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639节
作者:随轻风去      更新:2025-11-04 19:52      字数:3121
  被戏弄了的郑总督大怒,下令追查哱拜行军路线,意图围追堵截。
  哱拜父子和两千家丁都是骑兵,这时候已经快速通过甘肃东北端的大小松山,到边墙之外了!
  听到这个消息,郑总督大为震惊,难道哱拜父子这是直接叛逃了?
  但松山边堡的守备禀报说,哱拜父子声称,从边墙外返回宁夏镇戍所路途更近,故而就不绕路了。
  反正都是自己家丁,万一遇到虏寇受了损失,就算自己倒霉。
  于是郑总督感觉自己智商又一次受到了羞辱!
  谁不知道你哱拜和边墙附近的北虏部落之间,交情大都很好?
  但这个时候,郑总督已经担心的不敢再骂什么了。
  挂着宁夏副总兵官衔的哱拜如果真的叛逃出境,那又将是一件大事。
  修补甘南边墙城池、整训新兵、重新组织防线填补漏洞、招纳番族、应付林泰来郑总督就已经焦头烂额,实在不想在另一个方向出新乱子了。
  达东楼听说了哱拜父子擅自出边的事情,连忙来问林参赞:
  “你当初说,宁夏可能会用兵,指的可是哱拜父子?”
  林泰来高深莫测的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
  又过数日,从宁夏镇传来消息,哱拜父子和二千家丁已经回到宁夏。
  郑总督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他已经放弃追究哱拜父子的问题了。
  一切都是为了大局,先忍下了吧!
  林泰来不愿意忍的,他这当总督忍了!
  这年头想做点事实在太难了,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人拖后腿!
  这段时间林泰来也没闲着,一直在督促郑总督对两次大捷进行核实。
  大捷的意义不仅仅是功绩,甚至可以说,林泰来现在并不太需要功绩。
  但对林泰来而言,大捷最重要的意义是话语权。
  如果一个人连胜仗都没打过,那么遇到军事问题时,朝廷凭什么相信他?
  一直到现在,总督行辕终于完成了复杂的核实工作,形成了详细战报,可以正式上奏朝廷了。
  林泰来作为参赞军务和战役组织者,参与了战报的最后审定工作。
  林泰来在火炉边看完后,将战报终稿还给郑总督,“没问题了,就这样上奏吧!
  都已经拖了一個多月了,再耽误下去,就该过年了!”
  这会儿时间已经是十一月中了。
  郑总督没好气的说:“年轻人总是心急!
  这样规模的大捷,核实一个月并不算长!
  我不知道你究竟心急什么!难道你就如此在意早晚一个月的功绩?”
  林泰来心里碎碎念,怕的就是万一哱拜造反,没有大捷的自己抢不到前排。
  最后林泰来不客气的说:“总而言之,赶紧上奏吧!不然小心我弹劾制台你贻误军机、故意隐没他人功劳!”
  郑总督按下了火气,和颜悦色的问道:“林参赞啊,你跟我到西北多久了?”
  林泰来莫名其妙的说:“我与制台一起到的西北,制台你是多久,我就是多久!
  制台问起这个作甚?莫非你想让我回京师?
  先说好啊,回京师也不是不行,但需要伱向朝廷奏请,我是不会主动申请的。”
  “那倒也不必!”郑总督连忙说,“西北正值用人之际,怎能放你回京师?”
  当初林泰来去西北,是郑总督推荐的。
  这才三个月,如果又奏请让林泰来回京师,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么?
  况且林泰来现在有两次大捷在手,若把林泰来赶回京师,朝廷所有人都会认为他郑洛妒贤嫉能、不能容人。
  林泰来闪烁着貌似清澈而愚蠢的眼神,询问道:“那制台到底是何意啊?”
  郑总督语重心长的说:“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故而钱粮是最为紧要之事务。
  西陲民力物力贫瘠,前线很多军需要从陕西转运而来。
  故而想派你前往陕西巡阅,专门负责督促钱粮。”
  众所周知,陕西虽然也不是富裕省份,但基本上就是西北所有边镇的大后方。
  其他省份输送过来的钱粮,往往也要经过陕西转运。
  其实明代陕西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概念,陕西省、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都不是一回事,都是省级单位,都用陕西当名字。
  郑总督所说的陕西,肯定指的就是后方的陕西省。
  林泰来眨了眨眼,质疑说:“这种事情,随便指命一个官员就行,何必一定要用我。
  我个人认为,我还是更适合在前线工作。”
  郑总督劝道:“钱粮工作实在太重要了,交给别人去督促,我就不放心。
  只有你具备足够的威望和能力,我认为,陕西没有你不行啊!”
