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485节
作者:随轻风去      更新:2025-11-04 19:50      字数:3327
  钟金哈屯灌了几口奢侈的茶水,开口道:“来三兀身边不只是十几个侍卫,营地外面还有来三兀的兵马,尚需时间慢慢处理。
  所以目前你在这临时营地并不安全,你跟我走吧,先留宿我帐中,可保你万全。
  我帐中的毛毡和毯子,是整个草原最柔软舒适的。”
  像来三兀这种级别的头领,从牧地赶赴外地参加活动,至少也有上千精骑扈从。
  只是带进钦差临时营地的护卫只有十几个而已,谁也想不到大明钦差会亲手“处刑”。
  如今来三兀虽然被处刑了,但他的兵马还在临时营地数里之外。
  虽然钟金哈屯和白忽台等既得利益者肯定会去处置这些兵马,但仍然很有不确定性。
  大漠上可不具备内地的城墙、房屋这些复杂的地形条件,你林泰来和几十个家丁再勇武,也无险可恃。
  林泰来早有准备,信口答道:“我现在可以先退回边墙内,那就没有危险了。
  就算被他们截击,突围出去也不是问题,再说还可以调兵接应。”
  钟金哈屯轻笑了几声,凑近了说:“太师,你也不想被各部落知道,你是个面对敌人就逃跑回家、躲起来不敢露面的懦夫吧?”
  林太师:“……”
  对三娘子用过的话术,居然成了回旋镖打到自己身上!
  钟金哈屯继续说:“而且对你们大明边臣来说,立功很重要吧?
  北边就是大明朝廷最大的外部事务,大明朝廷希望边墙之外保持稳定,让顺义王封号能顺利延续下去。
  如今扯力克也正在向这边赶过来,如果你跟着哀家,就有机会参与其中事务。
  无论最后结果如何,哀家都会向大明朝廷上表,陈述你的斡旋之功。
  对你们大明来说,安定北方边疆可不是小功劳了,这还不足以吸引你吗?”
  林泰来摇了摇头,很扎心的说:“你们现在是个啥战斗力,你自己心里应该也清楚。
  所以你们已经不足为患了,对大明没那么重要。”
  懂点历史的都知道,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大明的外部问题或许是海洋,或许是辽东,但绝不是北边大漠。
  至于和大明打了两百年的北虏,那战斗力下滑的速度比明军还快。
  再说火器时代要来临了,就北虏这技术能力,拿什么和火器打啊?
  钟金哈屯感受到了林太师语气里不加遮掩的“鄙视”,忍不住恶狠狠的说:
  “抛开事实不谈,你们朝廷怎么想的才重要!
  至少在当下,你们朝廷仍然认为,我们这些北虏蛮夷还是中原的最大外部事务!
  在这个事务上拥有话语权,对你来说难道不是一种权力的扩张?”
  谈话谈的有点久了,林太师站在大帐门口向外看,虽然帐外还是自己的家丁和卫兵,但营地辕门已经被数百精骑堵住了。,
  看其装扮和马具样式,都是跟着钟金哈屯来的亲卫队。
  而在营地的两侧,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两千北虏骑士,在钟金哈屯大旄的指挥下,来回巡逻。
  再想想周围可能还有来三兀的兵马活动,林太师决定稍微修正一下自己的观点。
  负手而立,淡淡的说:“夫人的话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意识领先半步是人才,领先一步就是疯子了,我就经常因为我的意识过于领先而烦恼。
  所以只在当下的环境里,夫人所说得都对,是我有些超前了。”
  钟金哈屯站在林太师身边,似笑非笑的说:“哀家更喜欢你原本桀骜不驯的模样,够男人够气概。”
  林太师不客气的说:“别在这废话了,上马吧!
  不过今天大帐内发生的事情,先不要让头领们对外乱说。
  你暂时也不要向大明朝廷奏报,也不要通知边臣,让一些半真半假的小道消息流传就行!”
  “这是为何?”钟金哈屯疑惑的说。
  林太师也不知道在较什么劲,咬牙说:“我就不信了,这次还能钓不上鱼!
  再说了,如果功劳来的太过于轻松容易,就容易被轻视,这就是人性!
  还是弄点一波三折,先抑后扬之类的节奏,才能让人更重视!”
  两天后,宣府巡按御史崔景荣突然按临张家口堡,对守备张指挥问道:
  “有消息说,钦差林泰来在边墙外擅杀北虏酋长,激起了众怒,然后被北虏钟金夫人愤而劫持走了?”
  张指挥近来和林钦差接触很多,对林钦差有一定了解。
  他觉得林钦差像是这样的人,又觉得林钦差不像是这样的人。
  最后张指挥只能回答说:“莫须有。”
  崔巡按冷笑道:“听闻你从林泰来那里得了不少好处,这是有意包庇他么?
