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642节
作者:
随轻风去 更新:2025-11-04 19:52 字数:3095
叛军虽然占据了河西四十七堡,其实没有那么多可靠兵力分兵把守。
很多守军只是事起突然,猝不及防之下难以抵抗。
而且他们心里还抱着侥幸心理,想着万一被当成兵变招抚,那就没事了。
所以,叛军那边人心并不归顺,只要大军一到,各处又会再次反戈。”
叶总督有个优点是,比郑总督听劝。
于是叶总督亲自坐镇至关重要的花马池,命监军林泰来、固原镇副总兵李昫驻守河东灵州。
另外又命游击将军赵武率领一支偏师,在西南方向牵制,并且防御叛军继续南下。
叛军拿下河西后,休整一段时间后便进攻河东,灵州城首当其冲。
哱拜的梦想是效仿西夏李元昊旧事,那就必须要在河东打下地盘。
三月中旬,在灵州城外,林泰来和李昫大败哱承恩率领的叛军,取得灵州大捷。
参战的达参将再次如痴如醉,大捷也能和吃饭喝水一样吗?
随后林泰来和李昫率军前进,反攻到河西。
出现逆风局后,叛军主帅哱拜在宁夏镇城坐不住了,亲自率军进攻偏师赵武占据的玉泉城。
想着先击破实力较弱的西南偏师赵武,然后再回头去战林泰来、李昫。
不过赵武在玉泉城也坚守住了,哱拜陷入进退两难。
三月底,林泰来和李昫率军及时赶到玉泉,前后夹击大败叛军。
玉泉大捷后,哱拜逃回了宁夏镇城,坚守不出。
达参将如痴如醉,从西宁到甘肃再到宁夏,半年五次大捷是什么体验?
难怪林太仆在西宁时就说,如果真按军功升官,首辅都不够他升的!
而林泰来终于能松口气,一个月来东奔西跑数百里,总算把前期的大捷都蹭到了
不对,是成功的加速了胜利进程,减少了战争创伤。
从此叛军完全丧失了进攻能力,官军轻而易举的收复了除了宁夏镇城之外的河西四十七堡。
到此万历宁夏之战的第一阶段基本结束,比原有历史提前了近一个月,这就是林泰来的功劳。
宁夏镇城也就是后世的银川,乃是当今西北雄城,城墙高大坚固。
而哱拜叛军虽然丧失了进攻能力,但龟缩起来,还是能凑出两万兵力死守,而且外面还有虏骑游荡支援。
就凭现有的参战官军,实在没有能力攻打宁夏城,连围困都做不到。
没有几倍于守军的兵力,就不要想攻城了。
而且战争打的太快,现在官军粮草都快接济不上了。
故而暂时只能等待朝廷调动的外镇大军过来支援,才能进行下一阶段攻城战斗。
据悉朝廷已经委派麻贵率领大同镇兵、李如松率领宣府镇兵、董一奎率领延绥镇兵赶往宁夏支援。
在这个时候,叶总督总算能稍稍放心了。
至少用最快时间把局面扳回来了,没有辜负朝廷重托,想必皇帝陛下一定会感到很欣慰吧!
在休整备战的时候,叶总督将第一阶段战报汇总了一下,发给朝廷。
北线平虏堡大捷,林泰来和萧如熏和达云;
东南线灵州大捷,林泰来和李昫和达云;
西南线玉泉大捷,林泰来和李昫和赵武和达云。
皇帝和朝臣们看完战报后,心里缓缓打出了一个问号。
宁夏之战到底是谁在指挥?怎么哪里都是林泰来的身影?
总督叶梦熊的任务只是写战报吗?
------------
第五百九十五章 七大总兵(求票!)
研究过万历宁夏之役的都知道,攻打宁夏城才是真正的开始。
历史上的哱拜之乱前后半年时间就平定了,其中大部分时间都耗在了围攻宁夏城。
之所以难打,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是宁夏城高大坚固,又积蓄了很多粮草,防守硬件非常好。
第二是困守在城里的叛军,都是哱拜集团的核心力量,战斗力相当可以。
第三是宁夏城本身就靠近边境,离城没多远就出边墙。
因为哱拜之乱的缘故,边界防线千疮百孔,虏骑很容易突袭进来。
哱拜不停的勾引一些北虏部落来助战,对攻城官军背后形成了巨大威胁。
总而言之,收复了宁夏城之外的河西各堡后,暂时无力攻城的官军只能暂时休整,等待援军。
监军林泰来对总督叶梦熊商议说:“督府不妨回花马池驻守,防范虏骑从花马池突入后方,同时筹措粮饷。
而本监军和李总兵驻扎在宁夏城外,继续围堵叛军,但围而不攻,以待强援。”
叶梦熊无语,从官职上来看,你林泰来的主业才是“粮饷官”吧?怎么反而安排他这个讨逆总督去后方筹措粮饷?
