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作者:宋公子晏      更新:2025-11-04 20:38      字数:3124
  马信推开大门,想去问问军士,看看能不能找到他可以帮忙干的活。
  走到巷子里的尽头,他突然发现长城下聚了好些人,上前一看,是城墙上贴出了一张榜文。
  上面写的什么?马信问旁边的人。他这里离榜文太远,看不清字。
  招工文书。
  招工?马信闻言,眼睛一亮,立马来人兴趣,怎么说的?
  旁边另一名军士帮他解答道:文书上可全乎了,招织坊的织工,窑坊的师傅,医馆大夫和伙计,工坊招铁匠木匠皮匠,还招厨子呢。都给钱的,按月给,织工每月两百文,工坊师傅看技艺给钱,技艺高超的最多每月有三百文,一知半解的也能进工坊当学徒,每月五十文,技艺学到家了还会成倍的涨。
  可这些我都不会啊。一个身形高大,但模样憨厚的大个挠了挠头,苦恼地说。
  军士答道:那简单,你一身的好力气,可以当力工,出出力,搬搬东西,扛扛货,每月也是有钱拿的。
  大个跃跃欲试,好!我要做力工,官爷,我叫铁栋,你把我名字记下来。
  军士摆摆手,手指向不远处的一间屋舍,看到那边的马匹了吗,从旁边大门进去,黄先生在里面,都归他管。
  大个认准目标,神采飞扬地跑上去,其余有了目标的人都纷纷跟上。
  军爷,文书上这些我恐怕都做不好。我一身武艺,只想保家卫国,能不能投军?一名精悍的男子从前排挤过来问。
  马信竖起耳朵听,这话是问到他的心坎里去了。
  那你可以当军户。
  什么是军户?
  这显然把军士问住了,他抓抓脑袋,面露难色,这我一下讲不明白,总之太多好处了,我自己就是军户。你若是有兴趣,想了解更多,也可以去那边问黄先生,黄先生什么都知道。
  走进院中,马信一眼就看到了桌案后坐的黄先生,他坐在一把特质的椅子上,椅子两侧带了能转的轱辘。
  黄先生束发,是文人的扮相,脸上疤痕遍布,细看还有些渗人。但与疤痕密布的表皮违和的是,他脸上始终挂着让人舒服的笑意,声音温和耐心。从旁边的侍从就能看出来,黄先生在这里有一定的地位,却依然待每个人都如此真诚。马信对他的好感陡然攀升。
  排了会儿队,马信终于走上前去,与他一起的,还有好些想了解军户制度的同伴。黄先生不厌其烦,一条条同他们讲述并解释各项好处。
  越说下去,大伙越心动。放在平时,他们肯定不敢轻信,但他们身处的这片神奇的地界,这片远离中原战祸天灾的地界,人人都能吃饱穿暖的地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马信不再犹豫,难掩激动地举起了手,黄先生,算我一个!
  好,黄意翻出册子,笔尖沾墨,问,你叫什么名字,我记下来。
  马信,马信补充到,马援的马,韩信的信。
  听见这两个名字,黄意停下笔,颇有兴致地打量着他。这两人,你都认得?
  两日后,马信正式成为了军户,并在据点分到了一户属于他的屋舍,这是他们在这个陌生地界的家。
  跟随他从阳城山下营寨来迁徙至此的同伴,以家庭为单位,全都有了各自的活计。约七十户和马信一样,选择成为军户,并均匀分配去了另外四处据点。
  其余的,有各自手段能力的,选择去做织工、匠人,缺乏技艺的,也有去做了力工,他们迁去了百里地之外的龙勒县城和一百五十里外的榆安城,据说也都无偿分到了各自的屋舍。马信替自己也替同伴开心,屋舍是起点,是家,天大地大,有家,就有了一切。
  马信和妻子邹绵认识了同为军户的邻居,郑柘和杨荷。
  他们早一年成为了军户,家中已然井井有条,郑柘在长城戍边,平日里操练、巡逻,杨荷操持家务。院中搭建的窝棚里养着好几只鸡,母鸡天天下蛋。但最让马信觉着神奇的,是他们在院子的角落里,巴掌大的小地方垦地种植,麦子长势又密又好,除了种麦子还种了些果蔬,即使株间几乎没有空隙,也丝毫不会影响干扰。郑柘告诉他,这叫神奇土壤,所有的作物
  种在上面都能快速生长,且无需过多料理。这种神奇土壤他也会有,不过要等一等,等到主公回来。
  郑柘和杨荷夫妇称那位谢姑娘为主公,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主公是顶顶的好人。主公谢乔去年送杨荷进榆安诊治,具大夫不光医好了她的头风,顺带还调养好了她的身体,如今她又有了三个月的身孕。
  从和邻居的谈话中,榆安这座城池的名字总是传进在耳朵里。郑柘还推荐他可以将女儿阿采送去榆安的学堂念书。军户子女入学堂是不用花钱的,郑柘和杨荷将来也打算把孩子送去榆安。
  闻言,马信纳闷,女娃也能念书吗?
