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作者:宋公子晏      更新:2025-11-04 20:38      字数:2925
  诺!传令兵飞驰而去。
  一时间,马蹄声轰鸣,塵土飞扬。数千漢军骑兵分成数股,皆如同离弦之箭,朝着四面八方追索而去。
  谢乔麾下的西凉铁骑加入了追击的洪流,马蹄踏过原野,掀起滚滚烟塵。
  然而,就在这疾驰的骑兵队伍眼皮底下,无数穿着破烂衣衫、面带惊惶的流民,正三五成群,沿着田埂、小路,甚至是杂草丛生的荒野,沉默地、迂回地向南跋涉。
  他们低着头,尽量不引人注意,与追击的汉军骑兵屡屡擦身而过,却无人察觉,这正是他们要寻找的黄巾主力。
  谢乔领着骑兵,不紧不慢地追击着。
  她的队伍看似迅猛,实则有意无意地避开了那些真正的迁徙人群,甚至在某些岔路口,还会稍作停留,状似搜索,实则给后方的流民争取更多的时间。
  与此同时,广宗县城。
  这座经历了战火洗禮的城池,考虑到战线北移,为求速战速决,并无重兵把守。
  城中的地方官吏正在努力恢复秩序,城墙残破,百废待兴。
  对于那些陆续抵达城外,声称是逃难回乡的流民,守城官吏并未起疑。毕竟,战亂之后,一座空城流民涌入是常态。
  谁也想不到,这涓涓细流般的流民,正悄无声息地汇聚成一股足以再次改变局势的力量。
  几日后,派出去的各路骑兵陆续返回下曲阳大营。
  报!将军,沿途搜索百里,未见黄巾主力踪迹!
  报!我部追至河间界,亦无所获!
  报!渤海方向探查回报,未见大股黄巾集结!
  一道道令人失望的消息汇总到皇甫嵩面前。
  十几万黄巾军民,如同人间蒸发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怎么可能?
  蛾賊几乎没有骑兵,全是步卒,还夹杂着老弱妇孺,如此短的时间内,怎么可能转移得如此干净利落?
  皇甫嵩的目光再次投向了被囚禁的张宝。
  唯一的解释,或许就在这个贼首身上。
  提审张宝!
  刑架上,张宝身上血迹斑斑,却依旧昂着头,眼中燃烧着狂热的光芒。
  说!黄巾余孽藏到何处去了?郭典手握刑鞭,厉声喝问。
  张宝发出一阵嘶哑的狂笑:哈哈哈藏?他们去了该去的地方!去了太平道的净土!
  净土?在何处?皇甫嵩亲自上前,声音冰冷。
  告诉你们又何妨?张宝眼中闪过一丝诡异的光芒,他们已经脱离了这污浊的凡世,去往了大海彼岸的乐土!待我太平道信徒休养生息,整备完毕,必将乘风破浪归来,扫灭尔等汉家天下!
  皇甫嵩皱紧了眉头,大海彼岸?这听起来太过荒诞。
  是张宝在胡言乱语,还是另有隐情?
  就在这时,一名风尘仆仆的斥候冲入大帐:报!启禀将军!我部沿海
  岸线搜索,在渤海之滨发现大量被丢弃的黄巾、黄袍,还有一些简陋的木筏残骸!看痕迹,似乎确有大批人员渡海而去!
  立在一旁的谢乔嘴角微微上扬。渤海之滨的痕迹自然是她事先准备好的,那些所谓的黄巾、黄袍和木筏残骸,自然也是张梁按照他的嘱咐,特意派人布置的疑阵。
  目的就是为了给这十几万人的消失,找一个看似合理,却又难以核实的去向。
  皇甫嵩听完禀报,再看向狂笑不止的张宝,心中疑虑消散了大半。
  虽然渡海之说匪夷所思,但眼前的证据和张宝的说辞似乎对上了。
  或许,蛾贼真的狗急跳墙,选择了这条绝路?
  无论如何,冀州地面上找不到黄巾主力是既成事实。
  一群妄图逆天的蠢贼!皇甫嵩冷哼一声,不再理会张宝。
  他挥挥手:将张宝严密看管,准备囚车,克日押解雒阳,听候天子发落!
  冀州黄巾主力畏王师神威,渡海逃亡,贼首张宝被生擒。这场席卷冀州的大乱,终于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落下了帷幕。
  大汉王师不战而胜,逆贼望风披靡,汉家天威大显。
  军报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回雒阳。
  驿马疾驰,蹄声如雷,信使高举火漆封缄的捷报,一路高呼:大捷!冀州大捷!官军生擒张宝,黄巾贼首尽灭!
