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780节
作者:随轻风去      更新:2025-11-04 19:53      字数:3490
  郑文孚坚持说:“大人乃是上邦读书人物,应当知晓臣节,怎么能劝在下去做错事?”
  崔五魁懒得再说什么了,直接大骂道:“见你妈比临海君啊!”
  郑文孚感觉受到了侮辱,怒斥道:“何故无礼?大明读书人就是如此做派么?”
  然后崔五对附近官军下令说:“将这几个押送到行辕去!”
  等郑文孚等人被推推搡搡的押走了,崔五魁又对跟班军丁说:“给他们准备几个棺材,一会儿就能用上了!”
  说你们咸镜道这边消息闭塞还不服气,看来你们是真不知道,先前在林经略公面前摆出这种嘴脸的朝鲜人,哪怕身份是使节,也一个个坟头草都三尺高了!
  而后郑文孚等人被带到行辕前堂的门外,抬眼就看到了坐在堂中的天帅,以及侧旁的顺和君。
  郑文孚又执着的问道:“王长子临海君何在?”
  林泰来转头对顺和君说:“你看,你们朝鲜国的臣民根本就没把你放在眼里。真正在意你的人,只有你娘和我啊。”
  顺和君:“……”
  天帅你是不是有毛病?怎么总喜欢用这种口气说话?是感觉更刺激还是怎么着?
  而后林泰来也没把郑文孚一行人请进来赐坐,就让他们站在门外说话。
  林泰来先对镜城守官鞠世弼问道:“先前你族兄鞠景仁劝你向本帅反正,你何故没有响应?”
  鞠世弼有点滑头的说:“天帅说得晚了,先前义军兵临城下,小人早已经向义军投诚了,故而不便再响应天帅。
  再说小人想着,义军也算是王师,向义军投诚也不能算错。”
  林泰来没再向鞠世弼问话,又对郑文孚说:“如今咸镜道倭寇已经被大明天兵全歼,尔等对今后布局有什么想法?”
  郑文孚有条不紊的答道:“天兵可以奋勇南下,继续剿灭其他各道倭寇。
  而咸镜道各城则可以由我们义军负责接收,而后拟定官守名单,向大王请封。”
  林天帅反问道:“你真是这样想的?”
  郑文孚很认真的答道:“如此义军与天兵各司其责,岂不两全其美?”
  林天帅又问:“你们义军有多少人?”
  郑文孚回答说:“义军已有三千兵马,而且随时可扩充,暂时能维持咸镜道治安,天帅不用担心。”
  林泰来讥讽道:“听你这语气,我还以为义军有三十万兵马呢。”
  郑文孚皱眉道:“大人这不经之戏言,未免有失上国体面。”
  林泰来挠了挠头,他实在看不出来,郑文孚到底是真心这样设想,还是故意装傻。
  不过无所谓了,他没有义务去分辨蝼蚁的心思。
  于是林泰来站了起来,开口道:“我大明天兵进入咸镜道后,除了天兵之外,只有三种兵马。
  第一种是倭寇,第二种是投靠倭寇的伪军,至于第三种,就是叛军!”
  郑文孚脸色大变,“大人这是何意?”
  林泰来冷漠的说:“本帅的意思就是,咸镜道没有什么义军,只有叛军。”
  话音才落,冲出来几十个刀斧手,不由分说就将郑文孚、鞠世弼等几个叛军头目绑了,又堵上嘴,拖着往外走。
  崔五魁摇了摇头,提前准备的棺材果然用上了,自己预判了经略公!
  你们这帮消息闭塞的人以为,身份是半官方的“王师”,经略公就不会杀你们了?
  林泰来对新上任的忠义救国军总兵韩克諴问道:“现在你去镜城,能否拿下?”
  韩克諴连忙回答:“必须能!”
  他现在总算明白,天帅之前说“骂名由个人来承担”是什么意思了
  然后韩克諴恶狠狠的请示道:“镜城伪官鞠世弼胆敢不服天帅之招纳,悍然投靠叛军,影响十分恶劣!是否诛其九族,以儆效尤?”
  同样姓鞠的鞠景仁:“……”
  踏马的不就是阻止了你向天帅送女么?至于如此记恨么?
  林泰来朝着韩克諴摆了摆手,“不至于!范围限定在直系三代就行!
  你尽快收复了镜城,以后咸镜道局面暂时就交由你和鞠景仁维持了!”
  ------------
  第七百一十一章 回归西线
  对林天帅而言,今天主要事务是和六王子顺和君谈话,正面观察一下顺和君的心性。
  至于接见什么义军首领、镜城守官,都是顺带的事情。
  如果顺从,就给他们一定安排;如果另有心思,那也直接把他们安排了,长德山万人谷还能塞不少人。
  反正这些战五渣义军相关事务,天帅都不值当多费心的。
  回到内院,金顺嫔已经在屋里等待了,脸色还有点紧张,就像是后世站在考场外等待的母亲一样。
  “吾儿如何?”金顺嫔提笔问道。
  林泰来也提笔答道:“比临海君好,尚可造就。”
  顺和君这个少年看起来挺记仇的,有人撑腰就开始念叨被大哥二哥欺负,但也不是什么心机深沉之辈。
  主要是顺和君年纪不大,还有可塑性(容易洗脑),比那些完全成年的王子也是个优势。
  金顺嫔这才彻底放下心来,如果天帅对儿子印象不佳,这几天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而后金顺嫔又问道:“天帅如何处置临海君?”
