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作者:
度云影 更新:2025-11-04 19:24 字数:2782
他说了这么多,好歹和他聊两句再走吧。
*
长安。
经历数度战火的宫殿多处斑驳,就在这破败的宫室中,贺兰绪阅过奏章,轻轻点头:爱卿所言,句句在理。
他外表文雅俊秀,一身宽袍大袖,气质斯文。
我大燕初立国,正是需要下达政令,改变风气。
呈上奏章的司农卿荀聪正气凛然道:敦教化、擢贤良、严法度、劝农桑,实施起来,还要陛下全力支持。
贺兰绪:朕加封你为大行台度支尚书,如何?
谢陛下。
贺兰绪轻笑,又忍不住咳了两声。
政事比军务更加费神,从前领兵作战,屡次游走在生死之间,也不觉得辛苦。
现在做了皇帝,反而常感到力不从心。
荀聪担忧道:陛下?
南方的贺兰绪撑着头思忖一阵,还是没想起南方朝廷如今的国号,南方改朝换代频繁,以至于他们都麻木了,根本没留意过南方具体的国号。
爱卿,朕还需要你办一件事。
由你作为使臣前往建康,告诉他们朕欲与他们修好,三年之内绝不进兵。
荀聪:这
荀聪感觉他们有点吃亏。
贺兰绪:礼不伐丧。这样的道理,爱卿想必比朕更明白。
荀聪是正经的颍川荀氏出身,而贺兰绪则来自鲜卑六部中的贺兰鲜卑。
论文化水平肯定是荀聪遥遥领先。
礼不伐丧这话从贺兰绪口中说出来,怎么听怎么不对劲。
不过荀聪没有辜负他的名字,很快就想到东面的伪夏。
比起间歇性北伐的南方,还是防备利益冲突更加尖锐的伪夏更为重要。
其实在他看来,南方也是伪朝。
前朝失其神器,有能者得。何必非要认为偏居一隅的南方朝廷是正朔?
虽然他们大燕没有钱,连修缮宫殿都修不起,但有贺兰绪这样的雄主,未来可期。
作者有话说:
----------------------
第6章 你也风寒了?
大将军召寓前来,可是有要事吩咐?
左寓竭力淡定地询问。
他暂时是不太希望被王适安召见的。
主要是心虚。
那天一冲动把大将军的话复述给了张思,回过味来的时候,他半夜再也没睡好过,总是梦到那天说的话被大将军得知,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
每次噩梦做到这里就醒了,他根本不敢想大将军知道了会有什么后果。
这件事悬在心上,时刻磋磨着他的心灵,但他又不敢让大将军知道,不敢面对可能的后果,他
他好害怕。
王适安轻笑了一声,左寓顿时打了个冷战。
士继难道也感染了风寒?王适安瞥见他姿态,疑惑道。
左寓:啊,是的!
王适安眉峰一皱,直觉左寓有些不对劲。但他也是信任左寓的,左寓随军数载,殚精竭虑,他从不会怀疑左寓背叛。
王适安挥手招来身边一个侍人,附耳说了几句,接着转头让左寓入座。
我欲送李秋思入宫,士继以为如何?
李秋思正是被王适安攻下的成益的公主。
攻破成益后,成益的宗室与财产就都落入王适安手中。
左寓对李秋思有印象,李秋思极为貌美,一颦一笑都有楚楚可怜之韵。
想到李秋思的美貌,左寓一下明白了王适安的打算,恭维道:大将军英明。
那小皇帝没见过世面,看到如此美人,肯定被迷得魂飞天外,就不会惦记将军了。
王适安:哦。
虽然是他自己提出,但得到左寓赞同后,态度并不热情。
左寓理解王适安情绪不佳,李秋思实在美丽,要送出去,大将军定然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王适安手指握紧,片刻之后松开,声音平缓:除此之外,我有另一件事告知于你。
左寓神色一肃:属下愿为大将军效死。
王适安:以后我行军,你不用跟着了。
左寓:啊?
