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335节
作者:
随轻风去 更新:2025-11-04 19:49 字数:3455
另外秋收之后意味着农闲时光到来,而农闲往往又意味着官府工程开搞。
这又是一个非常令林大官人操心的事情,经过与两个县衙的反复商议,终于确定了今年的官府工程项目。
吴县这边,是开工疏浚木渎镇与枫桥镇之间的航道,保证木渎镇的货船能畅通无阻直接北上汇入大运河。
长洲县这边,则是在东边城外的大片湖岸筑堤,并起了个名字叫袁公堤。
刚把工程项目确定,并交给了大哥林时来的两个工程队,还没容林大官人喘口气,结果又有事情上门了。
湖广荆州的袁家粮行遵照合作约定,在秋收之后,就迅速运送大量稻米到苏州城,第一批数量就高达五千石,动用了二十多艘大船。
不过在交易价码上,双方又扯皮了很久。
林大官人开价是五十万斤盐换一万石米,而袁家粮行要价是一百万斤盐。
扯到最后,以七十万斤盐换一万石米的价码达成交易。
百忙之中,高长江又找了过来,拿出了一个办学院章程。
按照指示,学院分为初级学堂和高级学堂,暂时只开初级学堂。
同时又分为短班和长班,十五岁以上的进入短班学习,十到十五岁的进入长班学习。
林大官人只看了看课程设置,不满的说:“文学课只学百家姓和千字文?”
高长江疑惑的说:“坐馆说过,只要教导识字就行了,不用学四书五经啊。”
林大官人指示说:“那只学百家姓和千字文也不够,导致只会认字不会使用。
所以把我的诗词编成一本诗集,作为文学课的进阶必修教材!”
高长江:“……”
要不要把坐馆你那些惊世骇俗的言论也编成集子,当成教材?
在林大官人的忙忙碌碌里,时间就到了万历十四年的年底。
林大官人本来还想着,对社团组织体系进行改制,但因为实在太忙了,只能暂且将改制推迟到明年。
而且改制必将带来短期的混乱,眼下正是社团事务的高峰期,确实也不适合进行改制。
在官府过年封衙之前,林大官人去察院拜访了赵巡抚,并询问道:“今年江南地方钱粮的完纳情况如何?”
赵巡抚喜形于色的答道:“九成!”
熟悉官场规则的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于是林大官人沉默了。
七成就是不处罚,八成就是合格,九成就是卓异。
看林泰来似乎没什么兴致,赵巡抚诧异的问道:“怎么?你不高兴?”
林大官人叹道:“去年平息抗税,今年完纳率又高达九成,连续两年政绩极其卓越,看来老先生明年开春后必定要高升部院了。
对于人在苏州的我而言,当然希望老先生继续当巡抚,不想看到老先生你离去啊。”
赵巡抚是林氏集团在江南地区最直接、也是最强力的保护伞,他的离任对林氏集团而言堪称重大损失。
赵志皋笑道:“哪有你想的那样夸张?无论换了谁做这个巡抚,难道还能动摇你?”
林大官人摇了摇头,“我现在就可以断定,下一任巡抚,对我肯定没有善意。”
熟知官场规则的赵志皋没有问为什么,他当然明白其中道理。
在大明官场中,避嫌和制衡是无处不在的。
对于管辖首辅老家的应天巡抚,首辅不可能提出人选,甚至明面上不能用任何与首辅有关系的人。
那些敌对势力一定会死死盯着这个人选,并期待首辅在这个问题上落下把柄。
以申首辅那不露任何破绽的性格,也不会在这个问题上硬刚。
至于赵志皋先前为什么能当应天巡抚,那是林泰来通过海瑞举荐的,当时明面上与申首辅没关系。
或者说,赵志皋是先当了应天巡抚,再去投靠申首辅的;而不是先投靠申首辅,再当应天巡抚。
赵志皋忍不住调侃说:“区区一个新任巡抚而已,你也会害怕?心里害怕的人,应该是那个新巡抚吧?”
林大官人幽幽的说:“去年原应天巡抚韦某人,栽在了我手里,直接罢官;今年凤阳巡抚杨某人,也栽在了我手里,被剥夺了巡抚差遣。
如果明年再有个不知好歹的巡抚栽在我手里,就是三年三次整垮江左封疆大吏了!
到了那时,朝廷会怎么看我?皇上怎么看我?
我岂不就成了木秀于林我独秀?会不会被当成麻烦制造者?”
赵志皋:“……”
什么叫木秀于林你独秀?细细想去,林泰来所言似乎也有点道理?
