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作者:宋公子晏      更新:2025-11-04 20:38      字数:2999
  她的目光停留在下一个名字之上,思绪继续延伸。
  她的脑海中,各种信息如同走马灯般快速转动、碰撞、组合。不仅看他们的主张,更要结合记录中的性情、谈吐、乃至一些不经意的小动作,去判断其人的潜力、可用之处以及潜在的风险。
  这工作量,比她原世界的hr筛选简历可要复杂和关键得多,毕竟这关係到她未来的班底,乃至整个势力的根基。
  梁国虽小,官場上的弯弯绕绕却一点不少。
  谢乔主政梁国的这些日子,旁敲侧击,翻阅了些许陈年卷宗,发现许多位置上的人,要么是靠着祖荫混日子,尸位素餐,要么就是精通推诿扯皮之术,将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奉为圭臬。真正遇到棘手问题,便只会两手一摊,念叨着祖宗之法不可变,或者干脆称病不出。
  这与日新月异、充满活力的东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为梁国相,她拥有征辟之权,理论上可以革除庸碌无为的官吏,将这些看中的士子直接任命,以填补空缺。
  她完全可以快速组建新的班子。
  但直接把人塞进去顯然不行,太粗暴。
  她几乎能想象出那些满腹经纶、踌躇满志的年轻士子,一头扎进官場后,被那些老吏们或明或暗的手段耍得团团转,或者凭着一腔热血把好事办砸的場景。到时候哭都没地方哭去。
  那不是她想要的人才引进,反而是揠苗助长,甚至可能毁了这些好苗子。
  空有理论,不谙世事,纸上谈兵终究是虚的。
  她需要的不是一群只会引经据典、高谈阔论的嘴强王者,而是能真正俯下身子,看清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干家。
  她的目光重新落回竹简上。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帶着不同的乡音,不同的见识,不同的抱负,是这个时代知识精英的一个缩影。
  他们是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打磨,需要一个合适的平台去施展拳脚。
  与其让他们两眼一抹黑地跳进地方的泥潭,被那些老油条帶歪,或者在底層消磨掉锐气,不如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脑海中逐渐成型,
  不如,先集中起来,试用一番。
  这个想法让谢乔精神一振。
  她要做的,不仅仅是用人,更是育人。
  同时,这也是让她自己,一个势力的主公,能够最快速、最全面地洞悉这个庞大国家机器末梢运作方式的捷径。
  她要把梁国和相府,或者说,把梁国官場,变成一个大型的岗前培训基地!
  她忍不住在心里嘀咕,这词太现代了,但意思就是那个意思。
  让这些学子了解梁国各曹各司的运作流程,接触真实的卷宗案例,甚至可以分组,针对睢阳城乃至梁国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比如流民安置的具体细节、农田水利的规划勘察、商税厘定的实际操作等,提出解决方案,进行模拟推演和辩论。
  这个念头一旦成型,便挥之不去,谢乔越想越觉得可行。这样既能考察他们的实际能力、心性品格,又能让他们在相对可控的环境下熟悉政务,还能顺便看看谁是骡子谁是马,谁适合哪个坑。一举多得。
  她放下竹简,扬声唤来侍立一旁的文吏:去,将这份名单上的人,明日起,分批请至相府。
  文吏躬身:诺。敢问府君,以何名义?
  谢乔说:本相对諸位在文会上的高见颇为欣赏,欲请諸位前来,共同探讨一些经世济民的策论。
  诺。文吏再次躬身,领命而去。
  接下来的几日,相府的门槛几乎被踏破。
  一批批在文会上崭露头角、或言辞恳切、或见解独到的学子被请入府中。他们大多出身寒微,或是家道中落,对于能得到梁国相的亲自召见,既激动又忐忑。
  一间偏厅內,七八位学子正襟危坐,神情各异。
  有人难掩兴奋,目光灼灼。有人则略显拘谨,双手安放在膝上,不敢随意动弹。
  谢乔缓步走了进来,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
  她没有坐在主位上,而是随意地在一旁的坐席坐下,这种略显随和的姿态,稍稍缓解了厅內的紧张气氛。
  諸位不必拘礼。她开口,声音清晰,今日请諸位前来,非为考较学问,也非授予官職。
  这话一出,几位原本满怀期待的学子脸上,不由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一位性子略急的青年忍不住开口问道:敢问谢府君,召我等前来,所为何事?