  若是个刚入职场的毛头小伙子,被领导这样鼓动一下,只怕立刻就上头了。
  林泰来便觉得,自己已经是官场老同志了,如果自己答应的太痛快,反而会让郑总督生疑。
  所以要多提点条件,才能算合理。
  于是林泰来假装犹豫着说:“如果去陕西,在朝廷那边,需要制台去解释。
  不能让朝廷认为我贪生怕死,逃离前线。”
  郑总督立刻说:“你放心,一切都包在我身上,我来负责解释,相应官职我负责讨要!”
  然后林泰来继续犹豫着说:“西北太乱了,没有直属标营,我独自在外行动不安心。”
  郑总督再次保证,“我继续将达云调拨给你,再给你增加五百人!”
  只要能把林泰来离开甘肃,让自己眼不见心不烦,这都不是事!
  林泰来觉得还能再提点条件,去了陕西就专门在陕西和宁夏交界附近晃悠,看看本时空哱拜到底造反不造反。
  ------------
  第五百九十三章 林泰来去哪了(求票!)
  露布,顾名思义就是内容明露于外,不加任何密封的文书布告,旨在让更多人知道内容。
  军事捷报就经常采用露布的形式,以公开宣示武功,振奋民心士气。
  所以发展到现在,露布渐渐的就成了捷报的代名词。
  在郑总督认真核实完毕后,林泰来的两次大捷就采用露布的形式,从西北一路传到京师。
  万历皇帝在刚起床时收到了捷报,心情大好,差点又上朝了。
  其后皇帝一边吃午饭,一边派人去问内阁,要不要把林泰来叫回来,办场午门献俘典礼?
  但是皇帝这个不靠谱的想法,被理智的内阁劝住了,就连赵四也反对。
  一是从各方面来说,这两场大捷还够不上战争典礼的档次。
  只能算是无数次边境冲突的加强版,还是防御反击性质的。
  二是西海真正的敌方是火落赤,先前两次大败明军的也是火落赤。
  现在火落赤还在活跃着,搞凯旋礼实在是不伦不类。
  万一后面明军又败给火落赤,那皇帝还有什么脸面?
  于是皇帝初闻捷报的激情过去后,也就熄灭了献俘礼的想法。
  捷报在朝廷中传开后,众人的感觉大概就是,既在意料之外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是因为,林泰来和大捷这个词之间的关联实在太陌生了。
  林泰来除了兵变和对付女酋长,根本没有任何边镇军事经验啊!
  情理之中是,林泰来好歹也是夺过武状元的九元真仙,星宿下凡能打仗似乎也没什么奇怪的。
  另外,很多人还幻想着,如果林泰来打仗打开心了,能像正德皇帝那样沉迷于边镇武功,不愿意回京师就更好了。
  与捷报一起送来的,还有郑总督对大捷功臣的林泰来的推荐。
  郑总督奏称,林泰来两次大捷并且斩了两大酋首,使得作乱虏敌对林泰来恨意颇深。
  而林泰来现如今又是朝廷门面,安危不可轻忽,留在边镇前线危险系数很大。
  同时总督行辕内部没有官职设置,不方便为林泰来叙功升职。
  故而提议将林泰来升到陕西腹地,负责督理粮饷。具体该如何配置林泰来的官职,请朝廷酌处。
  皇帝没有将郑总督的举荐下发部议,直接让内阁商议,如何升赏林泰来。
  因为天气寒冷,申首辅不小心生了点病,在家卧床休养。
  所以本次内阁会议由次辅王二锡爵主持,王三家屏、赵四志皋上桌。
  性格上更强势的王三率先发言,“这有什么可商议的?
  若要委派林泰来在陕西督理粮饷,给他升一个正四品右佥都御史不就行了?
  从正五品到正四品,也配得上他的大捷之功了。”
  王二虽然是个大聪明,但林泰来这事和他关系不大,懒得多费心思。
  只是下意识觉得有点奇怪,王三今天怎么对林泰来这么好?
  林泰来差遣本来就是参赞陕西军务,如果再加一個右佥都御史兼理粮饷,是不是有点眼熟?
  一般巡抚的官职全称就是右某都御史、巡抚某处、参赞军务、兼理粮饷、便宜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