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作者:宋公子晏      更新:2025-11-04 20:38      字数:3089
  他们是帝国庞大信息网络与交通网络上的关键节点,确保政令文书得以上传下达。
  最基层的,便是深入村落的里。
  里的负责人被称为里正,或称里魁。
  里正直接管理着大约百户人家,负责最基础的户籍登记、人口核查、安排徭役等事务。
  里正是官府与普通民众打交道的最前沿,政令能否被准确传达、赋役能否被公平摊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
  更加琐碎、更加具体、更加考验耐心的民生百态,这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官场大学课程。
  预备官员的实习实践过程,不仅仅是让他们自己熟悉从高层决策到基层具体执行的每一个细微环节。
  更重要的是,让谢乔对于郡国内各官吏的具体职能范围、权力边界、日常运作流程,甚至其中潜在的效率低下或滋生弊端的环节,都有了远超书本知识的、鲜活深刻的认知。
  这为她日后优化现有结构,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高效且廉洁的统治班底与制度体系,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半年时光悄然而逝,当初那些略显青涩的学子,在经历了相府到乡亭里的全方位官场实践课后,已然脱胎换骨。
  凭借实习期间积累的实务经验和展现出的能力,陆续通过了考核,得到了正式的官职任命。
  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梁国官场的气象为之一新,官员队伍显著年轻化。
  那些原本占据高位、却只知空谈不做实事的老吏,在这些精力充沛,熟悉具体运作流程的年轻人面前,相形见绌,不少人不得不黯然让位下台。
  这番人事变动雷厉风行,但也如同捅了马蜂窝,那些盘踞地方利益受损的豪强大族,对始作俑者谢乔的记恨又加深了几分。
  谢乔对此心知肚明,却也不甚在意。
  梁国终究只是一个跳板,一个为西凉本部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基地。
  毕竟,从零开始培养能独当一面的可用人才,周期太过漫长,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借着梁国这块试验田,筛选、锻炼、然后择优调往西凉,才是最高效的办法。
  谢乔翻看着梁国新晋官员的名册,目光锐利地扫过一个个名字。许多人在此时尚且籍籍无名,但在她那来自原世界的记忆里,却清晰地标注着他们未来的分量。
  当看到毛玠二字时,她微微一顿。
  这位未来给曹老板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关键人物,更是屯田制的重要推手,现在已然在梁国某个不起眼的职位上历练了。
  谢乔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作响:这种级别的重要谋士,其价值绝非寻常官吏可比。
  未来曹老板会是主要竞争对手,曹老板那边少一个栋梁,自己这边多一个支柱,一来一回,里外里就是双倍收益。
  血赚!
  -----------------------
  作者有话说:[星星眼]有时候挺茫然的,想知道大家更想看什么,与历史名人的互动,还是想看剧情,看基建种田,看攻城略地,还是女主的高光
  第85章
  遴选的新官吏,揣着任命文书和几分忐忑,走马上任。
  他们帶来的不仅是年轻的面孔,更是謝乔反复强调的关键词:效率、实干、责任到人。
  梁国,这台一度运转不畅的机器,各部件各齿轮,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运转。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短短一个月,卓有成效。
  过去积压的文书在几日內便得到批复流转,不再是动辄数月杳无音信。
  田野里,新任的亭长、里正不再只是板着脸催缴租税,而是帶着相府统一印发、图文并茂的《农时简报》,与老农们蹲在田埂上,认真讨论着墒情、选种和新农具的试用。
  老农起初还拘谨,后来发现这些年轻的官吏,是真的能说出些门道,态度亲和,渐渐话多了起来,脸上多了几分踏实的期盼。