  马大哥,男娃女娃都能念书,主公颁布了法令,凡从学堂出来的,不论男女,均有机会在此地为官。杨荷说。
  郑柘也附和,这边的军户好些都将女娃送去学堂,有比你家阿采还小的,官学的先生待人很好的,完全不用担心,如果实在想得慌,还能去看,逢年过节也能把人接来团圆。
  马信眉头漾开,其实他感觉得到阿采可能会喜欢念书,在她比现在还小一些的时候,他吟诵些经文,她话还说不利索,都会跟着学样,隔十天半个月再去问她,她还能精准地复述出来。
  第二日,马信和邹绵领着阿采去了一趟榆安城,找黄先生就能安排马匹送他们过去。如果黄先生不在,就找那户屋舍的其他人办,这是军户的特权。
  站在官学的学堂外,耳畔是郎朗的读书声,马信仿佛一下回到了年少时光。转头看阿采,她垫着脚尖,目光憧憬地望着望着窗内的景象,望着好些和她同龄的孩童,羡慕极了。
  经过首次战役的失利,皇甫嵩已经意识到了黄巾的锋芒。黄巾势头方兴未艾,士气高涨,但总会衰竭的,没有什么可以长盛不衰。
  是以,他定好了策略,那就是先消磨其意志。
  大军全面展开阵势,但不急于求成,而是保持足够的耐心,伺机寻找机会。只要守住雒阳的东大门,不威胁到京畿地区,一切就都在可控的范围内。
  这期间,谢乔被派去率领骑兵滋扰游击阳城一带的黄巾。这个任务谢乔十分乐意去做,简直就是为她量身打造的。
  但阳城一带距离营寨极近,除去谢乔这一支,还有三支骑兵领到了相同的任务。其余部队则按兵不动,保持警戒。
  皇甫嵩体恤出营将士的不易,将军需更多的往他们这边倾斜,这就导致营地火头军直接三餐供给食物,且送来军帐,确保都能填饱肚子。干硬的冷馍馍,咬起来像石头一样,但这些都是军士最基础的口粮,好些还吃不到吃不饱。
  我想吃馅饼了。极支辽望着谢乔,巴巴地说。
  自那次在伏击黄巾前吃过肉馅饼后,他就再没机会吃过,回味无穷。以致于无比后悔,当时怎么就吃得这么快,应该多品品的。这件事不能想,千万不能想,就像一个无底洞,只会越陷越深。
  从前在草原上,他吃腻了肉,后来开始觉得麦粉做的食物好吃,但这天底下怎么能有人煮东西煮得如此难吃!这些火头军简直是羊羔子变的!
  这时候如果能再给他一张肉馅饱满滋味喷香的馅饼,他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谢乔体恤他的不易,安慰到:我给你讲个卧薪尝胆的典故吧。几百年前越王勾践兵败,为了报仇雪恨,他日日睡在硌人的柴堆上,每天都要舔一舔苦胆,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心中仇恨。终于击败对手,成就一番大业。
  你现在吃得苦一点,就好比是勾践尝胆,时刻提醒自己大任在肩。你说我讲的有没有道理?
  极支辽抓了抓头发,随后目光坚定地握住拳头,看看手里的干馍,张大嘴巴,一口咬了下去,咬肌需要很用力才咀嚼地动。眼泪看看包裹不住了。
  谢乔勉励他:加油,草原的王!
  -----------------------
  作者有话说: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37章
  在謝乔的鼓励下,极支辽硬着头皮又连吃了几日火头軍做的干饃。考虑到干饃又冷又硬,謝乔建议他可以尝试把馍馍撕烂,放进开水中搅拌成面糊糊。谁成想更難吃了,极支辽直接吃吐了。他其实不是不能吃苦,小时候流落在草原上,为了活下去,还生吃过苦涩的野草。但部族迁徙到新的栖息地后的日子过得实在太舒坦了,尤其是包括謝乔在内的汉人教了他很多新的饮食方法,他的胃口就彻底回不去了。謝乔告诉他,这叫曾经沧海難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