只能说,林泰来这个烦恼,如此的清新脱俗、与众不同。
然后赵志皋又开口道:“听了你的话,我忽然有感而发。
如今你也有儿子了,算是成家立业,该起个字了,不然别人都不好称呼你。
我作为前辈,赠你个字号吧,就是独秀二字如何?取意自木秀于林。而林又是你的姓,正好关联起来。”
林大官人:“……”
林泰来,字独秀?号今布?
月底了,先求个月票热热身啊!!!
(本章完)
------------
第三百二十八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万历十四年走了,万历十五年来了,而林大官人已经开始盼着举办乡试(文科)的万历十六年了。
后世人对万历十五年还是很耳熟的,因为有本私货满满的书名就叫《万历十五年》。
单纯从年代感来说,林大官人对万历十五年没有多大感触,今年没有什么值得自己兴风作浪的大事。
不过对林大官人私人而言,历史上的万历十五年下半年前后有两件大事,海瑞和戚继光几个月内相继去世。
想到这里,林大官人就对左护法张文吩咐说:
“找三个头脑伶俐的伙计,过完年就出门去盛产棉花的山东拜访戚少保,问问戚少保有没有兴趣合伙贩运棉花到江南,利润给他大头。
如果社团里没有合适的人,就去苏州卫里找,总能找到有北上经验的人。”
张文虽然答应下来,但心里还是莫名其妙,坐馆这大过年的又是什么脑回路?
林大官人叹道:“给戚少保找点事情做,免得守在家里郁郁寡欢,老年早逝。”
然后又吩咐说:“再派人去南京看看海青天,告诉海青天,明年我就去南京参加乡试。
而且我偏要在他眼皮底下拿一个史无前例的文解元,不信走着瞧!”
张文:“……”
坐馆您这到底是想让海青天活久见,还是直接“卒于官”?
林家过年的团圆饭还是在林宋村老屋办的,范娘子和黄五娘各自抱着儿子,终于有资格来参加了。
只说这一房,三代人男女老少加起来,也有个十七口人了,绝对称得上人丁兴旺。
虽然林国忠老爹心里不服气,还认为自己是一家之长,但在事实上,家族的主心骨已经是林阿四了。
阿大、阿二、阿三这些兄弟,大部分时间也在聆听阿四讲话。
虽然坐在成年男性的末座,但遮掩不了林阿四挥斥方遒的气势。
“今年不是考试大年,我不用去琢磨科举的事情,所以还是以社团事务为主。
而且过去两年社团扩张迅猛,以粗放式增长为主,已经出现了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迹象。
所以今年的总体方针应该是主动减缓扩张势头,实现软着陆,做到稳中有增。
工作重心放在巩固基础、深化内部改革、加强人员素质、提高经济质量等方面。
具体措施有五大条和二十小条,第一”
其他哥俩不敢说话,大哥林时来揉着额头说:“别说这些听不懂的,你就直说让我们今年干什么吧?”
林泰来只得收起了形势教育讲课,直接指示说:“大哥你把工程队扩充一倍,组建三队和四队。”
然后对二哥林运来说:“你在上塘街和南濠街市管所锻炼了一两年,让伱去扬州,你敢去么?”
林二哥露出了为难的神色,不敢接下这个重担。在他们兄弟几个里,林二哥算是最没魄力和野心的一个了。
林泰来也没办法,又不能赶鸭子上架,只能先让二哥缓缓,“你在城市方便,那就负责给我修宅院园林吧!”
然后林大官人又对三哥林福来说:“三哥你继续在木渎港当河快,工业园区就挨着木渎港,你就能者多劳,兼一个工业园区总监工。”
这个倒是没问题,如此林大官人三言两语,就把自家兄弟今年的任务安排完毕。
至于老爹,继续研究双季稻去吧!
对了,红薯应该在这两年被人从南洋偷到福建了,回头可以想办法从福建弄点过来,让老爹研究研究。
虽然这玩意并不是万能解药,根本不能一直当主食,但掺着吃也是可以减轻粮食压力的办法。
过了正月十五,工业园区丝织场发布了招工榜文,并附带两大诱人条件。
一是有济农仓免息借粮、优先赈济福利,二是实行固定底薪按旬发放制度。
还没出正月,就迅速从苏州城里招到了五百熟练织工。
不是只有五百织工报名,而是工业园区丝织场现有规模只能容纳五百织工。
本来林大官人设想,开始直接上马二百张织机,结果没达到计划。
因为织机成本昂贵,动辄十两银子起步,而社团还处于高投入时期,资金太紧张,结果只准备了一百张织机。
林大官人也只能实事求是,先从这个规模起步。毕竟当前最重要的是把工业园区开张起来,进入良性的滚雪球发展模式。
当前城里丝织工场的主流招工模式是日结模式,每天五分银,有点像后世日结一二百的散工。
而林大官人之所以敢力排众议开出底薪制度,不仅仅是为了从城里吸引熟练工,主要还是因为暂时不担心销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