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农事伤(上)
作者:弗里敦的小柏林      更新:2025-05-22 16:17      字数:3232
  这日午后,蕙宁在东偏厅审核年账,满案是翻开的账册与随手记下的红笔批注。她细细翻看,眉头渐蹙,略作整理,便亲自去寻赵夫人过问。
  赵夫人见她进来,笑着招手让她过来坐:“我瞧你过了年也不得清闲,家里头的事情都麻烦你了。”
  “娘,我没事儿,我喜欢这些琐碎事儿,磨练性子,”蕙宁笑着将手中的账本递上,开门见山,“我这几日查账,发现其中几处佃庄收成年年递减,尤其是东郊那块田,今年只报了去年的六成。”
  赵夫人一边听,一边翻开账本看她红笔圈画的地方,眉心渐皱。
  “这庄子是你二叔留下来的,”她缓缓说着,“他和你二婶都去世得早,又无子女,那些田产便由我们家接手打理。这几年倒也没出过什么大事,只是你说收成差……”
  蕙宁点头,语气郑重:“我觉得事有蹊跷。收成不好是小,可我听厨房里头几个常年与庄头家往来的下人说起,那庄头家里穿戴却越来越体面,连他家孩子都到处说‘爹娘常进城里买金线缎’,您想想,这岂不是不合常理?”
  “若是有人借机拿此事做文章,传到圣上面前,说我们‘家风不肃,失律于下’,那时就是小事变大,口舌变祸端,怕是国公府清誉也保不住。”蕙宁下了一剂猛药。
  赵夫人沉吟半晌,长叹一声:“这庄头姓鲁,是你二叔的老部下。你二叔年轻时从军,战场上与这庄头是过命的交情。后来你二叔伤重退下来,便托他打理这片田地。你说他有猫腻,我心里不是没想过,我也觉得这块地的收成有些猫腻,可真要动他,又怕寒了人心。”
  她说着又补了一句:“而且这人和几位老仆也都相熟,背后牵连甚多,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叁言两语能理清的。”
  赵夫人放下账册,望着蕙宁,语气里带着几分苦意:“蕙宁,你是新妇,兴许会觉得我这当家做得过于宽容,或者有意留事给你处置。可这府里几十口人,事事难周全。你公公年纪大了,不愿再管这些鸡毛蒜皮,说到底,实在是顾忌太多。”
  新妇当家,如烹小鲜。火候一过,便焦了,欠了又腥。
  蕙宁不是不懂这个道理,正因心知火候微妙,才愈发谨慎行事。但也明白,有些事拖得越久,便越容易长出毒瘤来,届时一发不可收拾,不如痛定思痛、快刀斩乱麻,早早了结,以免后患无穷。
  “麻烦也得处理。若是让这痼疾一直搁着,迟早要坏事。儿媳想着,这会儿年节刚过,府中也没什么紧要的事,不如我亲自走一趟。若只是年景不好,庄头多扣了些收成,也算不得什么大错,只提点几句便是。我只怕……这事里头不干净,怕还有别的盘根错节之处。”
  赵夫人闻言,握了握她的手,掌心干涩而有力,唏嘘着:“我这些日子可能要去明王府喝喜酒,家塾那头也要亲自张罗,确实走不开。还有你大嫂身子也不好,我不放心……”赵夫人顿了顿,又道:“我让钧野陪你去。好歹他的武艺我是信的过的。你们夫妻同去,有个照应。他若不听话,你就拿我的话骂他就行。”
  温钧野听说此事,自然没有推辞。他性子本就爽利,不喜拐弯抹角,最见不得旁人狐假虎威、中饱私囊。听闻庄子上可能有弊端,当即神色冷了几分,恨不得即刻便整顿得干干净净。
  再者,虽然他眼里揉不得沙子,做事一向风风火火,却也愿意听蕙宁调度,未有半句怨言。
  两人定了时日,带了几个下人,一早便起程前往庄子。
  隆冬时节,道旁枯草伏地,寒风卷雪,吹得衣袍猎猎作响。然则他们一行人并不张扬,未带仪仗,也不高调宣声,只是简简单单,马车后跟着几名家仆,算不得大阵仗。
  待至庄口,远远便见有人候在道旁,穿着一水的褐灰棉袍,见他们近前,纷纷拱手作揖。鲁庄头带着吏书、府佐站在前头,神色殷勤,笑容堆满脸,恭维之语滔滔不绝:“见过叁少爷和叁少奶奶,小的们这几日日日等着,生怕怠慢了两位贵客。”
  “鲁庄头言重了。”蕙宁只是笑笑,微一颔首,半张脸埋进风毛领子里,神情温顺而恭敬,倒像是个柔弱文静、尚不通世务的年轻媳妇儿,不紧不慢地随着人群往前行去。