  谢乔看向他,认出是名单上备注性直,有辩才的那个。
  问得好。她微微颔首,我知诸位皆有匡扶社稷之心,亦有经世济民之学。然,空谈理论,终究是纸上文章。治理一地,犹如庖丁解牛,需得熟悉脉络,方能游刃有余。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梁国虽小,亦有田亩、户籍、税赋、治安、水利、工商诸多事务。我欲邀请诸位,并非直接出任某職,而是进入各曹、各司,从旁学习,亲身参与。你们可以观察老吏如何处理文书,如何应对乡里纠纷,如何征收粮税,如何规划市集。此行,我称之为实习。
  实习?几个学子面面相觑,这个词汇对他们来说过于新奇。
  对,就是实习。谢乔解释道,意为实践中学习。以为期半年。半年之内,你们可以轮转于不同曹司,了解各项政务的实际运作。半年之后,我会根据诸位的表现、专长以及意愿,再行任命。在此期间,相府会提供食宿,并发放一定的津贴,确保诸位生活无忧。
  谢乔的话如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众人心中激起層层涟漪。
  谢府君之意,是让我等先做学徒?有人迟疑地问,语气中带着几分不确定。毕竟,他们是饱读诗书的士人。
  可以这么理解。谢乔并不否认,但我更愿意称之为预备官员。诸位读圣贤书,所为何事?难道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将所学付诸实践,造福一方百姓吗?若连最基本的政务流程都不熟悉,连百姓的疾苦都不了解,如何能奢谈治理?
  她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圣贤书是根基,但实践中的经验同样重要。我希望从梁国走出去的官员,不仅能引经据典,更能撸起袖子,解决具体事宜。梁国官场,将是你们学堂。当然,如果有人觉得此举有辱斯文,不愿屈就,现在便可离去,绝不强求。
  厅内一片寂静。
  学子们互相交换着眼神,消化着这番颠覆性的言论。
  让他们这些自负才学的士子,去跟着胥吏学习具体的事务,这在传统的观念里,确实有些掉价。
  但谢乔的话也点醒了他们。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他们中的许多人,并非尽数出身世家大族,若无此机会,或许终其一生也难以接触到真正的政务核心。梁国相提供的,不仅是一个職位,更是一个宝贵的学习实践平台。
  短暂的沉默后,先前性急的那个青年率先站起,躬身行礼:在下愿听从谢府君安排!府君所言,深合我心!
  有人带头,其他人也纷纷反应过来。
  在下亦愿!
  愿随府君学习!
  看着眼前这些眼中重新燃起光彩的年轻人,谢乔心里清楚,她的梁国官场大学计划,算是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接下来的日子里,梁国各个官署衙门里,多了一道道年轻而陌生的身影。
  他们起初或许笨手笨脚,对着堆积如山的文书和繁琐的流程感到无所适从,甚至闹出一些笑话。
  有被派去协助管理市场,结果被油滑的商贩几句话绕晕,差点弄错税额。
  有被安排去处理乡间田亩纠纷,听着双方乡民俚语土话的争吵,半天没弄明白事情原委。
  还有跟着老吏下乡丈量土地,一天下来,腿脚酸软,叫苦不迭。
  谢乔并没有过多干预,只是派人留意观察,定期
  将这些实习生的表现汇总给她。
  她时常翻阅,上面记录着每个人的进步、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各自展现出的不同特质。
  她看不过来的,还有周密替她筛查。
  此人对数术敏感,可以往户曹或仓曹方向培养。
  此人性子沉稳,言语不多,但做事条理清晰,适合处理文书档案。
  此人总能用些乡间俚语与百姓打成一片,化解矛盾。是沟通之人才。
  周密心思缜密,为她省去了许多琐碎。
  以此形式,谢乔不仅为西凉储备了未来的行政力量,更重要的是,她拥有了无数双眼睛和手,深入到了这具庞大郡国机器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