但是考虑到林泰来到西北后,那五战五捷的实战成绩,硬气不起来的叶总督为顾全大局,便答应了下来。
随即林泰来赶紧又问道:“那么督府你的上方剑能借给本监军么?”
“滚!不要得寸进尺!”叶总督斥道,真当他这总督是软柿子么?
此时宁夏城外的官军人数两万余,被分了两大营。
林监军和升为宁夏镇副总兵的萧如熏在东南面,固原镇副总兵李昫在西面,严密监视叛军动向。
在战事暂时僵持时,援军终于一个接一个的来了。
在历史上,先后参战宁夏的总兵级人物有七人之多,还一度出现了五大总兵同时攻城的奇观,其中不乏名将人物。
这帮北地大军头,现在一个個的都要来找林监军报道了。
最早赶过来的援军,是两个“原总兵官”。
一个是前前宁夏总兵牛秉忠,都退休好几年了,这次仓促之间又被朝廷叫回来上阵了。
这是一员老将,号称从军以来亲自斩敌首过百,绝对的狠角色,林泰来对此很敬重。
但是,现在宁夏前线紧缺缺的并不是将官,而是兵员。
一个退休老将带着家丁匆忙赶来,不能说没用,但是还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另一个“原总兵官”刘承嗣,那就更没用了。
说起来刘承嗣和林泰来之间,虽然西北东南远隔千山万水,生平素未谋面,但缘分不浅。
万历十六年时,刘承嗣还是甘肃镇总兵,部下官军受到林泰来扬州兵变的鼓舞,也持刀围攻巡抚。
结果导致刘承嗣被罢了甘肃镇总兵,调往临洮当总兵。
然后大家都知道了,去年六月火落赤大举侵犯临洮,刘承嗣大败,被罢了总兵官。
然后才有了郑洛、林泰来被派往西北的事情,直到现在郑洛还在临洮一线守着。
如今刘承嗣被朝廷派到宁夏来,算是戴罪立功。但这样一个“原总兵官”,又能有多大用?
来了还得分给兵力指挥,在林监军眼里还不如不来。
随后终于来了点有用的援军,另一个老将洮岷副总兵董一奎被任命为宁夏镇总兵,从延绥镇调了六七千兵带过来。
抵达宁夏城前线的总兵官,增加到了五个。
坚守孤城后被提拔为宁夏镇副总兵的萧如熏,理论上是林泰来抢救下来的。
从固原镇驰援反攻、收复失地的副总兵李昫,理论上是被林泰来指挥反攻的。
原总兵官牛秉忠、刘承嗣,林泰来没在意。
从副总兵升为宁夏镇总兵官的老资格武将董一奎,名义上的前线主将。
董总兵进场后,迅速与林监军会面。
林泰来仔细打量着年近六十的董一奎,在印象里,这位老将后来也去了朝鲜。
具体打了什么仗,林泰来已经不大记得清楚,只记得董一奎差点被任命为与倭国谈判的正使。
对了,董一奎也是将门出身,他们兄弟两个都是总兵级人物。
此时董总兵有点不自在,怎么感觉林监军的眼神是在检验牲口?
林泰来回过神来后,笑道:“哈哈哈哈,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二十年前你官至总兵,被总督王崇古弹劾,差点下狱审问,然后降职为副总兵,是也不是?”
董一奎有点郁闷的答道:“确有此事,亏得天子恩典,没有被逮问。”
别人王崇古是一代名帅,主导了隆庆和议的元老功臣,他能说什么?
说自己当年不懂事,妨碍了王崇古和西商走私?
然后从方面大总兵降为协守小副总兵,一降就是二十年?
林泰来便答话说:“有怨气尽管说,没关系!我和他们蒲州三大世家关系也很恶劣!
几年前我也是个武官时,在扬州闹兵变,还囚禁过当时巡抚杨俊民!
所以我跟你也算是同仇敌忾了!”
蒲州三大世家就是张、杨、王,隆庆到万历初年鼎盛一时。
代表人物是原首辅张四维、原兵部尚书杨博、原总督王崇古。
三家互相联姻,杨博和王崇古就是儿女亲家,被林泰来抓过的杨俊民就是杨博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