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作者:
宋公子晏 更新:2025-11-04 20:39 字数:3100
谢乔不信这是误打误撞。
这个人,不仅勇武,心思也同样缜密。他洞悉了谢乔常理之下的疏漏。这无疑是一场博弈,而她,在这一回合中,略输一筹
。
放跑阎行,实在可惜。
不仅是失去了一员猛将,更意味着她和韩遂之间,将再无任何缓冲可能。
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已近在眼前,不可避免。
阎行会将这里的一切,原原本本地告知韩遂,甚至会夸大她的威胁。韩遂绝不会坐以待毙,他必定会集结重兵反扑。
谢乔不怕大规模的会战,凭借自己对历史走向的预判,和对军事科技、组织效率的碾压,她相信自己最终能赢。她有绝对的信心和底气。
但是,野战肉搏,她怕伤亡过大。麾下将士,不是消耗品。
每一名士卒,对她而言都是宝贵的资源。
他们更是活生生的人,有家人,有血肉,不是冰冷的数字。
每一次大规模的战争,都意味着无数的家庭将因此破碎。
作为统帅,她不能仁慈,战场伤亡在所难免。
然刀剑无眼,她仍然希望尽可能地减少伤亡,减少无辜的牺牲。
从阎行的马蹄声彻底消失的那一刻起,谢乔便迅速收敛了所有情绪,眼神坚毅。
她转身命令:传我将令,立刻统计伤亡,清点战俘!传令全城,严格军纪,不得扰民!安抚百姓,维持秩序!
命令下达,西凉军如同最高效的机器,迅速开始运转。
一队队军容整齐的士卒开始接管姑臧城的四门防务,被激烈的战斗破坏的门洞,很快就被清理干净,新的守卫严阵以待。
另一队巡逻兵则手持长戈,开始在狼藉的街道上巡逻,清理着遍地的血污和尸体,扑灭零星的余火,将散落的兵器和杂物收拢。
受伤的士兵被迅速抬走救治,城内临时设置的医护营地灯火通明,忙碌而有序。
牺牲的将士则被收敛,等待安葬,没有一人被遗忘。
城中百姓原本躲在门后瑟瑟发抖,以为又将面临一场浩劫,这是乱世之中,城破之后的常态。
却惊恐地发现,这些入城的士兵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一时间,城内躁动的情绪逐渐平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微妙的观望。
接下来的半个月,姑臧城进入了高效运转的阶段。
谢乔没有丝毫懈怠,亲自坐镇,日夜操劳。
整编降卒,训练新兵,论功行赏,并根据上一场战斗中立的军功,晋级相应的爵位和军职。
折兰乌孙因率先攻入城墙,悍勇无匹,晋升左校。
这种及时的奖赏,极大地笼络了将士人心,让他们看到了浴血奋战的价值。
姑臧城,以及武威诸县,迅速恢复了秩序与生机,较之前更好。
市场重新开放,商旅逐渐恢复往来,农田的耕作也未因战事中断。
谢乔派人发布安民告示,承诺减免赋税,鼓励生产,并严惩任何扰民欺市的行为。
而与此同时,谢乔还通过子系统,与远在千里之外的谢均实时沟通,开始进行更高层面的政治博弈。
一切准备,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战服务。
半个月后,秋意渐起,大漠深处的风声也越来越紧。
这一日,一名军士浑身风尘,嘴唇干裂,冲进大帐,单膝跪地,声音嘶哑而急切:启禀主公!紧急军情!
大帐内的气氛瞬间凝滞。
谢乔神情自若,淡淡道:不必着急,且慢慢说来。
军士喘了几口气,艰难地咽了口唾沫,才继续道:斥候来报,马腾部倾巢而出,正往武威方向前出集结,约十万大军!韩遂部亦出兵马十万!
谢乔:你说多少?
军士答:二十万!!
第139章
西北战事如火如荼,而千里之外,在另一片土地上則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在梁国睢阳,那出苦肉计,至今是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睢阳城内最大的茶肆,闻道轩。
正是午后,茶肆里人声鼎沸,座无虚席。
跑堂的伙计穿着短褂,肩上搭着白毛巾,如同穿花蝴蝶般在桌椅间隙中穿梭,高声唱喏着添水、上点心。
三教九流,贩夫走卒,青衫士子,富态商人,皆汇聚于此,只为听那一段荡气回肠的朝堂秘闻。
正中央的高台上,一个年过半百的说书先生精神矍铄,唾沫横飞地讲到高潮。
说书人时而压低嗓音,营造出朝堂之上诡谲紧张的气氛,时而声若洪钟,仿佛亲临两军阵前的金戈铁马。他唾沫横飞,手舞足蹈,将一段朝堂秘闻讲得是活灵活现。
突然,手中惊堂木啪地一声脆响,整个喧闹的大堂瞬间安静下来。
要说那謝乔,实乃一篡逆之辈,窃国之巨盗!想她一介女子,牝鸡司晨,本已是乱了纲常。竟包藏祸心,效仿董卓,妄图染指于鼎!