  所以你说莫须有,那就是确实有了?”
  崔巡按感觉,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什么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
  (本章完)
  ------------
  第四百六十四章 这就是机会!(求月票!)
  在大明,有巡抚的地方一般都有巡按。
  本官都挂在都察院,都是钦差体制,都是用关防,权力都很大,连名字都很雷同。
  大体上巡抚是决策和实施,巡按是监察和核实。
  巡抚有相对固定的驻地,然后以驻地为中心开展公务活动。
  而巡按则是在辖区范围内巡回活动,在一年任期内,每一个地方都要走到。
  这就是大明官场的揍性,官场制度两条基本法就是:以小制大,以内制外。
  巡按只有七品,却是权力最大的七品,性质属于朝廷派出钦差,在地方见官大三级,完美体现了两条基本法的精髓。
  朝廷鼓励的就是光脚不怕穿鞋的精神,鼓励巡按敢于不惜官位和丑恶势力进行勇敢搏斗,反正最坏结果失去的只是七品而已。
  宣府镇巡按御史崔景荣目前所担任的,就是这么一种官职。
  关于崔巡按目前的政治光谱,用两个字表述就是“清流”。
  后世研究过天启朝党争的人可能见过这个名字,在赵南星之后接任吏部尚书,但因为“阴护东林”,被阉党干掉了虽然此人并不在《东林点将录》上面。
  不过目前同样在宣府镇的崔巡按,却默默的看着巡抚许守谦被干翻了,一直隐忍不发。
  不知道是因为许巡抚跪的太快,导致崔巡按反应不过来;还是因为崔巡按看不上许收钱,不认为许收钱值得相救。
  反正崔巡按认为,自己的隐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面对林泰来这种狂暴的敌人,躁动和盲动没有任何用处。
  必须要更有耐心,必须要隐藏自己的敌意,必须要等待能够一击致命的时机。
  从张指挥的话里,崔巡按判断,时机可能出现了。
  但足够谨慎的崔巡按必须还要进一步确认,才能知道时机是不是真的出现了。
  如果只凭借边墙外传来的几条消息,就像疯狗一样冲上去,那么自己与那些呆逼同道有何区别?
  想到这里,崔巡按对张指挥吩咐说:“备兵马,护送本院前往边墙外勘查!”
  他想要去第一现场看看,也就是近期为了册封和款待北虏酋长,所搭建的那处临时营地。
  带关防的谁来都是爷,张指挥自然没资格抗命,当下调集了三百官军,护送崔巡按出边。
  从边墙出去,又行十余里,就抵达了临时营地。
  却见此时营地已经面目全非,门倒帐塌一片狼藉,显然是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甚至还像是泄愤式的破坏。
  大明官方的人比如钦差、通事等,一个人影也不见。
  至于那些杂役、厨子之类的,都已经逃回了边墙内,很多消息也是他们带回来的。
  但他们不懂胡语,也看不到大帐内发生的事情,所知极为有限。
  崔巡按在现场查看了一圈后,只能确定真的出事了,但并没有更多收获。
  就在这时候,忽然有几個虏骑冲到了营地“残址”附近,高声喊了几声。
  这边负责翻译的通事连忙对崔巡按禀报道:“他们说,他们是喀拉慎部来三兀台吉的亲信。
  来三兀台吉前日被大明林钦差杀害,他们想找大明能管事的官员来做主。”
  崔巡按便指示道:“问他们可有证据?”
  对面的虏骑回应了几句,通事翻译说:“他们说,来三兀台吉的尸体在他们手里,愿意给能管事的老爷们看。
  而且附近的台吉都亲眼目睹到凶杀之事了,绝无谎言。”
  崔巡按就约定说:“明日午时,将尸体带到边墙下,本院会请仵作验看。”
  然后又对通事吩咐说:“向附近的头领传话,询问是否有林钦差当众杀来三兀之事。”
  在宣府镇城,除了户部行司之外,还有刑部行司,里面有经验丰富的仵作。
  此后崔巡按便派人迅速赶回宣府镇城,临时抽调了两个仵作来张家口堡。
  及到次日,果见有二十多虏骑,带着一具尸体,来到了张家口堡边墙外。
  崔巡按就坐在边墙的城头上监视,命仵作出墙门去验看尸体。
  另外还找了几个对北虏风俗极为熟悉的边塞老人,一同查看尸体。
  约摸一刻钟多的时间后,两名仵作上城头来,禀报道:“从致命伤势来看,应当是从高处狠狠砸向地面导致身亡,而且这个力度非常大。”
  崔巡按心里暗想,这倒是与被举起来摔死的传言比较吻合了。
  毕竟在大漠地方,哪有那么多足够高的地方,能把人直接摔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