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326节
作者:
随轻风去 更新:2025-11-04 19:49 字数:3317
大臣都没明白,为何区区一封“颠倒黑白”的奏疏,就让皇帝产生了如此鲜明的好恶?
如果这么随便就能让皇帝讨厌谁,那其他人还玩个屁!
辛自修的话被堵死了,礼部尚书沈鲤便问道:“马永登究竟有何过错,斗胆请陛下示出。”
万历皇帝说:“如果地方真有变乱,临阵应变是谁的职责?”
沈鲤想了想后答道:“提督军务的大臣,亦或是驻防官军。”
万历皇帝又问:“马永登这个巡按的职责是什么?”
沈鲤又答道:“巡察地方,监督政务,考核官吏。”
万历皇帝说:“当日出事的时候,扬州卫已经到场部署,并且开始接触谈判。
没有提督军务职权的马永登为何敢接管现场,直接调度指挥扬州卫,并且下令强攻?
如果不是马永登越权胡乱指挥刺激到乱兵,说不定事态早就平息了!”
众人:“……”
巡按御史地位特殊,见官大三级,这早就是约定俗成的官场规矩了,临阵指挥一下官军又算什么?
当然这个规矩并没有明白写进制度里,就像内阁权力同样也没写进制度里,在《大明会典》里,内阁还只是翰林院的分支机构。
在大明官场体制里,很多这种实际做法和明面制度不一样甚至错位的情况。
所以如果皇帝这会儿对巡按御史权力不认账,那别人从理论上也无法反驳。
谁也不知道,这个马永登到底怎么惹到了皇帝,被皇帝这样反复鞭挞。
又听到皇帝不依不饶的对辛自修训斥说:
“马永登是你们都察院派遣出去的,你这个左都御史难辞其咎!”
被皇帝这样指责,辛自修只能叩首请罪。
万历皇帝毫不客气的说:“绝尔朝参,好自为之!”
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你自己主动辞官吧,给你最后的体面!
七卿之一左都御史被强迫辞官,并不是小事,这个变故十分突然,大部分朝臣都惊呆了。
礼部尚书沈鲤急忙奏道:“陛下三思!国之大事,不可负气率性而为。”
沈鲤当初当过万历皇帝的讲官老师,所以能说出这种有点教导语气的话。
这时候,有个大臣跳出来补刀说:“数月之前,都察院派出御史在武试舞弊,辛自修已经降级留用!
不想这次他提名派出的巡按马永登又犯下大过,难道就不用担责?”
沈鲤还想为辛自修分辨几句,万历皇帝却说:“朕意已决,勿复多言!”
望着黯然离去的辛自修,有些大臣心里就想道,难道最近言官惹怒了皇帝,所以皇帝借题发挥,怒火都朝向了辛自修?
万历皇帝又道:“赵志皋奏疏里说的好,马永登之罪有二,第一,胡乱越权;第二,不经向上奏报,擅自独断专行!
所以导致乱子越变越大,没有兵变也被逼出了兵变!
此等教训,不只是都察院该着反省,所有官员全都要汲取!”
面对皇帝的惇惇教诲,大臣们只能怀着感恩之心聆听。
最后万历皇帝趁机宣布:“为防马永登这样的胡乱作为,朕定下今后各官上疏言事条例。
第一,只能局限于本衙门或者本人的职责,不得胡乱越权;
第二,由各衙门的长官同意后进呈,不得直接进奏!”
大臣们:“……”
皇帝耍了半天花枪,原来题眼在这里,借着马永登,反击最近上窜下跳的言官!
还没等大臣们反应过来,万历皇帝挥了挥袖子,直接退朝,躲回深宫去。
清流势力领袖、礼部尚书沈鲤强压着怒火,对申时行道:“首辅好算计!兵不血刃除掉一个总宪!”
申时行:“???”
他什么也没做啊,今天朝会一句话也没说啊。那辛自修自己倒霉,与他何干?
说实话,连他都有点同情辛自修这个政敌。
谁能想到,林泰来在扬州拳打脚踢,最倒霉的却是两千里外的左都御史?
又想到辛自修被罢官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申首辅忽然又有点失落。
如果林泰来能和皇帝直接同步脑电波,那他这个首辅还有多大用?
码字状态感觉一般般啊
(本章完)
------------
第三百一十九章 林氏盐业(上)
中秋节后第三天,被关押在水次仓里的朝奉们都被放了,包括那五个西商。
在林大官人的引导下,这些西商都深刻认识到了汪员外舍己相救的“恩情”,然后才能脱身。
看着变得空空荡荡的廊房,苏州卫副千户赵大武居然有些不习惯。
便对林泰来问道:“外面官军都撤了,被抓的人也都放完了,长官是不是也要出去走走了?”
