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758节
作者:随轻风去      更新:2025-11-04 19:52      字数:3633
  再说大冬天房屋被拆了,在山里拿着不能当钱用的银子也活不下去啊。
  所以林天帅你这五钱银子,是不是有点多余?
  “没别的事情就滚吧!”林经略对董一元喝道。你这没半点政治头脑的武将,懂什么叫作秀么?
  政客作秀从来不是真正为了作秀对象,而是给别人看的。
  事情既然要做下了,能挽回一点影响就挽回一点。
  赶走了董一元,林泰来好像才注意到,旁边还有个“外人”,朝鲜国的惟政大师一直没走。
  崔五魁低声请示说:“刚才惟政大师询问发生何事,是否要告知他?”
  林经略指示说:“这种事终归是瞒不住的,你就如实告诉他吧。”
  惟政大师听了崔五魁的翻译后,低头默默无语。
  林泰来试探着问道:“本部院是否有伤天和?”
  惟政大师低头念了几句经文,然后才开口说起来,崔五魁同步翻译着。
  “佛家也有相应典故,那就是‘一杀多生’,杀一人救多人也。
  杀生虽为罪恶之业,然杀一人,得生多数之人,则却为功德。
  瑜伽论第四十一曰: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
  林天帅便如此思维,以怜悯心而拆其房屋,所为征伐倭鬼。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林经略终于能亲自感受到,什么叫“自有大儒为我辩经”了。
  不过他还是疑惑的看着崔五魁,质问道:“这么一大段,到底是惟政大师说的,还是你听不懂惟政大师的朝鲜话,自己编出来的?”
  崔五魁:“……”
  经略公你到底是太高看他,还是太小看他?
  在大山里钻了七天后,林经略率领的大军终于陆陆续续的走出了山区,东海岸已经遥遥在望。
  更可喜可贺的是,非战斗减员很少,七日苦难行军圆满结束!
  一方面得益于准备较为充分,另一方面还要感谢天公作美,没有下大雪。
  还有就是大明边军多年积攒的家底雄厚,畜力充沛,极大减轻了行军负担。
  赶赴朝鲜国参战的大明官军,兵员和马匹数量比例基本上能达到一比一的地步,骑兵占比在百分之五十。
  无论对于朝鲜国还是倭寇,这几乎都是不可想象的国力。
  看着前进方向的地势渐渐平缓,而且没有遭到任何阻击,林经略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
  这说明他的计划已经成功了三分之二,只剩下了三分之一需要去完成!
  同时没有遭受任何袭扰和阻击,这说明倭寇迄今为止,仍然没有觉察到,有大明天兵敢在冬季横跨数百里山区,从西海岸大范围的转移到东海岸。
  此时林经略没有更多时间兴奋,出了山区后,马上下令按照计划,长驱数十里直奔咸镜道最南端的永兴。
  突然杀出的大明官军如同天降,轻而易举的全歼了数百猝不及防的驻守倭兵,顺利攻占了永兴。
  到此林泰来才真正的松了一口气,能稍微睡个安稳觉。
  整个咸镜道形状狭长,碍于地形,几乎所有城市都是沿着海岸分布,完全在一条线上。
  永兴之于咸镜道,就好比锦州之于东北,拿下了永兴,就截断了咸镜道倭军主力的退路,可以从容的“关门打狗”。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永兴发现了数百石大米,虽然不是很多,但也能稍微给深入敌后的大军增加一点安全感。
  林经略下令大军暂时在永兴休整,并改善一天伙食,同时等待朝鲜探子回报倭军信息。
  先前在大军之前,就组织了一些朝鲜国义兵和义僧先走数日,往各处打探军情。
  又到次日,林经略召集麻贵和董一元两大总兵,询问各纵队体力恢复状况。
  三人正一边烤火一边说话时,崔五魁领着几个朝鲜国探子,走进了大帐内。
  “看来是有军情探报了,一起听听。”林泰来对麻贵、董一元说。
  探子说了些话,崔五魁就翻译过来,“当前咸镜道倭军有两大股,一股驻守在咸兴府,另一股在更北的吉州对付义军。”
  从永兴往北一百多里,就是咸镜道的核心城市咸兴府。
  前文介绍过,朝鲜八道的名称往往是用本道两个最重要名字合并而来。而咸镜道的咸,就来自于咸兴。
  这样的地方,有倭寇重兵把守,不足为奇。
  而吉州则在咸兴更北面的三百里,虽然份量在咸兴道排不到前三,但位于整个咸兴道的中间,周围朝鲜义军很活跃,所以倭寇分有重兵在吉州也很正常。
  在刚才的说话中,林经略已经对两大总兵透露出了下一步的安排——由董一元驻守永兴,防范来自南边江原道的倭军,而麻贵兵团则要主动出兵向北,寻求消灭倭寇有生力量。
  所以麻贵对军情信息非常在意,他看了看桌案上的地图,便又对朝鲜国探子问道:“倭寇在咸兴有多少兵力?在吉州有多少兵力?”
  朝鲜国探子摇了摇头,表示不知。
  麻贵皱着眉头,又问道:“咸兴府主将和吉州的主将,又分别都是谁?”
