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作者:
宋公子晏 更新:2025-11-04 20:38 字数:3027
文若,公达,荀爽放下竹简,看向二人,此行梁国,路途不近,且事关重大,你二人可有疑虑?
荀彧微微躬身,他的目光清澈,带着一种对原则和真相的坚持,語气平和:侄儿以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谢府君既有此邀,我等亲往一观,方能辨其真伪,不负所学。侄儿,无有疑虑。
荀攸则接口道:叔祖父,梁国之事,传言纷纭,孰是孰非,需实地查证。况且,谢府君能于乱世之中,保境安民,其施政之法,或有可借鉴之处。他的话語中更侧重于实际与策略。
荀爽满意地点点头:好。既如
此,便依此名单行事。
消息很快传到了梁国。
谢乔看着手中快马送来的名单,眉头先是一挑,随即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惊讶。
荀爽荀彧荀攸?她喃喃自語,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好家伙!
谢乔忍不住在心里惊叹,这简直是买一送二的超级豪华套餐啊!没盼来卧龙凤雏,先来了王佐之才和曹魏谋主!这考察團的规格,是不是有点太高了?
她原本以为,能请动荀爽这位大儒出山,已经是意外之喜,足以镇场。
万万没想到,荀氏这两位未来的顶梁柱竟然也加入了。
荀彧,那是出了名的忠于汉室,一心匡扶社稷的理想主义者。谢乔心里清楚,想招揽这位王佐之才到自己这个草台班子,基本是痴人说梦。要招募他是不可能的,曹老板给了她答案。后期荀彧宁死不从曹操晋公,其心志之坚,可见一斑。
对荀彧,只能以礼相待,争取留个好印象。
至于荀攸,谢乔的目光落在那个名字上,心思活络起来。
荀公达,与荀彧不同,这位更注重实际,计谋百出,是曹操麾下最重要的谋主。他不像荀彧那样有着强烈的汉室情结,似乎更看重主君的实际能力和能否安定天下。
或许可以争取一下?
当然,她也知道这很难,但至少,比收荀彧的可能性要大那么一点点。
考察团的名单既定,出发在即。
与此同时,梁国。
主公,周密低声问道,颍川考察团不日即将抵达,是否要吩咐下去,沿途洒扫,城内张灯结彩,以示隆重?
谢乔闻言,却摇了摇头。
不必。她语气平淡,传令下去,各司其职,一切照旧。
周密有些不解:可是,府君,荀慈明乃当世大儒,如此是否显得我梁国太过怠慢?
谢乔转过身,脸上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我请他们来,是让他们看真实的梁国,不是看一场精心布置的戏。
她补充道:不仅不用铺张,之前为了应付某些上官检查,临时搭建的那些门面,能撤的都撤了。该什么样就什么样,市集上该如何就如何,農田里该怎么忙就怎么忙。
我就是要让他们看到,没有粉饰太平的梁国,看到正在艰难挣扎,却也一步步向前走的梁国。看到这里的百姓,是真正在做事,在生活,而不是在演戏。
她目光坚定:是好是坏,是真是假,让他们自己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遮遮掩掩,反而落了下乘。
周密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谢乔的用意,躬身领命:喏!属下这就去传令!
