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213节
作者:
随轻风去 更新:2025-11-04 19:49 字数:3442
每隔若干年,等欠税积累多到不可能被追缴回来的时候,朝廷往往就被迫无奈的豁免一次。
赵志皋并不是不通政务的小白,经过林泰来提醒后,很专业的抬头问道:
“上次朝廷豁免苏州府欠税是什么时候?”
林泰来答道:“万历三年时,江南巡抚与户部因为苏州府欠税问题,发生了激烈争吵。
当时相国张江陵为平息事端,做主豁免了苏州府历年所有欠税。”
赵志皋若有所思的说:“万历三年距今已经十年,如此说来也该再豁免一次了。”
林泰来说:“这十年间,苏州府怕不又是欠税几百万石了。
朝廷也清楚,这些欠税已经根本不可能追缴回来了,但若一直拖欠着不管,又会影响朝廷威信。
所以最佳的办法,就是由朝廷按照惯例,主动下诏豁免苏州府那几百万欠税,还能保全朝廷颜面,落一个善政名声。
而且赵公别忘了,如今内阁里面有两个苏州人,其中一个还是首辅。
所以说老大人这时候出任巡抚,就等于是站在了风口上,有一次奏请豁免欠税的机会,先以此安抚民心并不难。
然后再把济农仓拿到手,调动济农仓存粮来弥补一部分缺口,忽悠一下民众还是很容易的……”
越想越觉得有戏,赵志皋不禁睁大了老眼,不可思议的看林泰来,就像是看怪物。
一个不到二十岁的人,家世也只是普通农户出身,怎么做到对朝廷运行机制了如指掌的?
一般普通人谁能这么清晰的回忆起万历三年的豁免,然后又敏锐的意识到,如今十年又是一个周期?
第二百一十九章 迷惑的反差
还在路上的时候,赵志皋和林泰来就收到了消息,临淮侯李言恭被罢去南京守备大臣职务,勒令在家闲住。
没有了实际职务,李言恭父子就只是个毫无权力的闲散侯爵家庭了。
当代魏国公徐邦瑞也如愿以偿,当上了南京守备大臣。
然后洞庭西山席家八户、木渎沈家一户被杖一百、流放三千里,家产抄没,南京刑部右侍郎王世贞亲自判的。
从此洞庭商帮巨头席家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整个家族没剩下几户能打的了,家族财产绝大多数充公,一下子从顶尖巨商坠落成底层。
据说王世贞判完了后,再次病倒,直接又病休走人回老家太仓了。
但是与席家合谋,同样参与攻打木渎港的虎丘徐家赘婿范允临,却没有被判重刑。
且不说徐家与申家的传统关系,就说范允临的岳父徐泰时那也是申首辅的密友。
最后范允临只是被当成不明真相、被裹挟的从犯,被永久性革除秀才功名,杖刑八十,罚银一千两。
持续三个多月的缠斗,终于有了最终结局。
这些纷纷扰扰的事情,都已经成了过去式,林大官人现在要向前看。
这日,苏州城所有能上台面的官员再次全体出动,站在枫桥外的河岸边。
与三个多月前韦巡抚驾临苏州城时的场景相比,几乎一模一样,甚至还要更隆重三分。
因为这次同样也是巡抚驾临苏州城,而且还是新巡抚上任。
更别说最近发生了这么大的风波,各级官员必须小心对待。
临近午时的时候,终于看到了打着巡抚牌号的大座船。
等座船靠岸,赵巡抚从船舱里出来,岸上的官员、士绅、里老代表一起对赵巡抚行礼。
随后听到船上有人高声道:“免礼!”
很多人只觉得这声音非常耳熟,便下意识抬头向船头上看去。
却见就在刚才岸上众人低头行礼的时候,那个全苏州城都知道的武解元已经站在了巡抚面前。
原来敬爱的林大官人跟随着新巡抚,回到了忠于他的苏州城!
“免礼”两个字,也是从林解元嘴里喊出来的。
有那么一瞬间,岸上众人也不知道是给巡抚行礼,还是给林解元行礼。
一众官民不禁瞠目结舌,里才会发生的事情居然能出现在现实里。
也不知道新巡抚到底被灌了什么迷魂汤,竟会如此放纵林泰来!
这是因为赵志皋这个新巡抚对于苏州事务本身毫无兴趣,也没有兴趣在苏州树立什么形象。
他只想着让林泰来帮自己完成政绩,然后去冲击三品侍郎。
除此以外,一切都不在乎。只要林泰来能把该办的事办了,该帮的忙帮了。
一些对林解元有敌意的官员虽然心里不爽,但也敢怒不敢言。
随后林解元和赵巡抚上了岸,与前来迎接的各方代表见面寒暄。
按道理说,第一个与巡抚寒暄的人,应该是政治地位最高的朱知府。
但林解元却朝着人群挥了挥手,先将申二爷招呼了过来。
然后对赵巡抚介绍道:“此乃我们更新社盟主申季子。”
赵志皋微微感到一丝惊愕,申首辅小儿子还真是这个什么更新社的盟主?
