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作者:
宋公子晏 更新:2025-11-04 20:39 字数:2939
行至德阳殿前,已有不少官员聚集,皆身着各式官服,依品阶高低,三三两两聚在一处低声交谈。
谢乔整了整衣冠,深吸一口气,随着人流缓缓步入殿内。
德阳殿内高阔宏伟,数十根巨柱支撑着殿顶,光线自高窗投入,略显幽暗。
百官按列序立,前方是三公九卿之位,再后则是其他朝臣,文武百官。
谢乔依着引导,立于九卿队列之中。前方不远处,便是身着紫袍的司徒王允,他面容严肃,不苟言笑。
谢乔目光扫过百官,忽地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
皇甫嵩。史书上记载,这一时期,他因为得罪董卓,险些被杀害,此时仅为议郎。
这时,内侍的嗓音划破德阳殿的寂静:陛下驾到
众臣垂首,只见年少天子刘协身着玄色龙纹朝服,头戴平天冠,珠串微微晃动。
他面色苍白,竭力维持着天子仪态,一步步登上御座。
百官行礼,山呼万岁。
刘协轻抬了抬手,示意平身,自始至终,目光未与阶下任何人交接。
紧接着,无需通传,一阵沉重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董卓魁梧的身躯出现在殿门口,他身着锦绣深衣,腰悬宝剑,顾盼之间,自有一股悍然霸气。
百官再次躬身,口称相国,声音中不自觉带上了几分敬畏。
董卓大步行至御座之側,随意一站,殿内气氛便为之一凝。
谢乔立于九卿之列,只觉一股无形的压力扑面而来。
董卓傲视群臣,不怒自威。
斥候传回军报,关东诸贼已然集结进发。董卓的声音在高阔的殿堂中回荡,乱贼起兵作乱,实则欲颠覆朝纲。诸位大臣,可有良策平定此乱?
司徒王允上前一步,拱手道:相国神威,关东鼠辈岂敢久逆?
话音刚落,队列后方传来一阵衣袍摩擦的声音。
卢植持笏板,亦出列,苍髯飘动:臣愚以为,兵者凶器,不宜轻动干戈。
董卓微微侧身,目光如刀锋般射向卢植:那依卢尚书之见,当如何处置?
关东诸侯虽起兵,然其名为清君侧,若能遣使安抚,晓以大义,或可不战而降。卢植道。
董卓听罢,忽然仰天大笑。笑声戛然而止,面色瞬间阴沉下来。
安抚?董卓向前踏出一步,逼近卢植,怒叱:卢植,你这老匹夫,还是这般妇人之仁!逆贼亦能安抚乎?
殿中气氛愈发凝重,众臣噤若寒蝉。
董卓忽然将目光转向队列中的一位老者,声音中带着嘲讽:袁太傅,都是你的好侄子啊。
袁隗闻言,面色煞白:相国明鉴!我已修书去,痛陈利害,斥彼不臣,劝其早日罢兵,归朝领罪,以全袁氏清名。
董卓:哦?
袁隗额头冷汗涔涔,声音颤抖:袁绍袁术,皆是些不肖子孙,臣教导无方,让相国忧心了。
董卓看都未看他,只向身旁的内侍随意地抬了抬下巴。
念。
一个字,如千钧之重。
内侍立刻展开一卷绢帛,用他毫无感情的嗓音高声念道。
本初贤侄,公路贤侄,见字如晤。今董贼专权,祸
乱朝纲,京师危殆,社稷将倾,国将不国。二位贤侄当速速进兵,以清君侧,解救社稷,诛杀此贼。董贼若以我为质,不需理会。死国,我死何憾?
每一个字都如霹雳在殿内回响。
袁隗闻听,面如死灰,猛地抬头,嘶声辩解:此非老臣所书!定是他人伪造,欲陷我于不义!相国明鉴啊!
董卓不听解释,拔出剑,直刺入袁隗胸口。
袁隗瞪大了双眼,嘴唇翕动,想要说些什么,喉咙却只能发出血沫声。
片刻后,身体失去支撑,重重地倒在地上,彻底失去了生机。
殿中官员无不骇然,有胆小者甚至微微向后缩了缩。
这已不是第一个溅血于德阳殿的朝臣了。
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董卓还剑入鞘,动作干脆利落,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他甚至连看都没再看尸体一眼,高声道:太傅袁隗,勾结乱贼,其罪当诛!传令,袁氏一族,男子皆斩,女眷没为官奴,家产悉数抄没入官!
