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745节
作者:随轻风去      更新:2025-11-04 19:52      字数:3773
  旁边李德馨听着林经略和郝巡抚的议论,心里羡慕的都快扭曲了。
  什么叫国力差距,这就是国力差距,实在没得比。
  就像刚才林经略骂骂咧咧时所说的,苏州一个县的钱粮可能都比朝鲜全国税收多。
  林泰来瞥了眼李德馨,又对郝巡抚说:“军粮运到朝鲜国境内时,还需要朝鲜民夫进行转运。
  但是如今朝鲜国要什么没什么,什么也指望不上,连骡马等牲畜都紧缺。
  所以还要烦请巡抚你在辽东等北地,先行购买骡马千匹,借给朝鲜国人使用。”
  “是。”郝巡抚答应了下来。心态和林经略刚才差不多——又踏马的增加了一项工作!
  和郝巡抚这边说得差不多,林泰来又转向李德馨,开口说:
  “如果大规模海运,那就需要在贵国西海岸上选择地点,作为卸船囤积军粮之所,然后再次第转运到各处。
  贵国现在没兵没粮没牲畜,但土地总该有吧?”
  李德馨问道:“愿闻其详。”
  林泰来让属员拿来地图,在公案上展示开,首先指向最边上,“第一个地点就是鸭绿江口义州,既临近海岸又临近辽东,可以作为最早期的军粮集散地。
  第二个地点,就是大同江口广梁镇。等收复平壤,继续南下时,就可以启用这里卸载海运来的军粮。一来就近支持大军,二来也可以利用大同江水系。
  第三个地点,就是贵国京畿的江华府。等收复王京汉城后,便可将军粮运至江华府,支援继续南下的大军。”
  本来李德馨只是在默默的听着,但是听到江华府时,终于坐不住了,失声道:“不可!”
  林泰来冷哼道:“有何不可?”
  李德馨解释说:“江华府乃是京畿之门户,若天朝船便至江华,则我国王不能安矣。”
  在朝鲜国君臣眼中,江华府距离王京不过百里,是王京汉城的海上门户,哪能让外国船只和海军随便进入?
  林泰来不耐烦的说:“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何须顾虑太多?”
  李德馨急中生智,提出了另一种方案:“我国也有水师,可以将军粮运至义州或者平壤附近卸载,再由我国水师转运南下。”
  林泰来的语气逐渐冷淡起来,反问道:“我是在跟你商量吗?”
  “啊,这”李德馨也不知该如何回话。
  而后林泰来拍了拍地图,无可置疑的说:“我划出的这三个地点,我大明都借了!
  我这是在通知伱,并不是与你商议!也包括我今天所有提到的事务!”
  李德馨无话可说,无言以对,关键是也不敢再说什么。
  林泰来又道:“今天事情就说到这里?”
  明显是该说的都说了,要送客的意思了。
  李德馨一边起身,一边问道:“那诏书的事情……”
  林泰来回应道:“就按我说的,用龙亭载诏书过江,我就不去了。
  对了,听说依照贵国的礼法,每每以女乐侍奉大明天使,为何这次不见?莫非看不起我林某人?”
  这不是林泰来瞎编的,事实就是如此,以女乐侍奉上使是朝鲜国传统保留项目。
  有的大明使节洁身自好不愿意接受这种女乐侍奉,朝鲜国还不高兴,觉得这是看不起朝鲜国。
  接受不接受女乐侍奉,也是双方关系里除了“鞠躬礼与五叩三拜礼”之外的另一种礼仪之争。
  此时听到林泰来公然索求女乐侍奉,李德馨有点难堪的回答说:“我国遭受倭乱,女乐皆亡散,哪里还能以女乐侍奉阁下?”
  林泰来大失所望的说:“那就算了。回去后禀报贵国王上,请他早些过江入辽,腾出义州地方来,作为天兵的前进基地。”
  其后林经略礼节性的将使节李德馨送至大堂门口,忽然又想起另一件事。
  “我想问问,贵国是谁提出的,等大明官军到朝鲜后,由贵国将领指挥?”
  李德馨遮掩着说:“些许不经之言,何必在意。”
  林泰来轻描淡写的说:“无论是谁提议的,其心叵测可诛!斩了他,将首级送到经略幕府。”
  李德馨:“……”
  自己这次过江,到底谈了个什么啊?莫非自己要成为本国史上最丧权辱国使节了?
  林泰来有点不放心的说:“我的要求都记住了吗?你给我复述一遍。”
  李德馨有气无力的行礼道:“经略放心,都记在心里了。”
  看不起谁的记性呢?不就是送国王过江羊入虎口、征收八万石军粮、三块沿海港地租借给大明、解散大部分本国官军、诛杀妄图指挥大明天兵的不轨之人等等等等吗?
  目送李德馨离去,辽东巡抚郝杰对林泰来问道:“为什么一定要朝鲜王过江到辽东?难道你想软禁朝鲜王?”
