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704节
作者:随轻风去      更新:2025-11-04 19:52      字数:3629
  而那些书吏衙役们,更是不投林就混不下去!
  在这种衙门里当知府,如果与林泰来敌对,只怕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林大官人稍加考虑后,答复说:“我这个人只信一句话,那就是听其言、观其行。”
  在家接待了两天宾客后,林大官人再次不耐烦了,便出城西巡了。
  毕竟从西城墙到太湖这方圆三十里,才是林氏基业的根本。
  暂时驻在蛇门外的赵巡抚收到林泰来西巡的消息后,心里才能稍稍放松,毕竟和林泰来同处一城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对各县催讨文书发下去没有?”赵巡抚对幕僚问道。
  幕僚蒋师爷答道:“已经发了,勒令江南各县今年务必按照漕粮九成、白粮和金花银足额的标准征收,同时往年拖欠要补上半数,年前全部收齐,否则严厉处罚!”
  赵巡抚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样的苛政推行下去,怎么也能激起些变故吧?
  一直习惯了宽敞的办公环境,如今栖身于这二进院的祠庙里,赵巡抚感觉十分局促。
  看着破败的正堂塑像,赵巡抚说:“生平第一次知道,世间居然还有蛇王庙,苏州百姓也敬奉蛇神?”
  蒋师爷猜测说:“大概求其看家护院之意。”
  望着为了安全重新被堵上的蛇门,赵巡抚又问道:“早先苏州为何不开南门?任由蛇门堵塞?”
  对于一个大城而言,在一个方向上没有城门确实很奇怪。
  蒋师爷笑道:“先前我翻阅本地风土记录,一两百年前,苏州南城外十分荒凉。
  甚至被当成乱葬岗墓地,没有多少人从这里过,所以这南门也就不用开了。
  只是到了近些年,苏州人口滋生繁茂,这边才渐渐有了人家定居,田地也开辟出来。”
  处理完政务后,赵巡抚在祠庙里闲呆着实在太憋屈,便决定微服私访,出去走走就当散心了。
  虽然苏州城最繁华的地方在西边,而东城外多是湖荡,赵巡抚还是决定去东边散心,可能比较喜欢湖景。
  赵巡抚、蒋师爷以及若干护卫沿着南城墙外面一路向东而行,却见前方有三岔路口,旁边搭了个茶铺。
  恰好此时赵巡抚略感口渴,便进了茶铺歇息。
  没想到就在这个城外路口茶铺里,居然还有说书先生。
  赵巡抚不由得对蒋师爷感慨道:“苏州人文之盛,可见一斑,连这郊外茶铺都有人说书。”
  却听那台上的说书先生拍案道:“近期姑苏城发生一件了不得之大事,南城门也就是蛇门又被封堵了,实在是骇人听闻!”
  赵巡抚和蒋师爷疑惑的对视一眼,没想到说书先生居然说起这事。
  台下有人叫道:“这有什么可稀奇的?你们这些说书的惯会故弄玄虚、夸大其词!”
  说书先生不屑的说:“你们这样没见识的乡野匹夫哪里懂的要害?”
  那台下搭话的人气得撸起袖子,就想上前动手。
  但旁边友人却拼命拦住了,口中叫道:“使不得使不得!不能对说书人动手!
  如今那说书人公所的高总管,乃是林府的外管事!你今天打了说书人,明天就要被新吴联追杀!”
  冷眼旁观的赵巡抚越发感受到,这林泰来在苏州城的霸权真是全方位的,自己真是任重而道远。
  说书先生没太在意眼前这种小小威胁,淡定的继续说:“这话说起来就长了!
  却说当年伍子胥筑姑苏城时,因为蛇门朝南,正对着敌国越国!
  所以伍子胥在蛇门布置了厌胜之术,悬挂了一只木蛇,头首朝城内,再配合蛇门风水以克制越国!”
  伍子胥筑城的事情在苏州人尽皆知,但对这种细节,很多百姓还是第一次听说。
  说书先生接着往下说:“再后来,越王勾践灭吴,攻克姑苏城后,就彻底摧毁蛇门!
  之后的两千年里,姑苏城就一直没有南门,直到林大官人前几年移居南城沧浪亭,南门才得以重开。”
  很多急性子叫道:“啰嗦了这么多,你刚才说的骇人听闻之事到底在哪里?”
  说书先生阴恻恻的回答说:“两千年前,越王伐吴,摧毁了克制越国的蛇门。
  而两千年后的现在,又有越人再一次悍然封堵了蛇门,历史重演了,你们说是为什么?”
  听众们一脸懵逼,什么越人?
  说书先生冷笑道:“难道你们没有注意到,当今巡抚是越人,知府也是越人,可笑你们身陷巨大阴谋的之中尚不自知!”
  咣当!微服的赵巡抚怒不可遏的站了起来,同时碰倒了条凳,发出了一声动静。
  这踏马的已经超出了写小作文造谣的程度了吧?直接开始编故事写剧本了?
  他为了自身安全暂时封堵蛇门,跟越王勾践摧毁蛇门之间,有一文钱关系吗?
  啪!说书先生猛然拍案,指着赵巡抚说:“你们看,这位学富五车的老先生如此愤怒,说明他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了!”