他话锋一转,声调陡然拔高,充满了崇敬:幸得我朝圣人太師,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太師深知,若任由此女坐大,必为国之巨祸!为保我大漢四百年江山,为正朝廷纲纪,太師当机立斷,将其逐出中枢,贬往西凉那鸟不拉屎的苦寒之地!诸位看官,这等胸襟,这等魄力,当真是壮士斷腕,可歌可泣!
说书人一番话说得是声情并茂,荡气回肠。
话音刚落,满堂看客无不倒吸一口凉气,如同亲眼见证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朝堂博弈。
短暂的寂静后,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叫好声。
好!说得好!太師真圣人也!一名头戴纶巾的年轻士子激动而起,振臂高呼,眼中闪烁着崇拜的光芒。
圣人就是圣人,心中只有国家大义,毫无半点私情!大公无私,国家为重!邻桌一个商人模样的男子抚掌赞叹。
謝均的圣人形象,就在这日复一日的舆论引导下,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岳,在百姓和百官心中日益高大,隐隐有天下归心的趋势。
每当他的车驾经过街市,百姓无不自发停下手中的活计,自发跪拜,眼中满是崇敬与希冀。
在这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大背景下,人们太需要一个精神支柱,一个能够拯救苍生的英雄。
一位天降圣人应运而生,解民于倒悬,这实在是再合理不过的剧本了。
而謝均,
无疑就是这个剧本中最完美的圣人扮演者。
他温文尔雅,谦恭有礼,眼中永远帶着悲天悯人的温和光芒,步履从容,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将世间一切苦难都揽入怀中,又以无尽的智慧将其化解。
董卓伏诛,雒阳剧变,天下巨震,天子刘协被謝乔挟至睢阳,雒阳朝堂无主,朝会废弛。
天下人本以为,这是又一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闹剧。
董卓、谢乔之流的殷鉴不远,这位新崛起的太师,恐怕亦是觊觎九鼎的国贼。
乱世之中,人心早已麻木,对任何新的權力更迭都报以深深的疑虑和疲惫。
然而不久,从梁国睢阳传出的消息,却让整个天下都为之错愕。
天子刘协在睢阳安然无恙,非但没有被胁迫,反而拜了圣人谢均为师,日夜勤学不辍,重习帝王之术,探讨经世济民之道。
天子并未沦为另一个權臣的傀儡,而是在一位贤师的辅佐下,正在成长为一位明君。
这消息,瞬间唤醒了无数漢室忠臣内心深处摇摇欲坠的信念。天下士子,无不为之动容。
司徒王允,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一夜未眠,当夜便做出了决定。他轻车简从,从雒阳日夜兼程奔往睢阳。
一路行来,满目疮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景象比传闻中更加凄惨,饿殍遍地,腐烂的尸体散发着恶臭,野狗在啃食着残骸。
流民如行尸走肉,眼中没有一丝光亮,麻木地向前挪动,却又不知去往何方。
然而,当王允的车驾抵达梁国地界时,眼前的景象让他这位见惯了兴衰的老臣,不由得心神剧震。
如同跨过了一条无形的界线,混乱与死亡被隔絕在外。
空气中不再是腐臭,而是泥土和庄稼的芬芳。田野间,不再是荒草丛生,而是规划得整整齐齐的田垄。有农夫在官府组织下引水灌溉,声音洪亮,充满干劲。
道路上,有巡逻的军士维持秩序,见到逃难的流民,非但没有驱赶,反而指引他们去城外的粥棚。
不日,马车抵达睢阳城下。
城墙高耸坚固不可摧,城头旗帜迎风招展。城门处雖有兵士盘查,却井然有序,丝毫不见乱世的飞扬跋扈。
入城的百姓和商旅,脸上都带着一种久违的安宁。
王允甚至看到,一个老妇人不慎被石子绊倒,手中装着粟米的布袋摔在地上,米粒撒了一地。老妇人顿时面如死灰,瘫坐在地,嚎啕大哭。在这年头,粮食就是命。这一袋米,或许是她全家的指望。