  林泰来答道:“慎言!我哪敢随意软禁藩王?我只是想隔开朝鲜王与朝鲜官民,免得大军进入朝鲜后受到太多约束,同时让朝鲜官民适应一下没有朝鲜王发号施令的日子。”
  郝巡抚又疑惑的问道:“你上来就如此逼迫朝鲜,未免有些急苛了。”
  林泰来暗想,这才到哪?矿山什么的还没提,主要是怕上来步子太大吓到朝鲜国君臣。
  口中回答说:“彼辈畏威而不怀德,就该趁着他们现在山穷水尽时多提要求,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答应。
  不然等我大明官军反击倭兵,让他们缓过来后,我再想做点什么,他们就要各种不情不愿、各种节外生枝了。”
  郝巡抚点了点头,也就此告辞,去辽东各地筹备后勤事务。
  ------------
  第六百八十二章 大明的将官们
  与朝鲜国完成初步接洽,并且和辽东巡抚郝杰会商完毕并部署了后勤工作后,林经略仍然不可能闲下来。
  虽然已经接见了李如松、麻贵、董一元三个第一等级将官大总兵,但还要继续接见游击级别以上的将官。
  一来他作为方面统帅,熟悉部下主要将官乃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手下的将官都不认识,这仗还打个屁。
  二来大明官军太碎片化,别管将官的官职叫游击、参将还是副总兵,可能都是平行的独立作战单位。
  彼此主要区别大概只在于本营兵力多寡而已,大都在一两千人左右,撑死了三千来人。
  真的是平行关系,并不是副总兵管几个参将,参将管几个游击这样的上下级关系。
  除非战时临时编组,会以一個副总兵或者总兵统领某路几个营。
  所以对于游击以上的将官,林泰来全都要接见,保证熟悉每一个作战单元。
  受李如松节制的辽东蓟镇系统兵力最多,将官也最多,有李如柏、张世爵和杨元三位副总兵级别将官,以及李宁、查大受、祖承训、李有升、李平胡、骆尚志等等。
  看名单就能看出来,不是李家嫡系就是李家部将、家丁出身,要么就是出自李家老根据地铁岭,唯一例外就是南人骆尚志。
  在历史上,这基本上就是第一波入朝大军的阵容,接下来的攻克平壤也是这些人打下来的,乃至收复开城汉城甚至碧蹄馆,还是这些人。
  林泰来一一对众将勉励了几句,又说了说倭兵的特点,提醒一下该注意什么,也就结束了接见。
  在碧蹄馆大战之前,辽东蓟镇系统这些人打的问题不大,也不需要穿越者太多干涉。
  再说这拨人身上李家印记太深,林泰来一时间也施加不了太多影响。
  所以林泰来就不在这些人身上浪费宝贵时间了,有李如松节制他们就足够了。
  然后第二波来参见的是受麻贵节制的宣大将官,有解生、牛伯英、杨登山、摆赛、颇贵、黑风虎等等。
  其中解生、杨登山、摆赛、颇贵虽然在史书中不很出名,但此时也号称宣大四猛将。
  不过林经略却先招呼的是黑风虎,严格按级别来说,黑风虎今天都不够资格进来。
  然后林经略指着黑风虎,很不见外对宣大众将官说:“此乃本部院的武门生也,望诸位多加关照。”
  资格最老的杨登山代表宣大众将回话道:“好说好说。”
  就算抛开林泰来的关系不提,这黑风虎也是宣府镇宿将黑晓的义子,本也不是外人。
  “坐!”林泰来指着座位,亲切的说:“宣府巡抚王象乾乃是本部院妻侄,调你们来杀倭也是经过王象乾保举的,故而本部院与尔等也不算外人了。”
  见经略大人示好,众将心里便轻松了不少,谁不想有个“自己人”上官?
  要是辽东系的李如松作主将,上面再没个别人撑腰,他们这些宣大系真就成后娘养的了。
  寒暄几句后,林泰来便开始不厌其烦的详细讲起倭兵。
  “关于倭兵的战法,先前我曾给你们写过,第一是火铳犀利,第二是善于筑垒,第三是战斗经验丰富,战斗意志尚可。
  至于短处,大概就是骑兵少,大型火器少等等,今天就不多说了。”
  “今天本部院主要想说的,就是如今总体形势,已经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倭兵入侵朝鲜国,到目前太过于顺利,一口气突进一两千里,占据城池数十。
  这就导致倭兵目前心态松懈,已渐成骄兵。”
  杨登山询问道:“斗胆请军门示下,何以见得已成骄兵?”
  林泰来答道:“从两点可以得知,倭兵第一兵团主将小西行长占据平壤后,就不再北进。
  然后倭兵居然不抓紧时间征发朝鲜民众备战,比如运输粮草或者修筑堡垒、制造器械。
  反而发榜安民,免除朝鲜民众徭役,这是何等的松懈和自满?”
  杨登山赞了一声“军门明见”,就不再多嘴了。
  众人暗暗想道,林经略这情报简直太详细了,不服不行。
  而后林泰来继续说:“如今总体形势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倭兵几乎占据朝鲜全境,就不得不分兵各处把守,甚至处处筑垒,这是倭国打习惯了内战的做法。
  但我大明边军马匹充足,就有了分割包围倭兵的机会。
  至少在第一阶段倭兵还没有适应之前,这种分割包围倭兵的机会很大。”
  “请军门下令!”杨登山听出了言外之意,林泰来对他们宣大军强调这个,肯定是有什么相关筹划。
  林泰来笑道:“目前还需保密,你们整军备战就是。但本部院有言在先,你们与辽东军的任务肯定不同。”
  现在都知道,倭兵在北方有两个前锋兵团,小西行长的第一兵团进军平安道和平壤,主要在西海岸;
  加藤清正的第二兵团进军咸镜道,沿着东海岸更加深入,一度还越过了图们江。
  以朝鲜国的地形,东西海岸之间高原山脉耸立,所以两海岸之间很难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