林大官人虽然百无聊赖,但完全没有出去的想法,毕竟行走江湖安全第一。
只答道:“在朝廷诏令下达之前,外面并不安全,还是躲在水次仓里更安心。”
朝廷诏令相当于最终判决,在最终判决出来之前,就存在出现变数的可能。
最起码现在林大官人并不是绝对的“无罪”,不排除别人采取特殊手段的可能。
林大官人可以突袭巡抚拿到主动权,别人同样也可以效仿。
于是对忽然过分稳健的林大官人,赵大武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但是林大官人在水次仓不出去,并不代表他对外面情况一无所知,也不代表别人不来找他。
比如扬州卫的万指挥,这几日往水次仓跑得就很勤快,还经常过夜不回去。
林大官人有点烦不胜烦的说:“你也不知道避嫌么?”
万指挥叫道:“我主要是为了避险,就顾不上避嫌了!”
林大官人又问道:“你有什么险?谁能把你怎样?”
万指挥答道:“杨巡抚已经离开扬州,回了淮安,但马巡按还在扬州城,就是不肯走!
伱说我在扬州城心里能安稳么?万一被马巡按找个由头治罪,都是麻烦事!
那还不如滞留在水次仓,至少马巡按不敢来这里。”
林大官人皱眉道:“难道这马巡按还是不死心?”
万指挥分析说:“在我看来,马巡按并不认为自己犯了大错,而且朝廷一般不会为了武官而重责巡按御史。
所以马巡按肯定存了侥幸心理,现在等于正在隐忍并且伺机而动。”
主要是林泰来距离朝廷太远,无法直接微操运营。所以他也不确定,朝廷最终会怎么“宣判”,所以现在只能等结果。
除了万指挥,先前无法过江的苏州卫官军也都到达了水次仓。
当初林大官人从苏州带出来九百人,只有二百人偷渡过江,还剩了七百人继续在南岸当幌子。
如今巡抚败北,撤退回淮安,瓜洲渡口自然也不会再阻拦苏州卫官过江。
九百人里除了一百“家丁”之外,三百人是预定驻守水次仓的仓军,五百人是运漕粮过来的漕军。
这五百漕军将本批次几万石漕粮送入水次仓后,今年苏州卫的漕运任务就算完成了。
然后这些漕军就暂留在扬州,等着林氏盐业的白货上了船,然后再运回苏州城。
估计这次正盐和“余盐”加起来,差不多能贩运五十万斤回苏州,五百漕军人均一千斤。
扬州林氏盐业的支盐凭证,主要来自于从郑之彦郑员外手里“租”的七千盐引,另外还有吴三桂爷爷奶奶手里的几百盐引。
按照每引二百斤计算,每年可以支取正盐一百五十万斤。
又根据每斤正盐可以搭配一斤余盐的官方规定,目前扬州林氏盐业理论上每年一共可以支取合法盐货三百万斤。
至于实际数目,起码五百万斤。这就是扬州林氏盐业目前的业务规模,占据扬州盐业市场份额的百分之一。
这样一笔生意,林大官人自然没时间和精力来直接打理,所以让扬州城本地秀才陆君弼和吴三桂爷爷奶奶做掌柜,负责盐业运营。
如果林大官人不在扬州也就罢了,陆秀才和吴氏夫妇这些掌柜们可以自行做主。
如今林大官人这个大东家就在扬州,正好又有业务发生,掌柜们还是应该过来禀报情况的。
所以陆君弼和抛头露面的吴田氏一起来到了水次仓,面见林大官人。
听了汇报后,林大官人比较满意,稍微鼓励说:“甚好!你们继续努力,在可见的未来,还有更多的盐引交给你们。”
不过陆君弼听到“更多盐引”后不喜反忧,有点担心的说:“目前我们的盐货,刚好能让苏州城饱和。
如果再来更多盐引,还能往哪里运货?
目前行盐区早就划分完毕了,如果只有盐引没有地方销售,那也没多大用啊。”
林大官人稍微透露了点情况:“我与湖广大粮商袁家正在探讨,贩运一万石米到苏州的业务。
如果谈成了,自然也可以与他们在盐业方面进行合作。
比如他们的粮船回程时,捎带上我们的盐货,返回湖广销售。”
当然情况不止这么简单,主要是林大官人还想着,如果能用盐货直接换取粮食,那不就相当于节省了资金吗?
稍微谈了几句业务后,林大官人恢复了琢磨人这个社团领袖的本职工作,多疑的问道:“吴登为何没有过来?”
吴登就是吴田氏的丈夫,也是吴三桂的爷爷。
陆君弼解释说:“他正忙着在盐场支盐,一时抽不出空,毕竟有五百漕军还在这里等着运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