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作者:
宋公子晏 更新:2025-11-04 20:38 字数:3055
她看着毛玠重新坐下,又恢复了那副沉默寡言的样子,仿佛刚才那番精辟的论述并非出自他口。谢乔心中暗笑,这毛玠,果然是个低调的实力派。
梁园文会的名声,在此次之后,愈发声名远播。人们不仅谈论《梁园赋》的惊才绝艳,也开始津津乐道这里开放、务实的讨论氛围。
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是豫州本地的士子,甚至一些更远地方,听闻消息的读书人,也开始动身,想要来梁园一探究竟。
谢乔望着渐渐散去的宾客,尤其是毛玠那并不起眼的背影,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才,正在慢慢聚集。
她知道,这才只是个
开始。
梁园文会后,谢乔并未立刻去找毛玠等人。人才难得,尤其是这种有真才实学又低调的,更需耐心。她先将此事记下,只需寻更合适的时机。
相府的日常事务依旧繁忙,但有了周密、阎忠、刘备等人分担,谢乔需要自己处理定夺的部分其实并不多了。
周密心思缜密,擅长处理繁杂的文书和人事调动。阎忠原为信都令,老成持重,对地方政务颇有见地。刘备,处理起民事纠纷来也头头是道,待人接物更是让人如沐春风,引得不少吏员暗中称赞。
谢乔乐得清闲,只需在关键决策上把关,大部分事务都放手让他们去做,这算是一种锻炼和考察。
宁陵邬那边,虞仲和杜奉仍旧奉命操练军士。杜奉虽不足全信,但可以服众,而虞仲则像一把悬在杜奉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监督,预防杜奉拥兵自重,生出异心。
谢乔偶尔会潜去坞堡外围转转。远远望见军士训练刻苦,精神饱满,坞堡内的工匠、农户各司其职,与周遭村落的百姓相处也颇为融洽,甚至由于免去头税之后,百姓甚至主动送些自家种的菜蔬给坞堡,这让她欣慰。
至于莽苍山城寨,她分几次上山,将通过【签到】获得的神奇土壤布置在空地上。
效果是显著的,原本贫瘠的山地,如今土豆、红薯、玉米这些高产作物长势喜人,一茬接一茬地收获,堆满了几个的仓库,几乎成了她的粮食种植基地,且由于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极其安全。与此同时,谢乔有计划地将城寨中的一部分人,特别是那些经历战乱、身体孱弱的老弱妇孺,挑选出来,分批转移到凉州安置落户。他们需要更安稳宽敞的环境休养生息。
唯一让谢乔有些挂心的,是派去青州收拢黄巾的张梁。
数月过去,一点消息也没传回来,更别说带回黄巾军民了。青州黄巾势大,情况复杂,谢乔不由得有些担心他是不是遇到了麻烦。
好在【角色】模块里,张梁的状态一直显示健康,这让她稍稍安心,推测或许是过程不太顺利,有些曲折。她现在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基业的摊子铺得越来越大,各行其是,各司其职,使这台机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发育需要时间,让子弹飞,让酵母发酵。谢乔适时地利用[寿命],往后拉动时间线,度过了许多无聊的时光。
这种快进的感觉,让她这个习惯了现代快节奏的社畜重新感到了一丝微妙的熟悉。
与此同时,睢阳东市,其繁华程度与日俱增,几乎是一日一个样。
梁园不同主题的文会接连筹措,名声早已不限于豫州,那些与会士子回到家乡后的口耳相传,更是最好的宣传。
原有的市集范围早已不敷使用,谢乔下令向外扩建。
新铺就的石板路干净整洁,两侧商铺鳞次栉比,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于此,带来了各地的丝绸、瓷器、香料乃至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空气中弥漫着牲畜的气味、讨价还价的喧嚣声、以及各种食物的香气,一派勃勃生机。
不过仅仅出售原材料,利润有限。谢乔便令麾下,在东市最显眼、人流量最大的十字路口支起了一个大摊子,专卖一样新奇吃食油炸土豆。
在这个时代,辣椒尚未传入,百姓口味普遍清淡,但这并不妨碍土豆的魅力。
当切好的土豆条被投入滚烫的油锅中,发出滋啦的声响,那独特的、带着淀粉焦化的香气便开始霸道地扩散。炸至金黄酥脆后捞出,沥干油分,趁热撒上细盐和从西域商人那里购来的孜然粉,香气更是猛增数倍,足以让半条街的人都忍不住抽动鼻子,循味而来。
嚯!这摊子卖的什么?香得人走不动道!
