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208节
作者:随轻风去      更新:2025-11-04 19:48      字数:3339
  还是那句话,在下心疼老大人年事已高,不愿意让老大人为难!”
  在旁边看着的盛先生已经惊呆了,没想到林泰来在海瑞面前,也敢这样一本正经的睁着眼说瞎话。
  更让盛先生吃惊的是,海瑞居然与林泰来不停的较劲挤兑。
  在他的认知里,海青天属于“人狠话不多”的类型,没想到对林泰来这么上头。
  正东拉西扯时,海瑞忽然就单刀直入的问道:
  “那么在苏州城枫桥外,抓捕你的京卫官军,到底是何人所派?”
  林泰来滴水不漏的答道:“他们害怕被报复,不肯说自己来历,我又哪里能知道?”
  海瑞继续追着问:“那他们人呢?”
  林泰来回答说:“他们到了南京城就散了,不知下落!
  反正我是找不到他们了,老大人如果有能力,可以去找找!”
  海瑞逼问道:“只有你接触过他们,你猜一下?”
  林泰来不加遮掩的直接说:“如果让在下猜测,肯定与南京守备大臣临淮侯李言恭脱不了干系!
  临淮侯世子对在下积怨很深,砸了在下座船,打了在下的随从,南京人都知道!
  那么再派几十个人一路追杀到苏州,把在下抓捕回南京城,也是很合理的!
  临淮侯作为南京城守备大臣,也有能力调动官军!”
  海瑞不置可否,“所以目前汇总各方面传言,推测出的情况就是以下这样。
  席家到南京刑部告你,南京刑部准了状子,临淮侯李家派了军士前往苏州捉拿你。
  然后在苏州城本地,韦巡抚和席家以及商帮串通起来,与临淮侯李家呼应,共同在枫桥外堵截你。
  最后你落入了商帮和官军的包围,不得不束手就擒?”
  林泰来点头道:“没错,就是这样!”
  海瑞又不动声色的说:“也就是说,临淮侯南京守备大臣、南京刑部、江南巡抚、洞庭商帮这么多强力人物联合起来,就是为了收拾一个区区武科解元?”
  林泰来便反问道:“怎么了?难道老大人不相信?”
  “以本院对你品性和能力的了解,当然相信真会有这么多人想收拾你。”海瑞很有内涵的说,“但是本院也不知道,远在两千里外的朝廷会不会相信。”
  第二百一十五章 口若悬河
  林泰来想也不想的答话说:“朝廷信不信,还要看老大人你怎么奏报。
  只要是老大人你奏报上去的,朝廷就一定相信。”
  海瑞转而又重新问道:“现在整件事情的关键之处在于,那些抓捕你的军士,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这是引发抗税风波的直接导火索,伱猜测临淮侯李家,那也只是你的一面之词。”
  林泰来心里吐槽,海青天你抓着这个疑点没完没了是吧?
  然后口中便使出一招化实为虚:“不不不,这并不是最关键之处。无论这些官军是谁派来的,只要来自于南京,就注定会引发抗税风波!”
  然后又是一招斗转星移:“甚至可以说,即便没有我被抓捕的事件,也会发生抗税风波!
  因为苏州府民众对赋税的情绪,这十来年又积累到一个临界点了!
  在这种民意下,所欠缺的只是一个抗税理由,这个理由本身是什么反而不重要!”
  一些新名词让海青天非常不理解,疑惑的说:“临界点是何意?”
  林泰来暗想,不怕你不懂,就怕你明白!如果你都明白了,还怎么忽悠?
  随后他直接举了个例子:“遥想十五年前,老大人你也当过江南巡抚,为何短短数月间就能赢得万民称颂?
  还不是因为老大人你大批清理豪强占有和隐匿的田地,将税基扩大,减轻了其他普通民户的税负?
  您回想一下当时的渴望减税的民意,那就是处在一个临界点上!”
  然后林泰来又高屋建瓴、一针见血的指出:“经济问题每若干年就是一个小周期,现在的民意状况和十五年前差不多。
  这才是出现抗税风波的关键,是老大人你这个钦差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海青天若有所思后,点点头道:“言之有理!所以,那些抓捕你的军士,到底是谁派去的?”
  林泰来无语,海青天你是魔鬼吗?总是关注这些细枝末节作甚!
  在他林泰来已经火力全开的情况下,一般人早就顶不住,被牵着鼻子走了。
  林大官人也是有脾气的,怒气冲冲的说:
  “我明明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老大人却仿佛将我人犯反复盘问,简直莫名其妙!
  如果老大人真有心,那就自己去查吧,问我这个受害人做什么!”
