张。
傅海涛提到的那场直播张文栋也全程关注了。就在他的办公室里,当时也只觉得热血沸腾。
但作为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他还是得让自己冷静下来。
成功了自然什么都好说,但万一项目失败了,大笔的资金投入进去,最后弄出个不伦不类的东西出来,完全没有市场前景,对于公司的打击也是巨大的。
毕竟民营企业可没有国企霍霍的资本。没人兜底的。
不过深入想了想,张文栋又感觉有些患得患失。
这份文件只是意向征询函,就算他们想参与这个项目,同类型还有华夏科学院跟临海微电子装备在前面。
就算去竞标,不说华夏科学院了,能不能竞争得过临海微电子装备都是个问题。
沉吟片刻后,张文栋看向公司的负责财务跟会计事务的副总,开口问道:“屈副总,目前的资金储备有多少?
或者说如果我们参加竞标,在不影响公司正常业务运营的情况下,如果制定一个五年研发计划,每年能够投入到相关光刻机研发中的资金有多少?”
很快张文栋便得到了准确的数据。
“张总,目前公司账户余额28.36亿,扣除未来12个月的固定支出约14.2亿和预留应急流动资金6亿,可动用研发资金为8.16亿。
若将风险容忍度提高到80%,即动用14亿,首年最多可投入14亿。现有业务若保持5%增长,未来3年现金流可支撑研发投入年均增长8%,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业务波动,第3年可能出现3.2亿缺口。
不过考虑到这是面上项目,如果竞标成功应该能申请到科技部的专项补贴,按照以往的经验,预计能覆盖1.5亿左右的研究成本。
同时根据现行研发税优的条例,大概节税约0.9亿左右,投入到研发中。不过这样风险很大。即便动用公司所有的授信额度。
所以如果真要参加竞标,考虑到业务波动以及风险对冲,我建议公司启动定向增发融资至少十亿,稀释股本约4%,以应对重资产研发投入之后的短期资金风险问题。”
“定向增发能被批复吗?”张文栋立刻问道。
“如果我们成功竞标相关研发任务,就完全符合了研发投入占比大于等于15%的条件,定向增发问题不大。”
听完财务副总的报告,张文栋深吸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