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726节
作者:随轻风去      更新:2025-11-04 19:52      字数:3437
  这让六十多岁的穷苦老翰林有点飘飘然,这辈子似乎从未如此享受过权力的滋味。
  年前还在苏州的时候万万没想到,进京后居然是这样的简单模式。
  可能跟内阁和翰林院高层大换血这个形势有关系吧,词臣系统上上下下都没什么权威。
  上批庶吉士周应秋和董其昌都顺利留在了翰林院,正式就职为编修。
  然后两人联袂拜访韩世能,询问道:“关于新庶吉士的选拔,可曾有章程了么?”
  韩世能十分诧异,选拔庶吉士跟你们俩人有什么关系?你们两个也不过是刚摆脱了新人的身份而已。
  董其昌解释道:“在过去三年里,林九元十分关心庶吉士教习工作,经常在早课上发表训话。
  我们二人已经将林九元训话编纂成册,可以作为选拔翰林院庶吉士的依据。以后等新人进来,还可以作为教习资料。”
  韩教习本能的很反感,感觉自己受了巨大冒犯,摆出老前辈架势,呵斥道:“选拔与教习庶吉士,与你二人何干?
  就连内阁的赵首辅、暂时主持翰林院事务的黄学士,对我也未有太多干涉!
  你们两个不过入院三年的晚辈人物,安敢在我面前指手画脚!”
  董其昌摇摇头,这老前辈可能是近些年不在朝廷,所以有点搞不清现在的状况。
  如果不是近些年词臣青黄不接,又兼苏州籍,这位老前辈还未必会被推举回京。
  周应秋将好言好语的董其昌扒拉到一边,上前一步,对韩教习冷笑着说:
  “老前辈可曾想过,为什么赵首辅、黄学士不怎么干涉你?
  那是因为传闻你在苏州差点进了林府当馆师,又被林泰来打发到京师!
  故而别人以为,你和林九元有什么密切关系,所以才礼让你三分!”
  韩世能:“……”
  真的如此?为什么没有人对自己说过?
  “啪”的一声,周应秋将一本书册扔在桌上,继续说:
  “既然你沾了林九元的光,就不要推脱该担负的责任!这本《林九元训话摘抄》,你想用也得用,不想用也得用!
  林九元说过,不换思想就换人!信不信我周应秋公开与你切割后,第一个收拾你的就是赵首辅?”
  董其昌依然好言好语的劝道:“韩前辈!你也不想什么都没做成,就灰溜溜的又回了苏州吧?”
  韩世能默默的收起了《林九元训话摘抄》,周应秋和董其昌便告辞。
  走到外面,周应秋长叹道:“不知九元君何时回朝,总是靠我们这些人扯虎皮吓人,也不是长久办法啊。就算是韬晦,也韬的也有点过了。”
  董其昌答话说:“入朝三年,就已经如此专横;再不韬晦,那要成什么样了?”
  又等了一会儿,韩世能暂时离开翰林院,前往文渊阁拜访首辅赵志皋。
  翰林内阁本为一体,所以其他大臣一般不去内阁做客,但高级翰林则无此顾忌。
  更何况韩世能和赵志皋乃是同年,而且都是同年里年龄比较大的,故而很有共同语言。
  在文渊阁中堂,韩世能将《林九元训话摘抄》展示给赵首辅看。
  又问道:“可以借此选拔教导庶吉士乎?”
  赵志皋答道:“有何不可?”
  “可这是不是太过分了?”韩世能质问道。
  而后赵首辅很温和的对老同年说:“如果你实在无法容忍这些,也不必勉强自己。
  詹事府詹事还在空缺,你可以迁转为詹事,一样可以发光发热的。”
  韩世能:“……”
  什么叫用最温暖的语气说最冰冷的话,今天算是体会到了。
  打发走了韩世能,赵首辅又把其他阁臣召集起来开会。
  如今朱赓已经从浙江抵达京师,内阁阁臣已经全部就位,有些事情也不好再拖下去了。
  “你们三人至今未加殿阁号,我欲向圣上奏请,但不知谁该在前。”赵志皋说。
  刚开始在文渊阁上班的朱赓却道:“其实比起我等的殿阁号,朝廷中还有更要紧的人事吧?
  我路过苏州时,林九元也问起过,礼部尚书至今仍在空缺,却是为何?”
  张位和李春:“……”
  一开口就是林九元,如果不是抬头看了眼,还以为这是赵首辅在说话!
