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757节
作者:随轻风去      更新:2025-11-04 19:52      字数:3701
  尹斗寿勃然大怒,“西八!一派胡言!”
  “这也是林经略说的!”佟养正赶紧把挡箭牌扔出来。
  尹斗寿辩驳说:“即便是经略公,也不能如此污蔑我国清白!”
  佟养正撇了撇嘴,“说实话,林经略的担忧难道没道理?就贵国两班的德行,过手钱粮能有三成入公么?
  你敢保证,损失惨重正饱受穷困的贵国君臣到了义州,看到大批粮草物资不动心?
  不客气的说,连尹议政你自己,也未见得能管的住你自己的手。”
  尹斗寿:“……”
  卧槽!怎么大明一个边将都对朝鲜国内情如此熟知,是谁出卖了朝鲜国的情报信息?
  佟养正趁热打铁说:“所以贵国君臣就先遵照林经略的嘱咐,安安稳稳暂居宽甸堡。”
  “阳谋!此乃阳谋!”尹斗寿情绪激动的说。
  那林泰来死活也要把朝鲜国小朝廷留在辽东,心思简直就是昭然若揭了。
  他一边在朝鲜国攻城略地,一边将朝鲜国君臣隔离在辽东,不让朝鲜国小朝廷第一时间与被解放的军民接触,明显是想偷天换日!
  佟养正装傻的问:“什么阳谋?我怎么不清楚?还请尹议政教我。”
  尹斗寿无言以对,对林泰来的阳谋,可以在心里想,但无法说出口。
  只要说出来,就是掀桌子彻底撕破脸了,但是朝鲜国小朝廷目前显然没有掀桌子的能力。
  或者说,承受不起掀桌子的后果,所以掀桌子的主动权完全不在朝鲜国君臣这边。
  如此尹斗寿气冲冲的来交涉,又更气冲冲的走人。
  将尹斗寿送出了官署,佟养正松了口气,这外交工作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见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脸皮不但要厚,心肠还要硬。
  不过尹斗寿回奏李国王后,李国王便传谕给跟着大军回国的三道体察使、总督诸军事柳成龙。
  至少在这段时间,想要维持小朝廷在国内的影响力,就只能靠柳成龙了。
  当谕示送到柳成龙手里时,柳成龙正在顺安为启程东进的林经略送行。
  林泰来上马前,致谢说:“感谢你找来的几个会说汉话的朝鲜国人,不然通事还真不够分配到各纵队的。”
  柳成龙拿着新送来的国王谕示,没有打开看,先对林经略谦逊道:“哪里哪里,都是在下的分内之事。”
  林经略指了指柳成龙手里的谕示,“这是贵国王上紧急送来的谕示,怎么不着急打开看?”
  柳成龙谨慎都回答说:“等送走经略公,回头再细看。”
  他生怕在辽东憋着的王上心情欠佳,说出什么过激的话。如果让林经略当面知道,他就不好做了。
  “你是不是怕我知道谕示的内容?”林泰来反问道,“你放心,我早就知道里面写了什么!无论你是否当着我的面拆阅,都没影响。”
  柳成龙:“……”
  难道是在传递的过程中,被偷偷拆开看过了?还是在小朝廷写谕示的时候,林经略就已经通过内应知道了?
  无论是哪种可能,都很过分啊。
  林经略井井有条的说:“谕示里主要有三条内容,一是问你最近工作业绩如何;二是表达了贵国大王殿下对国土和百姓的思念;三是请你柳成龙筹备一些财物,送往宽甸堡,以供给王上。”
  林经略的语气十分平淡,但柳成龙却感到了汗流浃背。自己明明什么也没干啊,但林经略的语气为何如此令人惊惧?
  柳成龙想了想后,问道:“听说昨日郑仁弘带着义军,从别地来投奔经略公?”
  郑仁弘算是北人党的骨干,不过他没有和小朝廷一起流窜,而是在地方民间组织抗倭义军。
  林泰来答话说:“确有此事,本部院感觉郑仁弘此人可用,就委托他组织北路忠义救国军。
  不要原来的贵国官军,只从民间募集忠义之士,每一百人搭配我大明官军十人混合编组,说起来这通事真是不够用啊。”
  柳成龙有点委屈的说:“可是被王上委任为总督诸军事的人是在下,这忠义救国军应该由在下来组织吧?”
  在这种乱世,说什么都没用,手里有兵才是硬道理。
  眼前的林经略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手下没有七万精锐大军,他能如此硬气么?
  如果让郑仁弘去组建那什么忠义救国军,那他柳成龙岂不要被架空?
  而且还有个更关键的问题,林经略是不是不相信自己了?
  林泰来诧异的说:“不是安排你在各地组织维持会了吗?难道你觉得工作不饱和?
  除了维护地方基本政务之外,一方面清算投靠倭寇的奸贼,另一方面镇压有粮却拒不向大明官军交纳的富户。
  这些任务也非常重要,而且会很繁重,你这个维持会总会长不好当啊。”
  朝鲜国北路维持会总会长柳成龙连忙道:“在下也可以为经略忠义,在下也可以为经略救国,在下也可以为经略组织民兵!”
