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336节
作者:随轻风去      更新:2025-11-04 19:49      字数:3513
  就丝织场目前这点规模和产量,都不用想冲出江南、走向全国、畅销海外。
  即便没有市场,只靠社团内部各单位的骨干人员也能消化很多,毕竟一千人背后就是一千户人家,更别说还有社团控制下的乡村、船户。
  退一万步说,就算社团内部消化不完,还有个渠道就是让官府出面收购了。
  总而言之,目前丝织场完全不用靠市场就能生存,林大官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直接把底薪制度安排上,只管埋头生产就是了。
  过了二月二龙抬头,位于木渎镇胥江南岸工业园区的丝织场就就开工大吉了。
  林大官人刚把这边事情打好基础,又不得不赶往苏州卫运军分署,安排漕运事务。
  按照制度,每年开春二月,就要开始把去年征收上来的漕粮北运了。
  林大官人身为督运千户,负责的就是组织漕粮运输。
  坐在衙署大堂里,看着二尺高的账册,林大官人不禁悲从中来。
  想起从去年九月到今年二月,除了过年前后半个多月,其他时间全都在连轴转似的忙碌,片刻也不得闲。
  怎么事情都是自己的?难道这苏州城,离了他林泰来就无法运转了?
  林大官人开始怀念两年前,天天除了打打杀杀就是吃喝玩乐的快活日子了。
  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陷入了自我内耗?
  人活一世,到底又是为了什么?
  正当林大官人自怨自艾的时候,苏州卫指挥使李天祐屈尊过来串门了。
  “卫署收到了红票,过几天新知府来上任了,咱们苏州卫也得出个人,去枫桥迎接。”李指挥问道,“你想去么?”
  林大官人答道:“这什么迎接我就不去了,我正准备带队督运第一批漕粮,前往扬州水次仓。”
  李指挥使屈尊来访,当然也不只是为了问这么小事,又说:“听说这个新来的新知府石崑玉名气很大啊,号称清誉满天下,廉介刚正到人称石刚峰。”
  都知道海瑞号刚峰,石刚峰这个外号的意思差不多就相当于“小海瑞”了。
  “林千户你怎么看?”李指挥又问道,其实就是探口风来了。
  林大官人蹙眉稍加思索后,叹口气说:“先前我还想万历十五年大概会很平静,结果又来了这些玩意,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李指挥使是一个对官场很通透的人物,但硬是听不懂林大官人这段话的含义。
  也不能怪李指挥不聪明,如果没站在穿越者的维度,是真理解不了的。
  李指挥只能从“这些玩意”这个称呼,揣摩出了林大官人对新来知府的鄙夷。
  不是林大官人故作高深,而是根本说不清楚,完全没法明白说出来。
  新来知府石崑玉这个人在后世名气不大,也没什么特别的政绩,但是在历史上,他和申首辅辞官有着直接关联。
  原本历史上的万历十九年,首辅申时行辞官,其中原因非常复杂,甚至可以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申时行自己都不想继续干了。
  而申时行辞官的直接导火索事件,就是当时的江南巡抚构陷苏州知府,引发朝野公愤。
  这件事相当于压垮申时行的最后一根稻草,让申时行在被围攻之下,彻底心灰意懒萌生去意。
  而石崑玉就是事件的主角之一,当时他正是苏州府知府,表面上被诬陷的那个。
  在林大官人阴谋论眼光里,这起事件充满着很多诡异之处,更像是一个某势力针对申首辅的、自导自演的阴谋。
  所以看到石崑玉这个名字,林大官人和别人的感触当然不一样。
  别人最多感慨,这个石崑玉肯定关系很硬,居然能把上任不到一年的钟知府挤走。
  或者感慨,这位石崑玉官声主打刚正廉介,以后违法犯纪的事情不好做了。
  而林大官人心里,石崑玉三个字是和阴谋划等号的,还是针对申首辅的阴谋。
  林大官人也没想到,石崑玉比原本历史提前了三年来到苏州府上任。
  想到这里,林大官人也不由得猜测起来,难道这就是自己带来的蝴蝶效应?
  让某势力已经忍无可忍,提前了三年发动阴谋?
  李指挥今天像个好奇宝宝,不厌其烦的问着问题:“这位石知府到底是哪边的人啊?”
  林大官人无语,“李长官别装傻了,不信你看不出来。”
  一个官声清誉莫名其妙非常响亮,又说不出有什么实际政绩,然后还有“小海瑞”这种外号进行炒作的官员,还能是哪边势力的?
  先求月票啊,等我再完善一下阶段构思!
  (本章完)
  ------------
  第三百二十九章 这是何意?