  赵志皋对朱赓解释说:“关于礼部尚书之任职,先前我奏请直接钦点,但皇上又下旨说让吏部推举。”
  礼部尚书虽然是六部尚书,但属性与翰林、大学士这种词臣有点接近,法理上可以由皇帝直接钦点,也可以经由廷推。
  而后赵志皋继续说:“但吏部的王天官私下里以揭帖关白内阁,说如今高位词臣各有所用,吏部难以推出人选。
  若强行推举,只能越级超擢人选,但这超擢词臣之权又应归于圣上,吏部不敢擅专。”
  朱赓叹口气说:“近一年来词臣调度频繁,不敷使用,吏部的为难也是情有可原,林九元也预见到礼部尚书必定难产。”
  如今的一线高级词臣里,张位、朱赓、李春已经齐刷刷入阁,于慎行、陈于陛都闪现到别的部当尚书了,黄凤翔主持翰林院工作,沈一贯丁忧,罗万化刚被废了。
  至于礼部左侍郎赵用贤,名声差了点,而且是隆庆五年登科,比起如今的一线词臣资历也有所欠缺。
  所以吏部也不是完全推脱责任,或者怕得罪人,按照制度规矩,真找不出合适的词臣当礼部尚书。
  高级词臣不够用的,除非从二三线词臣里越级提拔,这只能让皇帝来拍板。
  赵志皋总觉得朱赓似乎有话想说,而且可能是带来了林九元的最新精神,便主动询问道:“你还有何见解?”
  朱赓答道:“我没什么见解,但路过苏州时听林九元说,如果真没有合适人选,就不妨让阁臣兼职管部礼部尚书。
  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先例,可以作为权宜之计,还是林九元这样的年轻人活络啊。”
  大明体系里,内阁和六部是分开的,物理意义上的隔绝。
  不过在非常时候,也不是没有过大学士兼职尚书的情况,但极其罕见。
  赵志皋若有所悟,目光在张位和李春两人身上来回扫视了一圈后,忽然开口道:“那就烦请李富顺多劳了。”
  李春差点就跳了起来,脱口而叫道:“凭什么?”
  傻子才会想着在国本大劫没解除时,去当这劳什子礼部尚书!兼官也不行!
  赵志皋耐心的对李春解释道:“张、朱二君皆是从乡野中直接起复,未必熟悉部务细节。
  而你先前本就是礼部右侍郎,正好熟悉礼部部务,一肩挑起礼部最为合适。
  吏部那边实在无人可推了,就请你暂且主持一下礼部。
  待我奏报了皇上,算是内阁和吏部的共同意见吧。”
  朱赓和张位齐齐点头称是,皆道首辅高见。
  李春:“……”
  怎么就突然把自己逼到了死角,进无可进,退无可退的。
  若兼了管部尚书,为避免专权嫌疑,就不适合当首辅或者次辅了吧?
  张位又半是讽刺半是调侃的对朱赓问道:“你路过苏州时,林九元还说过什么?”
  朱赓答道:“恰好申吴门回到苏州,林九元对申吴门说,于理首辅不应该推荐阁臣。
  申吴门说,此乃天子所特许,他也莫可奈何。
  林九元又说,就算首辅推荐了人选,为防范专权,此人也不应该直接占据首辅或者次辅位置。
  不然会导致野心膨胀,内阁无有宁日。最后申吴门默然无语。”
  张位:“……”
  被前首辅申时行举荐的人选,不就是他自己吗?这意思就是,自己要避嫌不方便当次辅吗?
  此时赵志皋也说:“言之有理。”
  最后张位愤怒的拍案道:“难道仅凭林九元几句话,就奉为圭臬?”
  朱赓便总结道:“林九元说他这些想法,都是站在了为君分忧的角度,只要内阁如实上奏,皇上就会理解的。
  不然的话,内阁拖延两三个月,连阁臣次序都定不下来,也选不出礼部尚书,实在太过于无能。
  还不如他这个旁观者清的人,看得更明白些!”
  赵志皋拿出了首辅的派头,一锤定音说:“不能再拖了!林泰来说过,要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然后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所以当前应该先定一个样式,如果不合适,以后再寻机调整就是。
  今日我便具奏,以朱山阴为次辅,李富顺为三辅兼管礼部,张新建为四辅!”
  张位无语,刚才赵志皋和朱赓联手坑李春的时候,他没说话。
  现在两个浙江佬开始坑他了,把他弄成了位次最后的四辅,但却已经没人帮他说话了。
  ------------
  第六百六十七章 平淡终将被打破
  赵首辅的相关奏疏送进内宫后,万历皇帝看了有点不太明白,便对司礼监诸太监问道:
  “赵志皋说当前没有合适词臣出任礼部尚书,提议由阁臣李春兼管礼部,这是何意?”
  大部分司礼监太监一时间也没想明白,最后还是陈矩先琢磨出点门道,进奏道:
  “李春乃是王家屏所荐举,由李春兼管礼部,或可使那些希图拥立之功的小臣暂时消停一阵子。”
  万历皇帝恍然大悟,赞了一声道:“赵志皋有心了。”
  如果朝臣闹国本,礼部尚书属于必须要发声表态的人物,往往就会成为矛盾牺牲品,上一个礼部尚书罗万化就是例子。
  而李春本身就是清流势力推进内阁的人,如果让李春兼了礼部尚书,那清流势力就要“投鼠忌器”了。
  为了保住李春,在国本问题上就不得不暂时偃旗息鼓。
  而且礼部尚书本身职责比较务虚,比其他各部实权略轻,即便让阁臣兼了礼部,也无法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