  蒋师爷连忙扶起了条凳,然后拉着赵巡抚坐下。
  在这里真不好暴露身份,且先听下去,看看这说书人到底编的什么故事再说。
  说书先生本来还想跟赵巡抚互动几下,但是看赵巡抚重新坐下了,也没有开口的意思,便只能遗憾的继续单口。
  “朝廷钱粮多出自东南,更具体的说,是出自江南八府!啊不,应该是七府,南京不算。
  这七府分别是苏、松、常、镇、杭、湖、嘉,其中苏松常镇四府属于南直隶,而杭湖嘉三府属于浙江!
  那么一个浙江巡抚为何在苏州不顾一切的拼命加税?
  想来想去,肯定是为了减免他们浙江的钱粮!
  我们南直隶四府多交一点,浙江那边三府就可以减免很多!
  不然的话,怎么解释巡抚不停的逼迫我们苏松百姓加税,还要补交先前欠税?
  这就是一个越人巡抚对我们苏州的深深恶意!封堵蛇门就是明证!
  只有越人才会如此厌恶蛇门,甚至不惜效仿灭吴的勾践公开表达这种厌恶!
  所以我方才说,前日蛇门被封堵实乃骇人听闻之事,对也不对?
  有这样的巡抚在任,只怕不毁灭姑苏之繁华就誓不罢休!”
  茶铺中顿时一片哗然,人人义愤填膺!
  要只说封堵蛇门,他们还没有切身感觉,但是要关联到加税和补税,那可就太有感觉了!
  这新来王八卵子巡抚肯定对苏州怀有刻骨仇恨和巨大恶意!
  那勾践摧毁蛇门,他也跟着封堵蛇门,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一派胡言!”赵巡抚气急攻心,再次站了起来。
  周围众人愕然的望着赵巡抚,这人是什么意思?看着面生,从南边浙江过来做生意的?
  蒋师爷见状不妙,连忙招呼着护卫,拖着赵巡抚就往外跑。
  ------------
  第六百四十七章 其惟春秋
  赵巡抚哪还有心思继续微服私访,气急攻心之下回了蛇王庙这个临时驻地后,当即就卧床不起。
  但是赵巡抚还是坚持把幕僚、随员都召集到床前,共同商讨情势。
  大家都非常清楚,真正的大麻烦要来了。
  巡抚上任后急忙加税和补税,最主要动机其实就是为了博得皇帝的欣赏,毕竟皇帝肯定会力挺一切勇于征税的大臣。
  与此同时,挑起和激化皇权和苏州地方的矛盾,逼着林泰来站到皇权的对立面上。
  只要这个核心思路能执行下去,其他一切都是小事,哪怕连连受辱也不伤根本。
  可是现在就连偏僻方向郊外路口一个的茶铺,都有说书人在借着“封堵蛇门”事件,大肆谈论越人巡抚仇视苏州,那么其他地方怎么可能没有?
  不用想也知道,这个舆论目前必定已经蔓延全城了!苏州百姓向来喜欢吐槽本地税赋沉重,所以这种阴谋论非常有市场。
  那么巡抚加税和补税的动机,在舆情里就成了地域矛盾和争取减免浙江老家钱粮。
  皇帝要是能支持这种动机,那就真见鬼了!
  有个随员愤愤的说:“林泰来如此肆意的煽动地域情绪,以这种手段对抗朝廷钦差,长远来看必将玩火自焚、反受其害!”
  赵巡抚斥道:“不要说长远如何!以后的事情与我无关!就说现在!目前!”
  互相大眼瞪小眼了一会儿后,蒋师爷提议道:“这次是遭遇的是舆情问题,也只能从舆情方面反击。
  在下想到两条,一是重新打开蛇门,避免再被恶意联想指摘;二是常言道公论出自学校,东翁不妨驾临各府县学,进行辩白。”
  没有别人再能想出主意了,赵巡抚挥挥手说:“就如此安排吧!想来也不至于有人去学宫围攻本院。”
  蒋师爷叹口气,虽然主意是他出的,但他也不大看好。
  在普通地方,县城方圆不过二三里,确实可以做到公论出自学校。
  但是在苏州这样的大都会,不但人口众多,民间经济和文化繁荣活跃,学校能发挥多大舆论影响力真不好说。
  但面对巡抚的困境,总要有人站出来出主意,他这当幕僚的也只能尽量说点什么了。
  原本蒋师爷还担心,巡抚驾临各府县学,会遭遇秀才们的围攻和质问——苏州读书人绝对干得出这种事情。
  但是最终却完全无事发生,巡抚在三所学校进行解释和辩白,无论说加税补税是因为国库亏空,还是说封堵蛇门是为了安全,都没什么人反驳。
  就像是平平淡淡的走了个过场,无人争论,无人质疑,简直不像是苏州读书人的作风。
  不太放心的蒋师爷又自行出去,随机找个有说书人的茶舍坐了半日,果然又听到说书先生谈论“时事”。
  坐在台上的说书先生口沫横飞的说:“重新打开蛇门,正说明某些人心虚了!
  如果真的问心无愧,某些身居高位的人岂会因为一点议论,就不顾脸面推翻原有行为?
  所以重新打开蛇门这个举动,只是某些人心中恶意被识破后,下意识的洗白行动!正可谓是欲盖弥彰!
  还有,无论某些人怎么惺惺作态,仍然要我们加税和补税啊!”
  蒋师爷越听越郁闷,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被“造谣”,而是舆论途径完全掌握在对方手里。
  无论己方怎么洗白,对方都可以肆意进行歪曲和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