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三修道种田 第231节
作者:
百里逍遥 更新:2025-11-04 20:15 字数:4044
关键是挣工分时代的残留,集体行动,非常在乎社会评价,家丑不可外扬,就是吵嘴也要关起门,生怕邻居听到。
“算了,我跟你说不着。”
罗学云平复气息,道:“好男儿志在四方,没谁留在家里就能做出大事的,他们的担心是对的,即便我留在家乡,也可以去镇上住,去县城住。
你告诉他们,与其想着拴住我,不如踏踏实实做事干活,就算青云农业没了,挣到的家底,学到的本事,难道也会被抢走,就不能靠自己继续混下去!
就别没事找事,惹我生气,我要是回趟家,都还得像在外面,走一步想一步,猜猜是不是有什么阴谋诡计,你站我角度想想,还有回来的必要吗?”
说完,资料也不看了,一把摔到墙上。
“不妨明白跟他们讲,现在不是王侯将相的时候,谁家出个老爷,全族人都跟着鸡犬升天,想过得好,得靠自己本事努力去挣,没有姓罗的,还有姓刘的姓曹的。”
第358章 盼青云雨
两年修道之功,罗学云的精气已经到十分雄壮的地步,看着修长匀称,面相清俊,人畜无害,实则压迫力点满。
尤其是发怒的时候,浑如猛兽,连余大圆这样当过兵,阶位不小的人物,都承受不住,何况罗学杨。
差点就给跪了。
“叔伯们没有坏心眼,就是穷怕了苦怕了,眼前得到的都觉得不真实,像假的一样,害怕一松手就没了,所以才想要靠着你。”罗学杨瑟瑟发抖地解释。
“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自己才是出路,祖祖辈辈种地多少年,都走过来,怎地,没有我就走不了啦?”罗学云哼道,“时候不早了,回去歇着吧,再晚吵到普生。”
罗学杨只能离去,边走还边解释。
“老一辈子跟不上时代,想法有差错,你别放在心上,咱们这辈的兄弟,该怎么还是怎么……”
罗学云真是被气得头痛,抛开血缘姓氏不谈,单是这两三年的相处,都算是很好的亲朋,扎扎实实的自己人。
被自己人玩心眼,感觉怎么会好受?
更关键的问题是,它暴露出巨大的隐患。
修道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返虚、炼虚合道,四个层次,只是每一步都太漫长,讲究炼,讲究悟,讲究顺其自然,不是枯坐,不是避世,就能增进修行的,
欲速则不达。
介于此,罗学云才趁闲暇,搞了产业。
起初是为了提供壮大精气的肉食,后面是为了改善生活,再后来是对亲朋好友,有恻隐之心,希望他们的日子过得好些。
比如熬夜给自己做衣服,任劳任怨的大姐;洗衣做饭还要下田劳作的二姐;年纪小小就辍学,砍草捡柴的幺妹;念着自己好,用小小书包给他背石头的七岁瘪哥儿;二佬二佬喊得勤快,混零食必定要做番家务的十岁锁儿……
然而就像是不能一直提供聚灵液强化种子一样,罗学云也不可能永远亲力亲为保驾护航,未来还是要靠大家的,不是吗?
什么时候青云农业根深蒂固,人员成熟,就是放手的时候,罗学云就会把股份分下去,从台前走到幕后,直到退隐江湖。
可是瞧他们的表现,能给他们分股份?能保证不出问题吗?
还好罗学杨解释一句,老一辈是老一辈,年轻人是年轻人,否则功劳簿上真的要画满红叉。
修养三日,诸事不问,外客不见。
渐渐神完气足,罗学云才出门视事。
饲料厂已经能开工,只是不能满负荷运载,倒不是销路问题,青云自己的产业,就足够消耗很多份额,而是电力供应不稳。
刚刚架设起来的线路经常断电,是全乡全村范围的,哪怕厂区独立户头也没用。
不过还是有很多便利的,起码附近几个村子,都会来这打米磨面,不用辛辛苦苦推车往乡里跑。
三大研发中心,都进入稳定轨道,家禽中心疯狂孵化,水产中心疯狂育苗,种子中心疯狂选种,积累经验,扩大生产,规模越搞越大。
黄岗的文化中心项目,落在最后,还是半拉子模样。
没办法,它的级别就是最低的,修路建厂都排在前面,不只是人员问题,还有车辆材料等。
青云农业这帮人的工作成绩,倒是给了罗学云些许安慰,起码年轻小伙子,没有那么多有的没的,只想好好干活搞钱,
罗学云最后才去青云稻谷试验田观察稻穗。
写着标号的各处田块,皆长着饱满丰富的稻实,有经验的人一眼就能察觉出异样,跟没有插标号板的普通田块,有着明显区别。
一眼就能看出,试验田块更厚更密。
“秦技术来得很勤,给了我们不少建议。”
研发主管罗学杰紧紧跟着罗学云脚步,一边解释,一边给秦远山表功。
“他很有经验,往往一句话,就能给我们解决不少问题,说是来看稻谷,蔬菜那边也没少帮忙。”
“嗯。”罗学云道,“需要什么仪器设备技术资料,乃至专业人员,麻溜地打报告申请,该买的买,该请的请,总之要大步向前进。”
“青云摊子现在铺得很大,不断增加地方设备人员,哗啦啦地用钱,真的没问题么?”罗学杰担忧道,“我倒不是不舍得花钱,只是担心账上没有够份的钱,容易出问题。”
“支出有财务把控着,不用你担心,除非二姐不给你批钱。”罗学云笑道,“人没钱能借,公司没钱同样也能,况且青云农业拿到新的出口订单,有进,就不用怕出。”
“这次的订单靠谱么?合作方好不好相处,别跟杨记似的,又给我们招来一堆麻烦。”
“那倒不会。”
把家底盘算一遭,罗学云就去见周民,青云农业获得新订单的消息传来后,他屡次打电话询问或派人到家检查,看罗学云有没有回来。
想见罗学云的心情,万分迫切。
“有日子没见了。”
周民听闻罗学云到来,亲自迎到门口,一路带进办公室,端茶倒水,好不热情。
“多谢领导。”罗学云接过茶杯放下,“听说领导找我有事?”