好像叫土豆?闻所未闻,看着黄澄澄的,不知味道如何?
管他呢,先来一份尝尝!大哥,怎么卖?
摊位前迅速排起了长龙,队伍里有短衫赤脚的力夫,有挎着篮子的妇人,也有好奇张望的小童。甚至一些路过的士人,本来还端着架子,闻着味儿,看着别人吃得香甜,也忍不住偷偷咽了口唾沫,最终还是让随行的仆役上前去买一份回来。热乎乎的炸土豆用简单的油纸包着,烫手却又让人舍不得放下,顾不得仪态,直接用手抓着送进嘴里,那外酥里糯的口感,加上盐和孜然的调味,瞬间征服了食客的味蕾。
唔好吃!真香!
外皮焦脆,里面却软糯得很,这口感绝了!
就是有点烫嘴嘶不过瘾,再来一份!
一时间,吃炸土豆成了睢阳城里最新的风尚。
这新奇吃食不仅风靡市井,连一些小型的文人雅集上,都有人将其作为谈资,讨论其风味与新奇之处,俨然成了一种时髦。
没几日,一份写在竹简上的诗作被呈送到了谢乔的案头。
她有些好奇地展开,定睛一看,差点没笑出声。
竟是一首咏叹炸土豆的打油诗。
文辞算不上华丽,平仄格律更是无从谈起,有些地方甚至显得颇为粗陋直白,但却朗朗上口,字里行间那股子对炸土豆的真切喜爱和惊叹感,却是扑面而来,鲜活得很。
第84章
梁园文会的热闹,并未随着士子的陆续散去而立刻冷却下来。
最初的喧嚣鼎沸渐渐沉淀,化为一种細水长流的文化氛围,润物細无声。
謝乔与刘弥商定,梁园后续仍将定期向士人开放。
往后每年三月都会举行一次盛大的文会,以为定例。
同时,每个月亦会安排一次小型的雅集。
在文会雅集之上,无论是诗词歌赋的唱和,还是经义策论的辩难,都将成为常态。
其中遴选出的优秀作品与见解,会被郑重地书写于特制的屏风之上,立于园中顯眼处,供后来者觀览品评。
这无形中又添了几分激励与竞争。
而在睢阳的东市,卖油炸土豆的摊子前,人潮依旧汹涌,丝毫不见颓势。
那首歪歪扭扭粗陋直白的打油诗,竟然真的被某个闲不住的好事者给谱上了曲调。
更离谱的是,这支帶着浓浓市井气息的俚调,凭借其简单上口的旋律和接地气的內容,迅速传遍了睢阳的大街小巷,连追逐打闹的孩童都能摇头晃脑地哼上两句:黄澄澄,热乎乎,一口下去停不住。
这无心插柳的广告软文,直接导致了炸土豆摊前的队伍,又肉眼可见地向后延长了几分,摊主忙得脚不沾地,脸上的笑容止不住。
连向謝乔负責汇报的下属,在提及此事时都哭笑不得。
相府的书房之內,灯火通明,謝乔的身影端正坐于宽大的书案后。
在她面前,層層叠叠地摊开着竹简,一卷又一卷,分量十足。
它们堆叠起来,几乎垒成一座小山,足见数目之庞大。
竹简上,細密的墨迹如同蛛网般铺展开来,记录着参与梁园文会的一个个士子的姓名与籍贯。
而名字之后,紧跟着是更为详尽的策论要点摘录,他们的思想精华。
甚至,还有与会期间,专人记录下的言谈举止的細致觀察。
某人辩论时的眼神闪烁,被敏锐地捕捉。
某人言语不多却能一语中的,也被郑重地记录。
某人衣着朴素但见解不凡,同样没有被遗漏。
这些细致入微的觀察,如同沙里淘金般,力求不放过任何一丝潜在的光芒,不使明珠蒙尘。
这些记录经过反复的筛选、整理和核对,最终才呈递到謝乔的案头。
每一卷竹简,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可能潜藏着未来的栋梁之才,亦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过客。
谢乔的指腹帶着一丝微凉的触感,在一个个略顯陌生的名字上缓缓划过。
阮瑀,陈留人,未来的建安七子之一。
她心中默念着,原世界的记忆与眼前的文字交织在一起。
文采斐然,但观其言行记录,似乎更适宜成为笔杆子。
毛玠,陈留平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