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作者:
宋公子晏 更新:2025-11-04 20:38 字数:3016
随后纳闷他旁边英气的女子,这位是?
谢乔穿一身戎装,披轻甲,头上没戴铁盔。那东西实在太重了,又没有做内衬,戴起来太沉,她暂时用不上。她只绑了一条深色头巾,武人都是这样的装束。
下官敦煌郡龙勒县长,谢乔,字昭奕。谢乔从容地自报家门。
她继续说:下官闻听中原有变,遂召集乡勇,特来勤王。
二月初黄巾起义爆发,现在是三月中下旬,时间上是完全合理的。当然,如果要深究,查问沿途关隘的守军,是查不到谢乔一行的行踪的。但现在所有人关注的焦点都是黄巾贼,没有人会在意这些无关痛痒的小事。
果然,皇甫嵩并未起疑,脸上反而肃然起敬,朝谢乔拱手,赞许道:敦煌距此数千里之遥,谢县长竟为国为民,远道而来,真国之义士也。
下官愧不敢当。谢乔假个马嘎谦虚道。
这时,一旁的何颙接过话,义真兄或许不知,去年贤弟游历西凉时,入龙勒城,亲眼所见,谢县长治下之龙勒县一改颓势,百姓安居,粮食丰收,境内寇贼扫尽,政绩斐然。
伯求,此话不足道也。谢乔摆摆手,假个马嘎地劝止他说下去,极尽谦逊,演技无敌。
其实在过来之前,谢乔便与何颙提前打过一些格式。
何颙虽然没有正式招募到账下,但相处融洽,在榆安官学授课时,他还和谢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一度以外谢均就是谢乔的亲弟弟,因为同姓谢
。总而言之,何颙算半个自己人,一起吃过饭喝过酒,很好说话,为人仗义。
果不其然,在精湛的演技下,皇甫嵩赞许点点头,再度给出了评价,谢县长真贤才。
他忽然想起大事,神色肃然起来,国家危难,此非闲谈之时,昭奕账下部曲现在何处?黄巾势大,随我东去剿贼,如何?
皇甫嵩主动称呼她的表字了,证明得到了认可。
谢乔藏住喜悦,下官正有此意。
这时候,由梁汾统领的三百骑兵自远处林间转出来。
为了不过多引起关注,谢乔已经将骑兵本来的制式军服,换成了粗布衣服,以此来表明她不是提前募兵,另有别的想法。
西凉骑兵身跨高头大马,经过训练之后,气质完全不一样,与仓促组织起来的普通乡勇还是有些许区别的。
西凉马军,如此雄壮。皇甫嵩并未多疑,见到军容后由衷地说。
谢乔义正言辞地回应:谢某定当全力以赴,剿灭逆贼。
黄巾起义在某种程度上有其正义的一面。但谢乔目前的身份,在这个位置上,政治立场很重要,屁股要坐对地方。
三百西凉铁骑汇入皇甫嵩的大军,共计两万余人马,浩浩荡荡,一齐过虎牢关,渡汜水,驰往豫州地界。
出虎牢关,便是豫州的颍川郡。作为中原大郡的颍川,共辖十七县,郡治在阳翟城,此时半数县已陷落于黄巾之手。
整个豫州地界的黄巾由渠帅波才指挥,号称十万之众。而皇甫嵩部与朱儁部总计只有四万余,光从人数上看就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更不要说士气了。大乱伊始,黄巾攻势凶猛,人多势众,更有信仰的支撑,毕竟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喊得响亮,鼓舞人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他们打了鸡血似的不要命。就像系统用上海五套房诱惑她,她也抛头颅洒热血地去干了。
所以面对势头正盛的黄巾,朝廷军前期是讨不到便宜的,就像史书记载的一样,皇甫嵩、朱儁两部首战不利,将被迫转入长社县城防守。
谢乔麾下只有三百人,对整体的战局影响不大。她虽是汉朝官员,却有私心,不想太损耗掉自己的士兵,毕竟募兵训练不易。是以,当下她不会傻到去做什么力挽狂澜的事情,只是低调随从,伺机寻找机会。
出虎牢关的第二日,天色已晚,皇甫嵩下令安营扎寨。
火炬如林,左中郎将皇甫嵩稳坐中军帐,各参军、军司马、各部校尉、义军首脑分列左右。军情舆图铺在案前,皇甫嵩已经定好了下一步进攻的目标,颍水边上的阳城。
斥候呈上军报,阳城虽城郭残破,但城中约有两万余黄巾,夺去城中府兵武器,据城而守,势头正盛。
再探再报。皇甫嵩冷静地命令。
斥候一拜,领命去了。
他抬起目光,看向两侧的谋士武将,诸位有何高见?