  市集上,尤其以睢阳为最,变化更是显著。往来商贩增多,南腔北调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取代了往日的萧条。绢布、粮油、盐铁等大宗商品交易活跃,甚至一些来自外郡乃至更远地方的皮货、药材也出现在固定摊位上。
  在加强巡逻的新任县尉弹压下,过去常见的地痞滋扰、强买强卖现象几乎绝迹,整个市集秩序井然。
  就连一些偏远县乡,坑洼泥泞的道路上,也出现了民夫修整的身影。
  新任亭长亲自监督,确保工程用料和进度。虽然只是初步修缮,远谈不上平整宽阔,但至少保证了雨雪天气下的基本通行。往来传递公文的驿卒脚程因此快了不少,行商也敢于走到更偏远的村落收购土产。
  梁国上下一派新气象,尽扫战乱阴霾。
  一場考验来得猝不及防。
  邻郡骤然爆发瘟疫,起初只是零星消息,但很快,疫情悄然蔓延,触角伸向了梁国边境的几个村落。
  消息通过加急驿传送到睢阳时,已是深夜。
  几乎在消息送达的同时,医曹属官吏便迅速行动起来。不等天亮,新上任的医曹史已经亲自帶着几名得力下属,以及预先储备好的药材、石灰、醋等防疫物资,快马加鞭直奔疫区。
  隔离病患、划定疫区范围、熬制防疫汤药分发、组织人手遍洒石灰消毒、严格管理水源和食物:一套后世看来或许粗糙但在当时已属先进的组合拳有条不紊地打了下去。疫情甚至还没来得及在普通民众中引发恐慌,便被有效扼死在萌芽状态。
  那位新上任的医曹史,其家族世代行医,凭借着医学素养和一篇论述防疫的策论而被謝乔看中,被破格录取,如今得以在梁国政坛施展拳脚。
  当然,能在梁国获得官职,并不意味着从此高枕无忧,捧上了铁饭碗,可以在任上摸鱼摆烂。謝乔仍会定期组织对官员的考察。  除了定期的述职报告,还有不定期的抽查,她亲自委派的观察员将深入各地明察暗访,收集最真实的反馈。这一个多月,就已经有两名在实习期表现尚可但正式上任后迅速故态复萌敷衍塞责的官员,被毫不留情地罢免,空出的职位立刻由候补名单中考評更优者替补。
  这番操作,无疑再次敲響了警钟,让所有新晋官吏都明白,在梁国,想要在宦海畅游,唯有勤勉实干,拿出真正的政绩,方可不翻船。
  潁川。
  雅致的庄园內,水榭亭台,曲水流觞。
  峨冠博帶的士人围坐清谈。案几上摆着精致的茶点,仆从侍立一旁,小心翼翼地添着茶水。
  諸位可曾听闻梁国之事?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轻捻胡须,慢悠悠地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那謝乔,行事乖张,竟是依附了宫中阉宦,行龌龊之事,方才窃得国相之位。
  旁边一年轻些的士人立刻接话,语带激愤:何止!荀公此言还是太过宽厚。此人在梁国,推行所谓唯才是举,实则大肆提拔寒门鄙夫,排挤我等饱学鸿儒!说是看重才干,我看不过是收买人心,培植私党罢了!与那禁中阉党沆瀣一气,狼狈为奸!
  不错,另一人抚掌叹息,最令人痛心疾首者,此女全然不敬名教,视圣贤经典如无物。观其政令,处处透着一股子铜臭之气,行事作风粗鄙不堪,与我辈士人崇尚的清雅德行、礼乐教化背道而驰!长此以往,纲常沦丧,斯文扫地,国将不国矣!
  岂止是不敬名教,又有人补充,听闻其遴选官吏,不问德行出身,只看样貌。样貌生得俊俏者,便留在身
  边委以近职。样貌稍有不足,哪怕腹有经纶,也拒之千里之外。
  这简直是牝鸡司晨,秽乱不堪!荒唐至极!
  更有甚者,一个声音压低了,带着神秘兮兮的语气,传言那相府夜夜笙歌,裙下之臣不知凡几,豢养了不少面首。
  蝇营狗苟,伤风败俗!
  竟有此事?成何体统。
  类似的清议,在潁川郡的各个角落上演。
  文人士子聚会,世家大族宴饮,席间谈资总少不了这位梁国相。
  一封封措辞严厉的书信,如同带着毒刺的羽箭,在各个士族大家之间飞速传递。
  那些关于谢乔勾结阉宦、唯利是图、践踏名教、色欲薰心、生活淫靡的负面評价,被不断添油加醋,如同墨汁滴入清水,迅速扩散、发酵,最终汇聚成舆论的浊流。
  远在梁国的谢乔,在他们口中,已然成了一个集野心家、谄媚者、道德败坏者于一身的妖女。
  谢乔后知后觉风評被害。
  消息传进相府时,她正在处理一批督邮送上来的民情简报。
  她放下竹简,面色平静,眸子里却闪过一丝冷光。
  说她与宦官有关系也就罢了,竟还造起了黄谣。
  说她以貌取人,还夜夜笙歌。滑天下之大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