  朝鲜国探子又摇了摇头,表示不知。
  麻贵忍不住大怒道:“这也不知,那也不知,尔等到底打探什么了?”
  崔五魁帮忙解释说:“毕竟朝鲜国人与倭人言语不通,交流不畅,一时间弄不清楚也情有可原。”
  林经略挥了挥手,让崔五魁将朝鲜国义务探子带了下去。
  麻贵叹口气,盘算着说:“按先前情报,咸镜道倭兵总数在二万二千人左右。若再分兵,那咸兴府倭兵往多里算也就一万几千人。
  我们兵团一万七千人,加上军门三标营的六千人,也不是不能打。
  但是困难比较大,所以下官建议,可否固守永兴,以逸待劳,等敌军主动来攻?”
  林泰来反问道:“如果不主动出击,永兴小城能容纳的下三万多大军长期坚守吗?
  这里四面皆敌,连个援军都没有,我们固守的意义何在?我们的粮草又能坚持多久?”
  麻贵又气恼的抱怨说:“这些本地废物,连详细情报也提供不了,打仗还要靠猜!”
  林经略淡定的说:“老麻勿急,待本部院掐指一算,就能知道倭军详细情况和动向,以及主将状况了。”
  麻贵:“……”
  经略公啊你这是评书话本看多了,要模仿徐茂功、刘伯温之流的范儿?
  听说你们苏州很流行这个,但不能拿着评书话本当军事教材啊,就算是看起来最军事的三国演义也不行!
  ------------
  第六百九十三章 咸兴城里外
  看麻贵这个老军头明显不信的样子,林泰来忽然摸出了三枚铜钱,对麻贵说:“那我就以铜钱占卜,推算倭兵军情。”
  随即将三枚铜钱装模作样的笼在大手掌里晃动,又装模作样的连续将铜钱在桌案上抛了六次。
  将每次的正反面结果记下来后,煞有介事的闭目盘算了一会儿。
  麻贵和董一元也不再说话,就在边上静静的看。
  突然林经略睁开了双眼,非常自信的说:“祈问于天,吾已尽知矣!”
  然后指着地图上的咸兴府说:“此地有倭兵一万二千人,领兵主将叫锅岛直茂,年过半百,算是省镇级别的小名将。”
  麻贵疑惑的问道:“什么叫省镇级别小名将?”
  林经略想了想,就随口比喻说:“就好比宣府四大猛将这样,在一个地区内小有名气。”
  麻贵不由得撇了撇嘴,“倭国真是人才匮乏,这样的人居然能将兵万余,镇守大城。”
  林泰来又指向吉州,“此地有倭兵一万,领兵主将就是加藤清正!
  据说此人乃是倭国摄政王的嫡系亲信,以勇猛著称,外号虎加藤,身材高大雄壮,枪法出众!”
  听到这里,旁边其他人都感觉“高大雄壮、枪法出众”似乎很耳熟的样子。
  林泰来冷哼一声:“不过说此人高大也就是对比倭人而言,其实比本部院要矮三分之一尺。”
  于是众人又觉得这个叫加藤清正的倭将不算什么了,毕竟他们连九元真仙都见识过了。
  林经略的手指又对整个咸镜道比划了一下,“可以说,倭兵第二兵团主要是就这两个集团!
  当前我们已经占据永兴,完成关门打狗的设想!
  下面的任务,就是趁着倭军没有反应过来,完成合兵时,用最快速度分别吃掉这两个分散的集团!
  先攻打咸兴府,歼灭锅岛直茂,然后再根据加藤清正动向制定新计划。”
  麻贵实在难以理解,难道这些情报真是算出来的?这实在颠覆了他的认知,未免太过于儿戏了!
  “确实是推算出来的。”林经略一本正经的说,“准确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先前林泰来知道倭寇第二兵团有两个集团,分别是加藤清正的熊本兵和锅岛直茂的佐贺兵。
  但却不知道加藤清正和锅岛直茂的具体位置,不知道这两人各自驻扎在哪里。
  朝鲜国探子打听来的粗糙情报,正好弥补上了这最后一环。
  咸兴府和吉州各自有大股倭兵这样的情报在别人看来太过于模糊不清,但对林泰来而言足够用了。
  反正两股倭兵里,肯定一个是加藤,一个是锅岛。
  以加藤一直向北突进的风格,更北方的吉州倭兵大概就是加藤部,那么另一股驻守咸兴府倭兵就是锅岛部。
  麻贵兵团将是攻打咸兴府的主力,所以麻贵又问道:“烦请经略再细说咸兴府守将锅岛直茂。”
  倭兵的战斗力和战斗模式,现在基本也了解的七七八八了,主要想打听的就是倭将信息。
  林泰来稍加思索后,答道:“锅岛直茂此人,数十年来纵横于倭国南部的九州岛,算是个乱世老油条了,一直努力打造忠勇人设。”
  麻贵有点不明白,“何谓一直打造忠勇人设?”
  林泰来继续答道:“忠就是对主公忠心耿耿,数次以死进谏;勇就是战斗中敢于奋勇争先,敢于以寡敌众。”
  “这有什么问题?”麻贵还是疑惑,听起来是一个品质很优秀的人。
  林泰来悠悠的说:“然后当年主公的地盘,现在都已经变成锅岛直茂自家的领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