他第一想法就是王适安不想用他了,要把他排除到势力范围之外,但转眼又觉得不可能。
这些年他一心只想着王适安的大业,为王适安出力良多,王适安没有理由抛弃他。
只能是
左寓:大将军要我在京中把握形势,随时为大将军策应?
王适安:嗯。
他那天入宫之后,才从其他人嘴里知道,原来加封是和庆功宴一起确定的,建康城中人人皆知,只是无人向他传消息而已。
京中无人,以至于闹出这样的误会。
王适安道:我已经上疏举荐你为丹阳尹,不日诏书便会到你府上,等着赴任就是。
左寓在王适安还没进入建康诸公眼里时就跟随了王适安,一路跟下来,见证了王适安种种际遇和变化。
王适安最终目的是什么,他心知肚明。
为了将军的大业,他
左寓又发现了一个盲点。
留在建康隔三差五就能见到皇帝,万一皇帝看到他,睹他思大将军,他的处境难免尴尬。
王适安察觉左寓的犹豫,不愿意吗?
左寓:
罢了,只要皇帝不去找大将军的麻烦,为了大将军,他牺牲一下也是有价值的。
而且皇帝虽然没文化,但单论长相还是很优秀的,也不是特别难熬。
左寓一咬牙,下定决心,弯腰道:属下愿意。
好,王适安上前将他扶起,同时道,方才我让下人请的医师已经到了,就让他们为你诊治一番。
左寓:
现在说风寒已经好了来得及吗?
*
奏请提拔左寓做丹阳尹的奏章很快被递到了崔衍昭这里。
崔衍昭啪一下盖上章。
他是一个无情的盖章机器。
所有出现在他面前的奏章,都经历了一番背后势力的斗争,除了极少数,其他的他都只需要盖章就行。
崔衍昭日常起居在太极殿东殿,召见臣子也在这里。
经人通传后,王清轻摇羽扇,迈着不紧不慢地步子进入殿内。
他优雅地一拱手:臣有要事禀告陛下。
因为风寒,崔衍昭这几天只需要收到奏章后盖个章,其余什么都不用做。
他每日固定一个时间段盖章,其他时候都在太庙里祭祀。
这种摆烂的生活还是很不错的。
崔衍昭拒绝增加工作量:朕身体未愈,一应事务还需劳烦爱卿。
王清态度坚决:此事还是需要陛下同意。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册文,道:臣等已为大行皇帝拟定谥号,还请陛下定夺。
崔衍昭:
这件事确实得他这个嗣皇帝来。
崔衍昭把册文拿到手里,看了一下。
今请上大行皇帝尊谥为武皇帝,庙号高祖。
克定祸乱曰武,便宜养父也是靠战功一步步晋封,直到受禅称帝的。
崔衍昭:并无问题。朕择日便举办祭典,将此事告天。
想到养父,他心情有些沉重。
养父的剧本本来也是一代雄主,可去世得偏偏那么快,什么都没来得及做。
这个时代的皇帝死亡率很高,要结束这种乱局,必须要一个统一稳定的政权。
但不知道要等多久了。
王清面容一肃,道:陛下,还有一件事。
崔衍昭:?
王清:有人向臣言,大将军似有犯上作乱之心。
其实不用人说,他早就知道了。
先帝崩逝,王适安不但不回京,还惦记着战功,上奏请求攻伐成益的时候,反心便昭然若揭。
只是他现在才决心告诉崔衍昭。
从崔衍昭让他代理政务后,他的心有那么一点点被打动。
居然对他信任至此。
而且崔衍昭登基近一个月,朝臣居然一个都没有死!
一个都没有!
这让他现在很想做一个良臣、忠臣。
而且不知道是谁说的江南多好臣,一岁易百主,后半句简直是污蔑。
他必须证明他们江南多的是良臣、忠臣,比如他自己就是一个。
只要崔衍昭点头,他立刻就为崔衍昭出谋划策,除掉王适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