  又过了几天,新的苏州府知府石崑玉来上任,这肯定是苏州官场中的一件大事。
  老规矩,府衙官员和两个县衙官员,以及地方士绅代表都出城去了枫桥迎接。
  虽然苏州卫名义上与苏州府是互不统属的平行单位,但碍于当今文强武弱的现实,苏州卫也得派个人作为代表去迎接。
  但人群里最醒目的不是人,而是一顶神轿。
  所谓神轿,就是节庆日子里,用来抬着神像巡游的那种轿子,称之为游神。
  神轿由四名官军抬着,上面放着一套甲胄,其中最醒目的当属最上面的铜盔了。
  这件铜盔没少被当众炫耀过,所以就有人认出来,这是谁的铜盔了。
  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新知府的座船出现在视野里,然后靠岸。
  来上任的石知府是一个四十来岁,神态很严肃的中年人,脸上没有任何笑意。
  在锣鼓喧天唢呐齐鸣的氛围里,石知府登岸后,分别按顺序接受了府衙和两个县衙的见礼,随即就看到了神轿和铜盔。
  稍稍愣了一下,石知府皱眉问道:“这是何意?”
  神轿旁边的一个总旗答道:“今日府尊到任,我们苏州卫派遣了督运千户林长官前来祝贺。
  但最近漕运事务繁忙,林长官脱不开身,故而令我等抬御赐甲胄到场,以为替身。”
  就算是不知道这铜盔来历的人,听到“御赐”两字也明白了。
  苏州人都知道,林大官人中了武状元后,被皇上赐给了一套甲胄。
  然后大家也都更明白,林大官人对新知府是个什么态度了。
  石知府盯着铜盔看了一会儿,面无表情,不知道是不是正在调整自己的情绪。
  最后石知府没有当场发怒,只是离开了神轿,又对众人说:
  “本官奉朝廷之命牧守苏州,今日与诸君初见,有几句话要讲在前面。”
  上任时发表一下政见,这也是人之常情,众人一起应声道:“愿闻府尊垂训。”
  石知府便高声道:“本官施政之道只有三条准则,公正、公正、还是公正!与诸君共勉!”
  因为公务繁忙无法脱身的林大官人,此时正坐在巡抚察院里喝茶。
  “老先生是不是马上要离任了?新巡抚是不是已经在路上了?”林大官人问道。
  赵志皋有点意外的反问道:“你怎么猜到的?”
  林大官人吹了一口茶水,淡淡的说:“新知府到了,新巡抚还会远吗?”
  “这是何意?”赵志皋乃是榜眼翰林出身,算是饱学宿儒,居然也完全听不懂这句话。
  林大官人答道:“老先生你马上就要离任了,后面这些事与你也没有关系了。”
  在原本历史上,那个导致申时行辞官的阴谋大戏里,其实是双主角。
  一个主角是知府石崑玉,另一个主角就是巡抚。石崑玉都来了,另一个人还能不来吗?
  没想到因为自己的蝴蝶效应,这场戏似乎提前了三年。
  赵志皋又卖了个关子说:“伱可知道,新任巡抚是谁么?”
  林大官人毫无悬念的答道:“我猜是江南苏松常兵备道李涞?”
  赵志皋:“……”
  他有理由怀疑,别人做官是靠猜测和推理,而林泰来做官是靠算卦占卜。
  不过赵志皋还是给林大官人挑了个错,“是江南苏、松、常、镇兵备道,而不是只有苏、松、常。”
  林大官人脑子里还在琢磨着下面的局势,信口道:“申王二相为什么放石崑玉这样的知府在老家,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申王二相指的是首辅申时行和大学士王锡爵,两人都是苏州府人。
  赵志皋一本正经的答道:“或许申王二相就是出于对桑梓的热爱,所以要使用品行出众之人治理苏州。”
  林大官人:“……”
  看来赵志皋已经历练的合格了,可以放心让赵志皋去京师发展了。
  又听到赵志皋继续说:“其实一个知府又能怎样,还能翻了天?所以让也就让了。
  再说上面还有巡抚照看,知府不可能为所欲为。”
  于是林大官人回忆着记忆里的资料,说:“这新巡抚李涞当年也以气节出名,在张居正夺情后,他上疏反对张居正充当皇上大婚册使,触怒张居正”
  赵志皋却插话说:“但是我听说,李涞近些年与申王二相交好,不然哪能这么容易就从兵备道升到巡抚?”
  赵志皋的意思也很明显,申首辅又不是傻子,放着一个反对派在老家不管不顾。
  虽然可能因为某些利益交换因素,让清流势力支持的石崑玉上任苏州知府,但不也还派了李涞当巡抚来制衡么?
  林大官人长叹一声道:“新知府石崑玉固然来者不善,可是这新巡抚李涞也未必是好人啊。
  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鬼知道李涞内心里到底是站在哪边的。”
  这个评价让赵志皋很震惊,难道申首辅还能看走眼?
  听林泰来这语气,李涞怎么像是一个卧底似的?之前李涞和申首辅交好,难道都是“诈降计”?
  不知道林泰来究竟是凭什么作出判断的,但赵志皋已经习惯了林大官人这种占卜式“铁口直断”表现了。
  所以赵志皋没有问原因,只是犹豫着说:“那我到了京师后,提醒一下申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