  雒阳城门大开,百姓纷纷驻足观望,市井间,酒肆茶坊里,人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宫中的汉灵帝长长地松了一口气,随即龙颜大悦。
  中常侍张让谄媚地笑道:陛下洪福齐天,区区黄巾蟊贼,不过是癣疥之疾耳。
  灵帝深以为然,后仰在龙榻上,继续安心地享乐。
  身旁宫女轻轻按扤,乐师继续奏起靡靡之音。
  不日,朝廷的封赏旨意很快便下达到了冀州大营。
  帐前,黄门高声念诵着圣旨:诏曰:左中郎将皇甫嵩,指挥若定,平灭黄巾,威震海内,功勋卓著,特任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邑八千户!
  巨鹿太守郭典,坚守城池,调度有方,擢使持节、并州刺史,封曲阳亭侯,食邑八百户!
  梁国中尉谢乔,智计百出,广宗之战,居功至伟,擢为梁国相!
  宣旨的宦官声音尖细,抑扬顿挫。皇甫嵩、郭典等人纷纷上前领旨谢恩。
  谢乔半跪在人群中,听着朝廷对自己的封赏,心中波澜不惊。
  这个升迁倒在她的意料之内,徐济身死,梁国相位空缺,她立了新功,朝中还有人。
  中尉一跃成为两千石的国相,她定下的小目标总是实现了。
  看来广宗城下那一战的功劳,都被皇甫嵩显眼且如实地上呈到了上位者面前。
  至于傅燮,因先前得罪宦官集团,以羌乱未平的由头,被调往安定郡任都尉,负责镇抚异族。
  其余军中立功者,皆有封赏。
  谢乔上前,从黄门手中接过文书官印,这位陌生的黄门冲她使劲地眨眼睛。
  谢乔尴尬地笑笑,只想着快速抽身闪退。
  谁知黄门竟然一把抓住了她的手腕,臉上盈满笑意,谢相君,张御府拖我代他问个好。
  周围目光齐刷刷向射来,谢乔只觉头皮发麻。宦官势力就像狗皮膏药一样,怎么甩都甩不掉。
  料想他口中的张御府,大概就是之前在梁国染疫后康复的太监。
  这是把她当成摇钱树了!
  谢乔暗暗咬牙切齿,脸上也承着笑,从袖间(其实是【背包】格子)里摸出了一个镯子,藏着塞过去,她低声说,乔承蒙张御府记挂,一点小小心意,不成敬意。
  黄门接过去,手摸了摸成色,朗笑一声,张御府常言,谢相君向来慷慨大方,予还不信,今一见,果然如此啊。
  狗日的,这是自己也想要一份呢。谢乔心中直骂。
  但为了这来之不易的两千石职务,她只能隐忍,又取出了宝石塞过去。
  黄门放进袖中,心满意足,以无限赞许的目光望向谢乔。
  谢乔瞥了一眼四周,众人以无限鄙夷的目光望向她。
  傅燮甚至吐了一口唾沫,当然没有直接朝向她,但仇视的目光是对着她的。
  离了中军帐,谢乔正欲返回自己的军帐,收拾准备回梁国履新,却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谢中尉。
  谢乔回头看,来者正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
  说话的是刘备,他脸上带着惯有的温和笑容,只是称呼出口,才猛地意识到不对,连忙改口,拱手行禮:备,见过谢府君!
  府君,是对郡守、国相等两千石官员的尊称。
  玄德无需多礼。谢乔回礼,目光在三人身上扫过。
  比起初见时的落魄,如今他们三人虽然依旧行色匆匆,但眉宇间多了几分征尘历练之色。
  不知玄德此战过后,朝廷赏赐了何等官职?谢乔随口问道。
  她记得历史上的刘备讨黄巾有功的,战后获封安喜县尉。后来怒鞭邮督,弃官而走,当然这是后话了。
  刘备闻言,脸上露出一丝羞赧的苦笑,随即又恢复了平和,叹了口气道:说来惭愧,备德薄功微,蒙朝廷恩典,赐新鹿亭长。
  芝麻大个亭长,大哥,我看不如一起回乡杀猪!张飞骂骂咧咧,这帮鸟人!
  新鹿亭长?谢乔心中了然,大概是因为她化解了广宗及下曲阳之战,使双方免于兵戈相交,军中底层的刘关张无功可立,故而只得了个小小的亭长。
  历史的走向,被她悄然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