  林泰来答道:“送他与他父亲团圆去。”
  金顺嫔:“……”
  这话看起来怪怪的,应该不是那种意思吧?
  反正无论如何,肯定就是将临海君送走的意思,只留下顺和君进行扶持。
  随后金顺嫔亲手给林天帅盛饭煮汤,像一个贤惠妻子似的亲自侍候天帅。
  她看出来了,这林天帅做人有点吃软不吃硬,把体贴讨好的细节拉满肯定是加分项。
  林泰来喝完热汤后又写道:“大军马上要南下,你们母子还有忠心的陪臣先跟着我们一起走。”
  金顺嫔好奇的问道:“要去哪里?”
  林泰来回答:“黄海道,叫你衣锦还乡如何?”
  金顺嫔喜不自胜,开口说了句刚学会的汉话,还是苏州吴语版本的:“多谢天帅恩情!”
  冷不丁的听到句家乡话,林泰来愣了下,点头道:“有心了。”
  难怪这娘们的封号是“顺”,外在特性简直把“温柔和顺”发挥到了极致。
  把咸镜道义军定性为叛军,确定了扶持六王子顺和君的方针,对林天帅而言,咸镜道本阶段的事务就算结束了。
  剩下的琐碎杂事,自有维持会会长鞠景仁和忠义救国军总兵韩克諴来操心。
  然后再留下一个纵队的大明官军,监控维持会和忠义救国军。
  至于开发甲山铜矿的事情,那也不是现在这几天就能出结果的。
  完成部署构思后,林天帅就准备启程南下。大军粮草又只剩半个月的量,不能在吉州继续耗下去了。
  当前无论海陆,主要后勤线路还是在西线的平安道、黄海道。
  自己率领大军一直向南,出了咸镜道然后可以向西进入黄海道,就能接上后勤供应了。
  临走之前,林泰来又专门召见了在咸兴府立下次功、还在养伤的杨登山。
  “组织上已经决定了,把你留在咸兴道。拨给你三千兵马,以及一千二百石军粮。”
  杨登山一时间他也不知道,这差事到底是好是坏,但军令如山,只能接受。
  然后林泰来又嘱咐说:“以后忠义救国军总兵韩克諴在北道镜城,维持会会长鞠景仁在南道咸兴府,而你领军驻扎在中间的吉州,同时监控南北。”
  杨登山也进入了角色,连声称“是”。
  最后林泰来又交待了一项任务:“吉州是距离山区里甲山郡最近的地方,目前甲山唯一通向外界的官道就是吉州。
  我明确得知,甲山那里有巨大铜矿!
  近一年内,你先想法整修前往甲山的道路,按照我指定的地点完成勘探,同时评估从甲山沿着鸭绿江往下游水运的事宜。
  这些都是前期准备,以后肯定要进行大规模开采。”
  杨登山苦着脸,他是个只会打仗的猛将,怎么还要承担这种任务。
  林泰来拍了拍杨登山,又指了指上方说:“这是天子直接关注的项目,勉力!”
  十一月二十三日,除去杨登山部三千兵马之外,经略三标营六千人、麻贵第二兵团剩余一万四千人,董一元第一兵团一万人全部南下。
  本时空后世的《壬辰复国述略》记录道:“在曲线救国的鞠景仁精心谋略下,林天帅手撕加藤清正,其余倭寇惊惶之下弃城逃跑。
  另一曲线救国将军韩克諴在长德山埋伏,全歼逃跑倭兵八千人,然后负责剿灭叛军,有力的支援了天帅收复咸镜道。
  战后在天帅委托下,鞠景仁和韩克諴这一文一武曲线救国双璧,又为咸镜道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做出了卓越贡献。”
  《万历邸抄壬辰卷》中说:“经略林泰来攻至吉州,未有先登,但阵前力斩敌军主将加藤清正,悬其尸首震慑倭兵。
  倭兵士气大溃,献城请降,吉州城遂完整收复。林泰来入城解救朝鲜国王长子临海君、六子顺和君,以及顺和君生母顺嫔。
  后林泰来将临海君送至辽东宽甸堡朝鲜国王处,而携带顺和君母子于军中,沿途安抚各地。
  又,当初林泰来安置降兵于长德山,数日后反正朝鲜兵违抗军令,尽屠八千降兵,林泰来追悔莫及。”
  行军数日后,林泰来抵达咸镜道的最南端,与大师惟政和七百僧兵汇合,再往南就是江原道了。
  江原道北部的铁原、金城等处,都是几百年后战史中有名的地方,但此时并不是林天帅的主要方向。
  林泰来又命麻贵率领第二兵团一万四千人驻守咸镜道最南部的元山,监视江原道岛津兵团。
  而林泰来和经略标营、董一元第三兵团一万六千人折向东南继续行军。
  两天后抵达谷山,就是位于黄海道最东北角、平安黄海咸镜江原四道交界处的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