  鲁庄头见状,更觉安心。他原本以为此次前来的是赵夫人,至少也应是长房的大公子,怎料竟派来了最没分寸的叁少爷和新妇,心下不禁轻蔑几分。
  蕙宁唇角含着恰到好处的温婉,神情里却不见咄咄逼人,反倒带着几分天真,看了看远处与鲁庄头说着:“鲁先生,你们这些年真是辛苦了,我不过是听从婆母的吩咐,过来瞧一瞧、转一转,权当是偷个闲,出来走动走动,也好跟着几位老师傅讨教些庄务上的事罢了。这些农务、水利、仓储,我是一窍不通的,到时候还得请先生多担待、多指点。”
  言语里没有一句指责,语气又极为恭敬,听来仿佛真的只是来请教长辈般温顺不设防。
  鲁庄头眼珠一转,心中却泛起几分疑虑。此人既然自称不懂,却偏偏将“水利”“仓储”之类精要提点而出,又在言语中不动声色地点明“听从婆母吩咐”,这话既将自己置于弱势,又将赵夫人牵连其后。明是柔声细语,实则布了明枪暗箭。
  他只得陪着小心笑:“叁少奶奶谦虚了。您是咱府上的主母,奴才能为您分忧,自是分内之事。”
  蕙宁仍是微笑,像是未听出他语气中那一丝勉强,又似并不在意。她望了一眼院中空地,雪色已褪,土色灰褐,干裂如龟背,转回身来,话锋一转,语气也柔了几分:“我也不是故意来问罪的,只是账上记了些歉收的数字,我一时不解,便想着亲自来看一看,也好心中有数。究竟年岁如何,还得您来与我细细说一说。”
  这句话说得恭敬,实则却将话柄抛还给了鲁庄头。
  若他说得与账册相符,便算实情无讳;若稍有出入,日后再翻出旧账,也有据可查。
  鲁庄头装出一副苦情模样来,长叹一声:“唉,少奶奶体恤,老奴感激不尽啊……只是去年那年景,实在叫人心寒。老奴每每回想起来,心里仍是揪得慌——少奶奶明鉴哪!”
  “春上头一回蝗灾,那虫子遮天蔽日,黑压压一片,扑下来不过半日,几十亩青苗啃得一根不剩。叁少奶奶是贵人,自然想不到那是怎样的场景。那时候奴才带着庄户们日夜驱赶,用水灌、烧草把,甚至敲锣打盆,可怎么赶得尽?”
  说着竟有些激动,眼眶泛红,声音里也透出几分哽咽:“紧接着夏里又遭大旱,整整两个月滴水未落,连水井都干了,庄子边上的小河都现了底。庄户人吃水都难,更别提浇灌庄稼……老奴急得没法子,只得带人打井,地下水位低,挖了七八丈才见水,连牛都累死了两叁头!”
  他说到此处,顿了顿,抬袖抹了把眼角,竟落了几滴浑浊的泪来。
  温钧野坐在一旁,听得直皱眉,暗地里冷哼一声,心道:好一个戏子做派。这老东西一边掰着手指哭穷,一边浑身油光水滑,嘴皮子利落得像在做买卖,分明早有准备。若非蕙宁使眼色叫他按兵不动,他早就摔了茶盏,直接盘问起来了。
  而此时蕙宁只是静静地听着,神情专注,眼波时而落在鲁庄头脸上,时而轻轻一垂,如同在思量,又似在宽慰。
  鲁庄头见她不动声色,心中愈发摸不清她底细,只得继续添油加醋:“到了秋收那会子,粟米穗子全是瘪的,能数得清粒儿。奴才实在没脸上报府中,可又怕误了府上的用度,只好东挪西凑,借了一些,卖了一些老牛老具,又私下贴了些银子,才勉强交了些上去。那会子我真是昼夜难安,头发都白了半边哪……”
  说到这,鲁庄头的语气已经变成了他为府里填了多大窟窿,居功至伟似的。
  蕙宁闻言叹了口气,似乎也被鲁庄头一番良苦用心所感动,眼神里甚至还带了点歉意,自觉冒然来查账有些不近人情,语气郑重而又真挚:“听您这么一说,倒真是难为您了。这一年里头的确多有风浪,庄子能保下命脉,也是您费尽心血。”
  鲁庄头闻言,心中大定,以为她是个好哄的主儿,与身后那几个老奴互相使了个眼色。他顺势道:“少奶奶放心!今年老天开眼,一定是春早秋丰,麦子长得齐整,桑叶也肥厚,连蚕丝也一定比往年多收了叁成!老奴到时候天天亲自下地盯着,眼都不合一下,绝不会再有什么差池。今年一定把去年的亏空补回来!”他说得情真意切,可言语间却隐隐有种“旧账不必细查”的暗示。
  (今日一更,我昨晚上喝茶喝得一晚上没睡着觉,早早去睡了,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