  虽然林泰来貌似激动,言辞也有点不恭敬,对海瑞施加了情绪压力。
  但海瑞仍然平静如水,淡淡的说:“到底谁是受害人,还不一定。”
  林泰来:“……”
  这海瑞怎么就如此死心眼?抓着一个无关大局的疑点就是不放手!
  海瑞又道:“你与那些军士一起共处了十来天,以你的敏锐,多少也会看出些线索。
  到底是你真看不破他们来历,还是你不想说?”
  林泰来真是服气了,海瑞仿佛笃定自己一定知道什么。
  没错,他确实知道,但也真不能说!
  便答话道:“如果老大人一定要我说些什么,那我可以给老大人提供两条思路!
  第一条思路,就是提审最大嫌疑人李宗成,从他身上挖出情报。
  先前老大人不能擅自提审临淮侯世子,但如今老大人被朝廷点为钦差,可以去盘究李宗成了!”
  海瑞回应说:“这点不用你来教导,本院自然会去做。”
  林泰来立刻pua说:“这才是正常钦差应该去做的事情!
  而不是对我这个受害人盘根问底,总想让我这个受害人提供线索!”
  但海瑞根本不接林泰来的话,又问道:“那你说的第二条思路又是什么?”
  林泰来答道:“第二条思路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往往就是最大的嫌疑人!
  老大人只需要思考,如果在下被整治了,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魏国公徐邦瑞听到海瑞突然驾临西园,也匆匆的从旁边中山王府赶了过来。
  刚走近了,就听到林泰来说“最大受益者”,心里不禁“咯噔”一下!
  如果攀扯上临淮侯李家,最大的受益者当然就是他徐邦瑞,南京城守备大臣直接到手!
  林泰来怎么敢这样引导海瑞?这与引火烧身有什么区别?
  海瑞感觉直到现在,才从林泰来口中听到真正有用的信息,目光锐利的盯着林泰来,喝问道:“那你说,谁受益最大?”
  林泰来慷慨激昂的说:“如果在下被整治,锒铛入狱定罪,最大受益人就是文坛盟主、复古派领袖、刑部右侍郎王弇州!”
  海瑞:“……”
  林泰来继续侃侃而谈说:“对我表示过敌意,而又有行动的人,除了临淮侯世子李宗成就是王弇州!
  他以刑部右侍郎之尊,亲自受理席家的上告,这难道就不值得关注?
  而且整治了我以后,李宗成或许只是能出一口气,未见得有多少实际好处。
  但王弇州却又不一样,从肉体上除掉我这个复古派大敌,对他而言名利双收!”
  听到林泰来又攀扯出王世贞,海瑞只感觉头都大了,紧紧的皱起了眉头。
  现在各种头绪已经很多了,哪还有精力再去开王世贞这条线!
  林泰来大声嘀咕说:“当然,如果老大人顾忌到王世贞的文坛地位和影响力,不想去查王世贞,那就当没说!”
  海瑞突然来找林泰来,本意是想从林泰来这里获得一手信息,理清自己的思路。
  结果听得越多,思路反而越紊乱。
  就这么短短一会功夫谈话,林泰来不停的疯狂灌输信息,无数乱七八糟的观点和猜测仿佛在他脑子里来回翻滚。
  一会儿剖析困境的根源,一会儿说问题的关键;一会儿说这个嫌疑大,一会儿说那个是受益者。
  每一项都要认真对待,每一项都要去查,那就太乱了。
  就在这时候,又听到林泰来说:“还有半个月,江南地区就开始征税了。
  时不我待,老大人没有几天可用,千万要抓紧时间。”
  半个月,再去掉回奏朝廷和朝廷下达谕旨所需要花费在路上的时间,留给海瑞勘查的时间也就不剩三五天了。
  提醒完海瑞时间紧迫,林泰来拍了拍脑门,叫道:“对了,我又想起一个可疑人选,请老大人严查!”
  “够了!你闭嘴!”海瑞终于忍无可忍了,开口斥道。
  林泰来小声嘀咕说:“一定要我说些什么的人是老大人,让我闭嘴的人还是老大人,真是难做人!”
  海瑞气得拂袖而去,半个字也不想和林泰来说了。
  目送海瑞出了西园,盛先生才敢开口,对林泰来叹道:
  “海青天当真不好应付,幸亏林解元口若悬河,硬是把海青天说跑了。”
  随即盛先生又貌似愤愤不平的说:“在这次风波中,作恶之人如此多!
  海青天却只揪住你这个被捉拿之人不放,不管别人,未免也有失偏颇!”
  林泰来却说:“不,你说反了,韦巡抚和席家肯定完了!
  海青天今天没有多花半点时间,说巡抚和席家的事情!
  这说明在海青天心里,他们都是已经是死人了,没必要再说他们!”
  盛先生佩服的五体投地,就算不是解元,林泰来也能以“布衣”身份混得风生水起,真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