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作者:
蝴蝶公爵 更新:2025-11-04 20:40 字数:3127
崔杳眸光发暗,语气却极温和,不接关于太子的话,只道:“幸而有将军力挽狂澜,”他顺手给季承宁倒了杯茶,“将军辛苦。”
季承宁这番奉承话被麻得来回摸胳膊,果然将周家二位殿下抛之脑后,义正词严道:“谄媚之言,少说。”
语毕,却接过茶杯,仰头将内里的水液一饮而尽。
不知何时大雨已经停了,天光透过厚实的云层,撒落到刑台上。
先前将刑台团团围住的百姓还在,雨后的阳光不怎么刺眼,暖融融软乎乎地拂过人面,有人被烫到似的颤了下,眼眶处泛起一圈红色。
季承宁收回视线,“走吧。”
……
自从行刑那日后,军营里频发怪事。
譬如说,军营门口的拒马上总能发现几串不知名的蘑菇干、辣椒干、野果干,且找不到主人,好像是凭空长出来的。
季将军找不到主人,干脆一挥手,毫不客气地照单全收。
吃当然不是他独自吃,而是吩咐厨房分给全军。
奈何驻地的兵士足有数千人,这些东西就算再多几百倍,于这帮正值盛年,每日还有繁重训练的青年人都不够分。
蘑菇干被切碎并些菜蔬一道和馅烙饼,每块饼里捞不着半块蘑菇丁。
吃着的洋洋得意,好似这不是草菇,而是龙肝凤髓,“看看看,百姓送的,你有吗?嘿嘿嘿你没有吧——”
凡此种种。
季承宁看不惯这幅骄狂姿态,扰乱军心——当然不是因为他也没吃着。
遂再有百姓送东西来,皆分成十份,拿红纸包了,缠红纸的线用显眼的浅黄,演武后给全军名次前十。
拿到红纸包的军士恨不得将东西别胸口,神似新科进士簪花游街。
季承宁又命人在拒马上挂了一只柳条编筐,里面放了银两铜钱串,可下次照旧有东西被悄悄挂在拒马上,钱却没有少一文。
季将军苦思冥想。
翌日,筐里的钱变成了芝麻糖、云片糕、还有手指大小的桃酥,都拿油纸好好地包着,虽不是名贵糕点,但在此时的兖郡也算难得。
让众军士高兴的是,里面的小油纸包果然少了,但今日——却多了点别的东西,且这东西附赠了一张小竹片,歪歪扭扭地刻着:曾季将军。
季承宁分辨了半天,确认,送东西的人要写的应该是赠。
半个时辰后,一直在等季承宁回来确认文书的崔杳终于忍不住问:“将军还没回来吗?”
目睹了季承宁所作所为的李璧沉默半晌,“回崔先生,将军迷路了,所以,不得已来回行走,”他顿了顿,自己说出口都觉十分荒谬,”寻找方向。”
崔杳:“哦,迷路了,我还以为……”他顿了顿,“嗯?”
迷路了?
就这么个四四方方,闭着眼睛走都能找到方向的地方,季承宁是怎么迷路的!
他疑惑不解,遂整理好文书出门查看。
他向外走了近百步,正好碰到了季承宁。
威风凛凛的季将军左手拎着一袋小鱼干,右手抱着小狗。
小鱼干的咸香急得小狗嘤嘤直叫,被季承宁捏住嘴筒子教育,“这个你不能吃,太咸了。”
小狗委屈巴巴地看他,一个劲儿地往小鱼干袋子的方向扒拉,短胖的四肢都在用力。
季承宁拿手托住它屁股,不轻不重地拍了下,“不要狗命了?”
他一动,发间有什么哗啦作响。
崔杳和李璧定睛看去,却见季承宁发冠后面挂着枚小小的请竹片,随着主人的动作与发冠碰撞,咔、咔,一下又一下,恍若玉鸣。
第79章 “我和你表妹你更喜欢哪一……
倘季承宁生着耳朵,此刻大约已经在脑袋上毛茸茸地支起来了。
崔杳见他得意洋洋地抬着下巴,活像个展示战利品的小狗,忍不住弯眼笑问:“将军,您做什么呢?”
季承宁正昂首阔步地向前走,忽闻崔杳的声音,头一扭,见自家表妹和李璧站在不远处,面上挂着种极无可奈何的笑。
季承宁认真回复,“阿杳,你怎么知道有百姓给我送了鱼干?”
李璧:“……”
谁问你了!
到底是谁问将军了?!