袁隗的血尚在殿中流淌,温热的腥气弥漫开来。众臣噤若寒蝉,无人敢发一言。
百官之中,忽有一人发出一声悲怆的怒吼。
那是一名身着下级官服的年轻人,双目赤红,状若疯癫。
国贼董卓,残害忠良!
此人,乃是袁氏一手提拔的门生。平日里温文尔雅,此刻却如困兽般愤怒。
他嘶吼着,自百官队列中猛然冲出,再也忍不住。宽大的袖袍中滑出一柄寒光闪闪的匕首,直刺董卓。
那决绝的姿态,是抱着必死的决心。
董卓未挪动脚步,只发出一声轻蔑的冷哼。
刚刚归鞘的长剑,已然再次饮血。
那名官员前冲的身形戛然而止,匕首哐当一声坠地。
一抹血线自他颈间迸现,随即喷涌而出。
他仰面倒下,在袁隗的尸身旁,溅起第二滩血污。
董卓反手将剑锋上沾上的血渍随意地甩在地上,还剑入鞘。
谢乔仍立于三公九卿之列,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眼前这座巍峨的德阳殿,曾是历代天子号令天下的神圣之地,如今却成了董卓展示暴戾的屠宰场。
代表大汉天下最高权力中心的地方,如同戏台,任人摆布,任人肆意玩弄,肆无忌惮地在这里上演着一幕幕血腥的闹剧。
董卓缓缓转向御座,目光落在刘协身上:天子,还有要说的?
刘协小小的身子在御座上微微一颤,他垂下眼帘,声音细弱:没有。
董卓仿佛满意了,沉声道:那便退朝吧。
百官闻言,皆暗松了一口气,正待依序退出,小心翼翼,生怕制造出太响的动静。
就在此时,董卓突然想起什么,抬手示意:等等。
众人脚步一顿,刚刚放松下来的神经再次绷紧,纷纷望向他,惊疑不定。
忘了告诉你们了。弘农王,死了。董卓道。
满殿震惊。
上百官吏,无论是三公九卿,还是列侯议郎,皆面露惊骇之色,有的甚至倒抽一口凉气,险些失仪。
短暂的死寂之后,是压抑不住的哗然。
御座之上,年少的刘协身体剧烈地一抖,冕旒上的珠子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那是他的兄长,曾经的天子刘辩。他脸色煞白,嘴唇翕动,却不敢发出任何声音。
董卓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惊愕的脸庞,最后落定在谢乔身上,他语气不变,继续说道:昨日,谢少府入京探视,发现弘农王病卒于床。谢少府,你且与百官细说来。
刹那间,殿内数十道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谢乔身上。
谢乔深吸一口气,面色平静地上前一步,平静道:确有其事,弘农王薨于昨日,医官称乃是痼疾沉疴所致,业已入殓。何太后亦哭死于侧。
她知道,从这一刻起,无论真相如何,她谢乔的名字,都将与弘农王刘辩的死,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成为史书上或明或暗的一笔,也成了董卓手中一枚新的棋子,一个新的威慑。
董卓闻言,似乎满意地点了点头,高声道:多亏谢少府及时发现,如若不然,只怕弘农王遗体久置,有所不洁,岂非有损皇家体面,更伤宗庙威严?谢少府此举,当记一功。
他环视百官,声音陡然提高:某意,当为此功,封谢乔为侯。诸位,可有异议?
殿内一片死寂,无人敢应。
董卓的提议,在此时此地,便是不容置疑的命令。
片刻后,才听见王允等三公率先躬身:相国所言极是,臣等并无异议。
其余百官见状,亦纷纷附和:臣等并无异议。
声音零落,却无人敢提出半句反对。
董卓这才转向御座上的刘协:天子?
刘协几乎是立刻应道:全依相国所言。
董卓目光看向内侍。
那内侍会意,上前一步,扬声道:陛下有诏,少府谢乔,忠心耿耿,勤政爱民,此番探视弘农王,不辞辛劳,及时发现弘农王薨逝,处置得当,维护皇家威严,保全宗庙体面。功绩卓著,当予嘉奖。今特擢少府谢乔为西亭侯,食邑三百户,以彰其德,以励百官。
谢乔:?
不是,这就封侯了?
反应慢半拍的谢乔躬身,深深一揖:臣乔,扣谢陛下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