依末将看来,阳城黄巾贼寇,不过一群乌合之众,不堪一击,末将愿领本部铁骑为先锋,冲入城中为将军开道。越骑校尉于巽站出来请缨。
谢乔站在他对面这一侧,目光自然而然落在了他身上。看起来年轻,二十多不到三十岁,一身的傲气。从装束上来判断,大概是京师的宿卫,天子的亲兵,所以打心眼里看不上这些起于微末之间的草寇。
皇甫嵩往下压了压手,于校尉,切莫莽撞轻敌。
俄顷,又有斥候回报,除了阳城的两万黄巾外,北部阳城山、颍水西南岸、阳城东面还有三处黄巾的营寨,各有数千人马。四地相去不远,互为掎角之势,一处被围,其余三处必能支援。
若是贸然围攻阳城,另外三处黄巾将从三个方向赶到,将朝廷军围困于阳城外、颍水北岸。
中军帐内,纷纷议论起来,争执不下,你有道理,我比你更有道理,一时没有定论。
皇甫嵩捋着长髯,冷静沉思片刻,脑海里有了主意。
列位,他站起来,声音沉稳有力,中军帐瞬间安静了下来,我有一计,诸位看看如何。
他指着舆图,四地互为犄角,各有倚仗,我军大可反其道而行之。佯造声势,大肆进攻阳城,实则于途设伏,各据点若弃寨驰援,伏兵可袭而破之,阳城乱贼则如困兽。
皇甫嵩话一出口,所有人愣了片刻,目光纷纷投在舆图上,判断其可行性。
就连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的谢乔也忍不住瞠目结舌,好家伙,这不是我军的围点打援战术吗?围住一个城镇的敌人以之为诱饵吸引其他地方的敌人增援,但真实战略意图是攻击增援的敌人并达到歼灭援敌。当然,历史上孙膑的围魏救赵也是一个围点打援的例子。他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通过斥候的军报想出此法,可见确实是天生的谋略家。
贼寇据寨而守,强行攻寨难免伤亡过大,此可谓引蛇出洞,击蛇七寸,援贼被我伏击,必仓皇逃窜。
使君真妙计也!
妙哉妙哉,我部定能大破黄巾,首立奇功!
一时间,军帐内,恭维奉承之声不绝于耳。
谢乔默默听着,倒是没有太多的表示。当前的历史没有太多的改变,她知道史实,皇甫嵩首战是会吃瘪的。虽然这诚为妙计,但很明显他们低估了前期黄巾军的战斗力,大意轻敌大概就是失败的原因。
剿贼刻不容缓,大军行动即定于明日,皇甫嵩连夜展开部署。
他本人将亲率战斗力较弱的八千军马开赴颍水之岸,佯攻阳城,实为诱敌。再令军中各支骁锐尽伏兵于必经之途,以逸待劳。
随后,皇甫嵩的目光看向了谢乔和她身旁的一名年轻将领,阳城山下的贼寇,共有两条道通往阳城,宣平、昭奕,你二人各率本部兵马,伏而击之,互为支援。
末将领命。长水校尉陳靖拱手朗声道,声如惊雷。
谢乔被这近在耳畔的动静险些吓了一跳,也拱手接令。
皇甫嵩想了想,又说:昭奕,你部仅三百骑,唯恐人手不足,我再拨你三百。
三百足矣,无需增补。谢乔婉拒。
倒不是自大,她只是想单独行动,否则没有暗中操作的空间。有别的军队跟着,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中。
皇甫嵩点点头,提醒道:小心行事。
定不服使君所望。谢乔豪气地抱拳。
大军出征前,皇甫嵩被汉灵帝任命为左中郎将,持节。奉天子之命持节,即可称为使君。
回营帐后,谢乔嘱咐麾下军士都睡个好觉,养足精神。清晨天一亮,她领着人马径直奔赴战场了。
从北面的阳城山出发入阳城,有东西两条道,东道较窄,道路隐蔽,虽然较近,但大军通行不会太快。西道为官道,道路畅通,宜大规模行军,只是弯岔较多,稍绕一些。
拿不准黄巾会从哪路过,只能两道皆设伏。谢乔同长水校尉陳靖商议,她去伏西道,陳靖引兵伏东道。一方遇敌,另一方支援。
但在交谈中,谢乔发现陳靖对她的态度并不友好,甚至有些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