可崔先生却一副颇求贤若渴的模样,“是,属下现在知道了。”
季承宁笑嘻嘻道:“你怎么知道只给我一个人送了?”
李璧嘴角抽搐了下。
将军竟如此幼稚,鱼干而已,他根本不想要——大不了,他去偷将军的小鱼干!
季承宁放下狗子,一手虚虚掩唇,笑得见牙不见眼,“阿杳你莫非能掐会算,知道里面足有十七根?”
崔杳道:“属下不仅知道里面有十七根,还知道鱼干根根做得精细,咸香馥郁,可谓臻品种的臻品,足见送礼人待将军之用心,”语毕,他忍笑问:“将军可还要迷一会路?”
季承宁竖起根手指在面前晃了晃,“再给我一个,不,再给我半个时辰,我就能找到回书房的路了。”
崔杳失笑,“是,属下知道了。”
又半个时辰,季将军果真拎着自家好侄子回书房了,至于那包鱼干,用晚膳时同辣椒、青蒜一并炒了。
季承宁多吃了两碗饭。
他正是青年,素日活动量大,每餐虽用得多,但不见发胖,只离京中目下盛行的弱柳扶风淡雅如月的病美人又远了一步。
好看自然还是好看的,只是冷下脸时煞气外露,看上去能徒手扯掉人脑袋。
用过晚膳,则照常处理文书。
如是半个月,政令传遍整个兖郡,百姓听闻官府要拿粮食换未成形的蝗虫皆觉得不可思议,前两日诸人都嘀咕着观望,生怕又是哪个异想天开的官员耍百姓玩,有那个功夫,这两日下了大雨,稻子在长,田里的稗子也长,还不如去薅两把草!
直到第三日,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人抬着筐蝗虫幼虫到官署门口,过了秤,三升幼虫,当即换了三升米。
不止看热闹的百姓呆了,连几个送幼虫来的少年人也呆了半晌,“这些,真的给我们?”
换粮食的军士是特意挑出来的,顶顶面善,笑起来还有双酒窝,望之极好亲近,就似寻常人家中的长兄,“自是。”
几个少年人面面相觑,不敢相信地呆呆看着,直到有军士问了句,“小郎君,要不要我给你们把米拎回去?”
几人才反应过来,面上的喜色藏都藏不住,嘿嘿笑道:“多谢大人,我们几个能抬回去!”
说着,好像怕军士反悔似的,拎起装着米袋的筐,蹦蹦跶跶地跑走了。
随着几人带米回家,笑话他们是傻孩子的人纷纷傻眼了——怎么会有人真用大米换这不当吃不当喝的玩意?
在确认之后,百姓白天下田,日还没落时则带着一家老小挖蝗虫卵和幼虫。
而送到官署的幼虫、虫卵,则被烧得干干净净。
于是,一场因为连年干旱即有可能泛滥成灾的蝗难,即在此举下悄无声息地消弭于无形。
与此同时,第一批粮食与防疫病草药被送到兖郡。
季承宁给季琳去信报平安,季琳的回信在这两日亦到了。
只言简意赅地写着:知道了。又道:家中一切都好,勿虑。
除此之外,竟无一句指教之言,无丁点插手置喙的打算。
只随信附了一盒经放的肉干、季承宁在京时常吃的糕饼。
与季琳回信一道寄来的还有天工部司长沈楹的信,并两大箱沉甸甸的玩意。
季承宁掀开箱子。
甫一开箱,一股桐油和硫磺混合的怪味扑面而来,经过几十日密封,味道浓郁得几乎形成实质,季承宁被呛得哕了下,屏息凝神俯身去看。
但见箱内整整齐齐地摆着数百件拿精铁打造的零件,小的不过巴掌大,大的则有成年男子半个高矮。
他眼睛瞬间睁大了。
是,火炮的零件!
季承宁忙撕开沈楹的信,入手厚厚一沓。
沈楹的信与其说是信不如说是便条,简短地告诉季承宁:此为新式大炮,名字陛下尚未定下,射程较旧大炮更远,且威力更大,不过,有一点小问题天工部上下尚未探明,今为君寄送部件二箱,倘于君有益,天工部上下不胜荣幸。
另:本门新式火炮造价共计一千五百两白银,请回京后送到天工部。
将季承宁生生气笑了。
“好你个沈楹,”季承宁随手把信扔到一边,拿起那一耷厚厚的东西,简单翻看两眼——此物是新大炮的图纸,“赚钱赚到我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