“没什么大事,就是恭喜你再创佳绩,又拿到出口订单。”
周民笑容满面,跟升官发财似的,抑制不住。
“还得是学云有本事啊,县里外贸根本就是放羊,一点积极性都没有,指着他们,我看是够呛。”
这话说的,有些得罪人了,不该是周民这种老手会犯的错误。
当然,或许他知道罗学云跟赵庆同的关系,故意卖巧,表示亲近。
罗学云笑道:“领导跟我还见外呢,有什么话直接说吧,能办的我一定办。”
“豪气,我就喜欢学云这股子大气魄,怪不得能干出别人干不出的大成就。”周民竖起拇指道,“我就打开天窗说亮话,青云农业啥时候考虑考虑乡里,建两个厂,或者发些订单,乡里也盼着你的青云雨呢。”
“这话打来的,青云才多大规模,哪有钱建厂,乡里也没什么企业能接我们订单的呀。”罗学云故作不懂。
周民一听急了,直接问道:“纸箱我们不能做?印刷机不能放在我们这里?不说吃肉,起码给点汤水,县里乡里谁跟你最亲?”
第359章 就事论事
能做个屁!
社办企业时期,田集还算有些产业,促生产的口号下,什么炼钢、机械部件、机制砖瓦都敢搞。
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经历起步-提高-受挫-徘徊各个阶段,发展已经完全不成气候,就连最传统手艺的四坊八匠都稀稀拉拉。
何谓四坊八匠?
酒油粉豆腐、银铜铁木泥石皮蔑。
到乡镇企业的这一变化,又造成不小动荡,这个远离县域中心、靠近山区的偏远地方,就剩些简单的小工小贩。
许全之前干的公社建筑队解散,周琬兰上班的公社电影院入不敷出,都是这些大环境下的缩影。
罗学云理解周民希望阻止这种败落趋势的心情,不想乡里持续出现失业的非农户口,但产业这种事,不是动动嘴皮那么简单的。
“领导,这不是谁亲谁远的事,而是以现在的交通,注定有些东西不好弄到田集来。
陈清有现成的纸箱厂印刷厂,技术员和熟练工人都不缺,我只需要掏钱下单,他们就能把所有问题自己解决,按时间给我成品,这些事挪到乡里能办好吗?
厂房建设、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工人培训、再到平稳生产,都需要大量时间,乡里多久能搞定?这可是青云农业着急用的东西,根本等不了。”
罗学云最后再补一刀。
“黄岗就弄了几间米面厂,想着方便乡亲生活,结果经常说断电就断电,连个招呼都没有,人停停做做没啥问题,机器忽然熄火,很容易损坏。”
周民道:“越是这样,越是要搞,不然县里的好处都给积极分子,田集只会越落越后。”
罗学云一口茶好悬没喷出来。
“再怎么样,都不能忽略客观规律,再说青云农业带动全乡生产,可是给不少人增加收入,他们生活改善带来的消费,对田集就不是促进?
生产生产,只要做出有用东西,获得收入就行,工业重要,农业就抛荒么?”
“工业利润高,还能大量重复,一台自行车够种几年田,随便什么工厂一月产出都能顶种田好几个月。”周民道,“先前的事,你说田集没条件也好,错过机会也罢,我不管了,但是青云农业的蔬菜加工厂,一定得放到乡里。”
“杨记能不能给我们拉到订单都另说,要是没有出口订单,还搞什么蔬菜加工厂。”
“那就内销,你让杨记代买了设备,总不能搬回家当摆设吧,就算当摆设,也得摆在田集。”
“领导,我发觉你有个大误区,不是盖厂房上机器就一定能赚钱,得有市场才行,田集条件摆在这里,何不考虑因地制宜?
譬如说炒茶制茶、编织刺绣,这还没过多限制,广大乡村群众谁有空都能搞,不比盖个局促的厂子,整天点卯上班来个几十人强?
这就叫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
“嗯,说得不错,但是炒的茶谁保证卖出去,编织的玩意谁确定会买?做出东西要是换不成钱,这活怎么搞下去,还得是靠着青云农业,我和大家心里才有底。”
罗学云哑然失笑。
能把抱大腿说得如此冠冕堂皇,也算是实在人。
“就事论事,单以田集一乡的蔬菜产量,没有那么多的剩余进行深加工,所以蔬菜加工厂还是得放在县里,能辐射全乡大小菜农。
而且,田黄家禽等同样要深加工,届时为了统一管理,当然是放在一起最好。”
这是毋庸置疑的事。
中学课本都会教的道理,帝国主义在殖民地疯狂引进原材料,然后倾销具有技术含量的成品,以此攫取高额利润。
蔬菜肉食都是这样,鲜菜活禽在交通不发达的现阶段,处于整个链条中利润最低的层级,深加工成脱水蔬菜、冷冻肉食能高一个层级,再升级做成酱料泡菜卤味零食等终端产品,又能多赚一份。
塑造品牌增强核心科技,积累实力实现产业升级,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天然会有这种直觉。
只是囿于人才缺乏和大环境风向,罗学云对这样的战略愿意慢慢来,但不意味糊涂软弱,倘若把加工中心放在田集,势必影响将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