在南京时,他一直以为林泰来胡乱吹逼,也没太把更新社当回事,没想到居然都是真的。
然后林泰来又对申用嘉介绍说:“此乃我在南京发展的新社友赵学士,正好来苏州城做巡抚。”
申二爷也实在看不出,这位半截入土、比自己父亲年纪还大的赵老头,到底有何德何能,可以被林泰来看中并发展为更新社第三位社友。
林泰来又招呼着长洲县知县袁宏道,对赵志皋介绍说:
“此乃鼎鼎大名的公安袁中郎!我正劝说他,来做一个更新社客座教授!
只是袁中郎尚还犹豫不决,没有答应下来。抚台若得了闲暇,不妨也劝一劝他!”
袁宏道叹口气,连忙道:“不犹豫,我答应了!”
既然还在官场上混,有些规矩就不能不遵守。
一个小小知县,哪还能真让巡抚来劝自己?
于是更新社盟主、客座教授、两位社友谈笑风生,仿佛形成了一个小圈子。
其他前来迎接巡抚的人物,也仿佛成了被排斥在外的看客。
又听到林泰来对袁宏道笑道:“袁县尊的机会来了,若能得到抚台支持,你心心念念的三江口疏浚工程何愁不能启动?”
三江口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古地名,连四书五经里都有这个名词,可惜早就消失了。
若能借着疏浚工程,把这个古地名恢复了,就会像苏堤、白堤一样留名后世,任何文人都拒绝不了这种诱惑,袁宏道更不例外。
见林泰来主动提起,赵巡抚就也主动询问道:“目前有什么难题?”
袁宏道趁机诉苦说:“别的好说,就是济农仓受府衙掌管,县里难以使用,所以工程费用无从谈起。”
济农仓本是各县可自由支配的经费,但却被府衙收了上去,县里财政支出自然就紧张了。
众人心里就开始琢磨,在新巡抚亮相仪式上,只怕所有的表态都不是无的放矢,都有可能是以后的工作重点。
忽然就这么提到了济农仓的事情,又联想起林泰来当初对济农仓的态度。
在场众人便知道,济农仓这事肯定还是绕不过去了,林大官人对济农仓的兴趣从来就没有衰减过。
于是本该第一个说话,但却被晾了半天的朱知府,终于被林泰来看到了。
“朱太守还是将济农仓调度权归还各县吧!”林泰来劝道:“不然各县没有经费可用,什么也做不了。”
朱知府冷着脸说:“本官早就明确解释过,府衙收了各县济农仓调度权的原因。
近两年来,济农仓出账多,入账少,库存粮食一直下降。
所以为了济农仓发挥效用,将济农仓调度权从下级收上来,统一安排方能力保万全。”
众人都以为林泰来要仗着巡抚的势,直接反驳朱知府时,却见林泰来点了点头,赞同道:“朱太守言之有理!”
然后林泰来又继续说:“只有将济农仓调度权收上来,才能确保各县济农仓的安稳,朱太守说的没错。
所以按照朱太守的思路,不妨再将各县济农仓调度权上交给巡抚。
这样能在一个比府衙更高的层面,进行更好的统一调度,想必这也是朱太守所乐见其成的。”
众人闻言无语,虽然听起来很荒谬,但林泰来的逻辑没毛病。
朱知府可以借口“上级统一调度”,将下级各县济农仓调度权收上来。
那巡抚当然也可以用同样的借口,再将济农仓调度权从府衙收上来。
总不能你府衙只能当上级,却不愿意当下级。
当初县衙在林大官人撺掇下,争了半天,始终不能将济农仓要回来。
今天大概就是林大官人换了巡抚角度,再次伸手。
朱知府没有正面回答林泰来,看向了赵巡抚,问道:“这是林某人自己的想法,还是察院的想法?”
赵志皋扛起了责任说:“这就是本院的想法。”
朱知府毫不客气的说:“巡抚贵在统领全局,查漏补缺,检查整肃,而不是本末倒置,对地方事务插手过细!
不然的话,还要我等府县衙门有何用处?”
众人都颇感意外,朱知府这个情绪有点强硬,莫非是因为刚才被晾了一会儿的缘故?
从职差上来说,知府肯定是巡抚的下级。
不过朱知府是四品,而赵巡抚同样也是四品,纯从身份上来说,差距又不大了。
但从正常角度来说,这仍然构不成朱知府强硬的底气,谁也不知道朱知府的底气从何而来。
随即又听到朱知府说:“另外也不要以为,结交了内阁权宦子弟,就能为所欲为了。”
不知道这句话是对谁说的,似乎是对赵巡抚,又似乎是对林泰来。
但所谓的“内阁权宦”子弟,很明显指的就是申二爷。
朱知府这样的公开点艹,让在场众人都有点惊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