看着周密离去的背影,谢乔深吸一口气。
荀爽,荀彧,荀攸她再次默念着这几个名字,心中既有压力,也有一丝隐秘的期待。
清晨的微光尚未完全驱散颍川的薄雾,阳翟城外已是车马备齐。
无数道目光,或明或暗,汇聚在这支即将西行的队伍上。有敬佩,有好奇,有担忧,亦有几分难以言说的审视,藏在人群之后。
那些曾试图阻挠的声音虽然沉寂,但怀疑的种子并未彻底消失。
荀爽身着素色长袍,精神矍铄,立于车前。
他目光平静地扫过前来相送的寥寥数人,以及远处围观的百姓,微微颔首,并不多言。
叔祖父,一切准备就绪。荀攸上前一步,低声禀报。
荀爽嗯了一声,率先登上为首的马车。他动作沉稳,没有丝毫犹豫,仿佛此行并非前往一个声名狼藉之地,而是一次再寻常不过的访学。
荀彧、荀攸紧随其后,其他几位名士也各自登车。
队伍缓缓启动,车轮压过青石板路,发出规律的声响,在清晨的静谧中格外清晰。
马蹄声哒哒,一行人就在这复杂难明的注视下,踏上了前往梁国的征途。
车队行在颍川地界,沿途所见,景象日益萧条。
战乱的阴影笼罩着中原大地,十室九空并非虚言。
残破的村庄,荒芜的田野,面黄肌瘦、眼神麻木的流民,偶尔还能看到未来得及掩埋的尸骨。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压抑和绝望。
马车内,气氛有些沉闷。
一位同行文士,忍不住掀开车帘一角,看着窗外凄凉的景象,长叹一声,苛政猛于虎,战乱更甚之。百姓何辜,竟遭此荼毒。
荀攸靠在车壁上,闭目养神,闻言只是眉头微蹙,并未睁眼。
荀彧则捧着一卷书简,目光却并未落在文字上,他也在观察,在思考。
这些景象,与他们之前听到的关于梁国的描述无论是刻意抹黑的,还是隐约传来的某些异闻形成了某种参照。
至少从目前看来,梁国之外的许多地方,其不堪程度,恐怕不遑多让。
听闻谢府君,以女子之身主政,行事颇有惊世骇俗之处。另一位名士,姓陳名实,字仲弓,看似随意地开口,不知其治下,又是何等光景?是如传言般横征暴敛,民不聊生,还是真有几分不同?
他的语气带着探寻,目光在荀爽脸上不着痕迹地扫过。
陳实正是受了颍川郡内保守派的暗中嘱托,要在此行中细心观察,搜集一切可以证明谢乔德不配位的证据。
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和薄册,开始记录着什么,口中还喃喃自语:沿途所见,民生凋敝,可见汉室倾颓,非一日之寒
仿佛只是在做寻常的行记。
荀爽端坐不动,像是没有听到车内的议论,又像是一切尽在掌握。
他只在偶尔停歇时,会下车驻足,目光深沉地望向前方,梁国的方向。
日复一日,行程艰苦。
考察团的成员们,除了身体上的疲惫,心中对于梁国的好奇与疑虑也在不断加深。
终于,在某个尘土飞扬的午后,随从来报:慈明先生,前方已至梁国境!
众人精神一振,纷纷探头望去。
远远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道关卡的轮廓。
与沿途所见废弛,甚至无人把守的关隘不同,这座关卡虽然看得出修建仓促,材料简陋,甚至有些地方还裸露着黄土,但却有一股截然不同的气象。
几名军士肃立在关卡两侧,身形挺拔。关卡前,有数条简易的通道,往来的行人和商旅正在排队接受检查,队伍不长,但秩序井然,没有喧哗吵闹,也没有常见的兵痞勒索。
马车缓缓停在关卡前。
荀彧下了车,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守关的军士。他们的武器装备确实算不上精良,甚至可以说是简陋,不少人的盔甲都带着修补的痕迹,长矛的样式也有些杂乱。
但是,这些士兵的精神面貌却迥异于他此前所见的任何一支郡兵或溃兵。他们站姿笔挺,眼神警惕,动作虽不花哨,却透着一股训练有素的纪律性。
即便是面对荀爽这等名满天下的大儒和随行的众多名士,也只是按规矩上前询问,不卑不亢。
来者何人?请出示文书。一名队率模样的军士上前,声音清晰洪亮。
随行人员递上颍川郡府开具的公文。
那队率仔细验看,确认无误后,挥手示意放行,整个过程流畅而高效。
荀彧看着这一切,心中微动。他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将这些细节记在心里。
装备可以伪装,建筑可以临时搭建,但这种深入骨髓的纪律性和军士的精神状态,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粉饰出来的。
这梁国,似乎真的有些不同。
陳实也下了车,他皱着眉头打量着简陋的关卡和士兵破旧的装备,又在小册子上写着什么,嘴角撇了撇,似乎找到了可以印证虚假的证据。
车队再次缓缓启动,驶入了梁国的地界。真正的考察,从这一刻才刚刚开始。
车队驶入梁国郡城睢阳。
与边关的景象一脉相承,城门处的检查同样严格有序,没有丝毫混乱。然而,当考察团一行人被引入城中后,预想中的府君亲迎、官员列队、盛大接风宴席,统统没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