  林经略回应说:“不急不急,等我东进之战结束后再说。”
  ------------
  第六百九十二章 七日行军
  打发走了柳成龙,林经略不由得暗自感慨,这个世界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虽然林泰来上辈子对朝鲜国古代历史没半点兴趣,基本不怎么关注,所以对见到过的朝鲜国李朝官员都不甚了解。
  但他有一点敢肯定,目前能接触到自己的这些朝鲜李朝官员,在朝鲜国历史上起码也是能留下“列传”的人物,结果实际能力和品格都不过尔尔。
  就李朝这么一个草台小朝廷,在历史上居然维持了五百二十年时间。
  更巧合的是,这李朝生于大明第一个皇帝洪武年间,亡于大清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年间,看起来很有寓意。
  不但比大明多活了一倍时间,还险些把大清也熬走,年数超过了中国历代绝大多数王朝。
  在踏上征程之前,林经略还吩咐摆设香案,杀“三牲”,然后默默的对上天祷告了一番。
  林泰来这番举动,让左右亲近人物看得一愣一愣的。
  因为他们都清楚,可能林九元自身就是神仙下凡的缘故,所以平时并不拜什么神佛,甚至偶尔还有不敬之语。
  却不料今天亲眼看到九元真仙居然对着上天烧香祷告,真是多年来的第一次。
  别人不敢乱问,但左护法张文这样的多年亲随老兄弟顾忌比较少,问了声:“坐馆这是祈祷什么?”
  林泰来叹了口气,“说起来也是无奈,我掌控不了风雪雨水等等自然天象。
  故而只能向上天祈祷,未来数日千万不要下雪,不然如何山区行军?”
  左右愕然,这是啥意思?只是不能掌握自然天象?其他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大概这就是林经略目前最担心出现的事情,以这时代的组织力度和后勤能力,一旦下大雪,大军很难顺利完成数百里陌生山区的行军。
  此时林泰来话音刚落,就从不远处的法兴寺突然传来连续九声庄严的钟鸣。
  而后林经略就让包装好的“惟政大师”以东国高僧身份,上台宣讲。
  “今有加藤恶鬼作乱人间、屠戮百姓,所以天帅九元真仙率领大军前往东海消灭恶鬼!
  但讨伐加藤恶鬼之前,我等都要接受神佛的考验,进行七日苦难行军!
  这种磨砺也是一种修行,能够消除罪业,再加参加讨伐加藤恶鬼一样,可积累功德善果,并福荫子孙、保障来世!”
  甭管大师的精神灌输效果怎么样、到底有多少人会相信,林经略真是把所能想到的招数都用上了。
  在没有更先进的思想之前,也只能暂时借用迷信手段忽悠一下军心士气,将艰苦的山区行军比喻成消除罪业的修行和考验。
  随后随着林经略的一声令下,以董一元三兵团一万人为前锋,经略标营六千人居中,麻贵二兵团一万七千人在后的大军一头扎进了茫茫的大山中。
  朝鲜国北部五分之四的地方都是高原和山区,这次林泰来东西横穿山区,预计里程在四百里到五百里之间。
  又是在十月下旬,已经开始进入冬季,让过程就更加艰难。
  吃饭还好,蒸饼之类的干粮带了三十日份额的,勉强可以果腹,想多吃点暂时也够用。
  棉袄也能保证人人都有,从林泰来接手朝鲜事务开始的两三个月时间里,最操心的事情除了军粮就是棉袄。
  行军两日后,发现遇到最大的困难的是柴火问题。
  朝鲜国北地虽然多山,但都是石山,山林本就不算茂密,又正逢冬季,可取用烧火的木材就更少了。
  三万多大军每日夜晚扎营住宿所用柴火不是小数目,在附近砍柴经常不足用。
  这日傍晚时候,林泰来正在通过崔五魁翻译,与惟政大师讨论如何派朝鲜探子打听军情。
  却见前锋大将董一元来到中军主营,向林经略禀报道:
  “先前军门吩咐过,要尽力维持军纪。方才时候,因为军中柴火实在不敷使用,有辎重营军士擅自拆了附近村落的几间屋子,以此为木柴烧火。”
  本来以这时代的习气,大军过境,军士犯点事也惊动不到林泰来这级别。
  但是一来林经略前面强调过军纪,二来柴火问题实在令人头疼,如果解决不了柴火问题,很可能造成很多非战斗减员。
  所以董一元就向林经略禀报,看看林经略是个什么态度。
  林泰来抬眼远眺,看了看光秃秃的山峰,心里也是无可奈何。
  他当然明白,董一元前来禀报的意思就是,能不能继续这么干?
  在这种季节,如果房屋被拆了当柴火,那居民还怎么过?
  可是又如果连大军自身生存都遇到威胁,还能对将士有更多道德要求么?
  能趴在雪地里冻死也不犯规的军队,并不属于十六世纪末这个时代。
  想了想后,林经略下令说:“如果将士实在无柴火可用,就听其自便吧!”
  无论如何,也该先保证大军的军心和生存,不然拿什么去打倭兵?
  自从规划东进开始,已经克服如此多困难了,不能因为一个柴火问题而前功尽弃吧?
  然后林经略又悲天悯人的说:“若对沿途山村屋舍有所损毁,就以我私囊来赔偿!
  我随身携带着若干银两,每毁损一间民众屋舍,我个人赔偿五钱银子,算是对民众聊表歉意。”
  董一元:“……”
  听说朝鲜国人根本不认银子,银子就不是货币,更别说山村里的村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